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创设,供大家参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的创设
近些年来, 小学数学课堂的开放性及活跃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就要从问题抓起。
本文就如何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 问题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力求体现趣味性, 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圆的认识”:
课末, 用电脑动画显示:
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上颠簸。
设问:
唐老鸭舒服吗? 为什么?
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做成圆形的。
再显示:
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车轴不在圆心上的车子上颠簸。
设问:
车轮已改成圆形的, 为什么唐老鸭还不舒服?
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
要使汽车不上下颠簸, 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 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
最后再用动画显示:
唐老鸭坐在经过学生改进后的汽车上“嘎嘎” 直叫。
教师语言配合:
唐老鸭在谢谢我们大家呢。
这个问题情境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 所学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成功感。
二、 问题的生活化
抽象的数学同文学艺术一样, 源于生活, 最终又应用于生活。
因此,创设与现实生活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情境, 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器具, 长方体形状的多还是圆柱体形状的多? 为什么生活中的大多数器具都设计成圆柱体呢? ” 这个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强化了数学的应用性, 训练了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问题的实用性
恩格斯说:
“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 问题情境应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无限期望, 使探究新知成为主体的无限需要。
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 创设学校组织男女两队参加数学竞赛的问题情境, 成绩统计如下表:
■
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哪个队的成绩好。
在讨论中, 有的学生说:“男队成绩好, 因为张金鑫得了 96 分。” 反对者说:
“于宝只得了 70 分。” 也有的说:
“男队总分高, 所以男队成绩好。” 反对者则说:
“男队参赛人数多, 总分高是应该的。” 学生争论不休, 到底怎样才能准确反映参赛队的整体水平呢? 学习求平均数应用题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 积极性也就被激发出来。
四、 问题的层次性
问题应包含丰富的内涵, 以点带面, 逐渐扩展和深入, 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探究, 使学生有层次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应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
教学“倍的认识”, 在揭示了 倍的概念后, 设计学生布置教室开联欢会、 按顺序挂气球的问题情境, 分成这样几个问题层次:
第一层:黄色气球个数是兰色气球个数的多少倍? 红色气球个数是兰色气球个数的多少倍? 红色气球个数是黄色气球个数的多少倍? 第二层:
同学们已经买来 6 个黄色气球, 还应买来多少个兰色气球和多少个红色气球? 第三层:同学们已经按上图的顺序兰、 黄、 红三色气球共 37 个, 兰、 黄、 红色气球各有几个? 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 使后进生“吃得了 ”,中等生“吃得饱”, 优等生“吃得好”, 促使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 对比, 让数学变平淡为突出
数学课堂上, 把两个易混淆的知识点放在一起, 边比较边讲解, 通过两个事物差异的对比, 能给学生以鲜明的印象, 从思想上给学生以强烈的冲击。
例如:
向量的“数量积” 和“向量积”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但学生在运算时常因混淆概念而出错。
为此, 在讲完向量的乘法运算后, 运用列表对数量积和向量积进行对比, 通过对定义、 记号、 性质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向量的两种不同乘法运算的特点, 使学生明白数量积的结果是一个实数, 而向量积的结果是一个向量, 且它们的记号完全不同。
此外, 虽然数学教学中的修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修辞手法, 但是这些手法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特定的情境中, 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 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数学知识, 感受到数学的美,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教学中, 还有许多知识可以运用修辞手法来讲解, 教师要多运用自己的智慧, 把枯燥、 抽象的数学变成有趣、 易懂的数学,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 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情境中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 进而落实课堂探索和研究, 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真正成为引导者, 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努力把课堂打造成“问题课堂”, 培养学生乐问、 善问的习惯,让问题伴随学生快乐学习, 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推荐访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创设 创设 浅谈 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