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全文)

小新秘书网 发表于2022-08-03 09:5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全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全文)

 

 浅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赵永春

  (坪地乡 官营学校

 贵州盘县

 邮编:

 553528

 电话:1598559350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使得我们必须更新观念, 特别是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从教材的编排上来看, 由原来的文字叙述为主改为图文并茂, 由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改为以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等的多重培养,减小计算的难度, 打破了一节课由例到练的教学模式。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际生活去开发学生的思维, 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能真正的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的目标。

 下面就以小学数学西师版浅谈几点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首先, 从低年级开始,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兴趣, 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以教材作参考, 根据学生情况, 制定相应的目标, (目标尽量低一点, 使大部分同学都能达到)

 用身边的事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解决。

 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 他们的口语表述能力差, 识字又少,可能就要几次三番的进行诱导或降低学习目标。

 如果让他们以自己身边的事提出问题, 就会感到问题容易描述, 容易解决, 大部分孩子会感到学习并不难。

 同时也回答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的目标。

 例如:

 一年级下册第 59 页第 6 题, 我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养家畜的情况, 故意把举手发言的机会留给后进生。

 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 哪些组会用自己说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并口答; 哪些组提的条

 件多, 问题多……虽然这个练习题我花时过多, 但是却培养了孩子们提出问题, 解答问题的兴趣, 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

 其次,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遵循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口答到列式的原则。

 例如, 一年级的学生解答这样的问题:

 一个课外兴趣小组有男生 5 人, 女生 3 人, 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如果口答, 大部分孩子都会回答, (2 人)

 但是列式就只有少数孩子会了 ; 如果把上面的条件改成男生 38 人, 女生 29 人, 即使是口答, 会回答的孩子也特别少。

 这样既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也阻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学过程中问题情景的创设要精心设计, 不能死搬教材——教材只是教学的参考。

 每个问题必须熟练掌握后才能提高难度, 只有这样, 才会让学生感到要解决数学问题并不难。

 再次, 教给学生理解问题的方法——熟读、 边读边想。

 常言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因此, 只有把问题读熟、 读透才能理解问题, 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

 一、 二遍读懂大概意思; 第三遍, 边读边想, 找到问题与条件的联系, 或解决的方法; 第四遍,删繁就简, 找到解决的方法; 第五遍, 检查解答的正误。

 第四, 教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第 81 页例 1的问题:

 每张桌子坐 8 人, 95 人会餐, 需要准备多少张桌子?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

 有的同学说要 11 张, 剩下 7 人可以每桌加 1 人; 有的同学说要 12 张, 剩下 7 人准备 1 张。

 我让他们亲自体验, 哪种方法才合适。

 同类的问题如乘车、 乘船等。

 我又列举:470 元去为学校购买足球, 每个足球5 0 元, 可以买多少个足球? 我让学生与例1 相互

 比较,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实际问题要选择相适应的方法解决, 不能一概而论。

 这样既防止了学生的盲目性, 也制止模式教学

 因此, 对实际问题, 要把它放在实际生活去分析、 理解,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合适方法。

 第五, 中高年级, 注意抓好文字题列式与应用题的联系, 通过它们的相互转换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训练。

 例如:

 874 是 23 的几倍?“六· 一” 节学校把 874 件礼品平均分给 23 个班。

 每个能分几件。它们就可以相互转换。

 具体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图示进行理解:

 加文字叙述

  简化 文字题 —————→ 应用题 ———→ 文字题———列式 经过反复训练后, 学生就能快速的找出问题与条件的联系。

 从而得到解决的方法。

 第六, 培养学生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师版小学数学课本,每一册均安排有, 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内容。

 这类内容既可以激发兴趣, 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互交流后还能让学生理解问题多样化; 又能充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不是标准的、 唯一的, 为多种形式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例如:

 三年级上册 38页例 3.。

 我把本班学生人数放入题中, 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汇总交流。

 就出现了多种解决的方法。

 方法一:

 (大圆+小圆)

 5 +4 =9 (个)

  (我们组有 8 人)

 9 ×8 =7 2 (个)

  (我们班 7 个组)

 7 2 ×7 =5 0 4 (个)

  方 法 二 :大 圆 有 5× 56= 280( 个 )

 小圆有4 ×5 6 =2 2 4(个)

  2 8 0 +2 2 4 =5 0 4(个)

 方法三:

 5 +4 =9 (个)

  9 ×5 6 =5 0 4 (个)

 ……我对这些方法都给予肯定。

 临近下课, 我给孩子们提出我的要求“大家比较一下, 哪种方法最为简便? ”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也学会了对解决方法的优化。

 总而言之, 任何方法只适用于某些场合、 学生等, 并非完美无缺的。

 我们只有对每个学生的各种情况都了解, 随时观察、 分析, 才能时时激发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乐学,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推荐访问:浅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 解决问题 浅谈 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