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中相遇问题教学

小新秘书网 发表于2022-08-03 09:5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中相遇问题教学,供大家参考。

浅谈小学数学中相遇问题教学

 

 1 浅谈小学数学中相遇问题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个难点。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讨论的课题。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下面以教学小学数学行程问题中的“相向而行求距离”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般的行程问题学生过去接触过,学习“相向而行求距离”(简称相遇问题)则是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一般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题意,自己找出解答这类题目的两种方法来。因此,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进行基本训练(先出示一道一般的求路程的应用题)

 “小红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分钟走 40 米,9 分钟后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学生独立列式后,教师提出问题:这道题是讨论哪几种量的关系的应用题?这几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速度×时间﹦路程

 教师又问: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能改写成哪两种形式?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在上面的关系式下写出: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2

 在学生掌握了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种量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后,则转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先出示一道与例题相似的尝试题)

 “小红从甲地到乙地,小军从乙地到甲地,两人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行 40 米,小军每分钟行 50 米,经过 4分钟后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读题,仔细看看这道题与上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或答不完整,教师再进行启发,从出发的地点、时间、运动物体的个数、行走的方向和所行的路程几个方面考虑。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题目上圈出关键字词(甲到乙,乙到甲,两人,同时,相遇,两地相距)。然后教师指出过去学习的行程问题是一个物体的运动,现在学的是两个物体的相对运动。因为是相对运动,结果就会相遇,因此称为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紧接着,教师运用教具,引导学生归纳出相遇问题的结构特征,在课题下写出:两个,两地,同时,相对,相遇。

 根据题意,教师再次演示教具,并请两名学生上讲台上来走一走,直观地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对”、“相遇”及“两地相遇”等含意的理解。

 这时学生对题意已经理解,便可要求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每一步计算表示什么意思?学生

 3 列出两种算式:“50×4+40×4”和“(50+40)×4”。分析第一种方法,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分析第二种方法,学生知道“50+40”表示两人每分钟行的米数,但为什么再乘以 4 就得到两地间的路程呢?学生则理解不透。这时教师可作简单的说明(或演示教具):每走一分钟,两人就靠近一点。靠近的米数,正好是两人每分钟走的米数。4 分钟相遇,则走了 4 个一分钟,也就是靠近了 4 个两人每分钟走的米数。我们把两人每分钟走的米数叫做“速度和”。板书:

 速度和×时间=路程

 学生会做上面的题目,例题也就不成问题了。因此书上的例题只要学生自己看看就懂了。

 教师小结时指出:有的问题虽然不是相遇问题,但可以用解答相遇问题的方法来解。如两队合修一段公路,合开一个山洞或共同完成一项工作等,为后面巩固题的出现做一个伏笔。

 三、巩固练习,出示三道练习题。

 1.甲、乙两队合修一条水渠,甲队从东往西修,每天修18 米,乙队从西往东修,每天修 17 米,修了 10 天完工,这条水渠场多少米?

 2.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而行,甲每分钟走 60 米,乙每分钟比甲慢 10 米,15 分钟后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4

 3.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 45 公里,乙车平均每小时行 38 公里,车开出 3小时,这两辆汽车相距多少公里?

 巩固练习的目的不仅要检查学生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是否掌握,还要看看学生能否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解答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因此,安排题目时要由浅入深,使学生较为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巩固练习题基本上由学生自己分析列式。有的题目,可让学生互相讨论。相互启发。检查学生列式情况后可以指出,第一题是工问题而不是相遇问题,因此该是:

 功效和×时间=总量(板书在个关系式)

 第三题可先演示教具,稍作一些启发后学生再列式。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所有题目都是学生自己分析列式的。教师只是在某些地方稍作提示或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不作过多的讲解,效果较好。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此同时,教师引导得当,较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

推荐访问:浅谈小学数学中相遇问题教学 浅谈 小学数学 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