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家校共育

小新秘书网 发表于2022-08-04 09: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校共育,供大家参考。

家校共育

 

 家校共育, 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下午好!

 在校长室的指导之下, 我今天想跟大家一起探讨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话题。

 首先请大家跟我一起学习一句名言, 这句名言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搞过教育的人都知道,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在国际上是很高的权威, 作为前苏联的教育家, 他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影响更大。

 他说什么呢? 他说: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 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 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 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

 当然, 我们说这句话, 并不是学校要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

 但是无法辩驳的是,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

 也许很多家长认为, 有些家长并没有经常跟孩子在一起, 更谈不上辅导孩子学习, 他的子女为什么那样品学兼优? 这里面至少有三个商榷的地方。

 第一点, 家庭教育并不只包括父母的教育, 还包括爷爷、 妈妈, 还有其他亲友, 熟悉《孟母三迁》 这个故事的家长还会懂得, 左右邻居、 孩子的伙伴的影响等, 都是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二点, 并不是说话越多, 交流越多, 教育就越到位。

 举个简单的例子, 看到自己的子女正在玩儿, 有的家长就是大声喝斥:

 “一天到晚只知道玩儿, 学习成绩死差。

 瞧瞧人家小红, 多懂事, 学习多认真!

 ” 这样的教育不但是无效的, 甚至还在父母和孩子之间造成对立情绪。

 第三点, 学校需要家长教什么? 我想, 不是语、 数、 英学科知识, 而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特别是学习和阅读的习惯。

 说到行为习惯, 再向各位家长介绍一句名言, 相信很多家长听说过:

 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

 这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 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士说的, 意思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对于小学生来说,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比他能学到了多少知识重要的多的多。

 这一点大家有认识, 但不重视。

 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是一个让人放心的, 可以走遍天下的孩子; 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孩子, 是一个一辈子都会让你操心的孩子。

 所以无论是我们做老师的, 还是做家长的, 都要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做起, 这是教育的起点和源点。

 其实“习惯的培养” 这个话题很大, 内容也很多。

 相信各位家长最重视的, 还是孩子的学习习惯, 这也是孩子各类行为习惯的核心。

 对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

 一、 摆正角色, 调整心态 首先说第一个词——“摆正角色” 。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时, 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教授说:“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

 ”很多家长觉得这话非常有道理。

 中央电视台树仁教育频道总监糜仁海说, 孩子是未成年人, 典型意义上其实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还只是一个依靠两条腿走路的

 小动物, 因此跟他建立这种亲子关系要有百倍的耐心。

 他说, 家长和孩子的心是由一条管道连接的, 如果亲子关系是正面的, 这条心灵管道就是畅通的, 家长的关爱就能传达到孩子的心灵。

 相反, 这条管道一旦堵塞, 父母和孩子就无法交流沟通。

 糜仁海提醒父母, 很多时候是父母亲手破坏了这种亲子关系, “一旦孩子都不愿意理你了, 神仙也没有办法。

 ” 所以, 从这个层面上看, 家长千万不能把自己当作管理者, 甚至是统治者, 与自己的孩子形成对立关系。

 相反, 家长要做孩子的朋友,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 如果是家长自己开车不小心被撞伤了, 这个时候, 你需要什么? 需要有人来安慰你, 照料你,而不是需要一个人来质问你:

 “都这么大的人了, 还不知道小心开车, 要是没本事开车, 下次就别开车了!

 ” 所以, 当孩子不能完成作业, 或者发生错误时, 我们做家长的也应该少问“为什么” , 多想“怎么办” , 帮助孩子一起想办法, 共同解决问题, 而不是一味地斥责孩子:“怎么老犯错误呢? 怎么学习老搞不上去?再不好好学习, 明天就别去学校了!

 ”

 我曾经不止一次看到学生写这样的作业——《如果我生病该多好》 , 家长朋友们, 孩子为什么想生病, 因为我们有些家长, 只有孩子生病的时候, 才肯用温和的语气跟孩子说话。

 想一想, 孩子多么可怜!

 还有些孩子, 动不动就出走, 为什么? 因为他知道, 只有你失去他了, 你才会珍惜他。

 我们家长难道不珍惜孩子吗? 怎么会呢? 只是方法不对罢了。

 再说第二个词——“调整心态” 。

 调整心态是什么意思? 就是对孩子心中有数, 他明明每次考试都不及格, 你偏偏要求他考 90 分你才高兴, 怎么行呢?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如果我们某个家长的年薪只有 3 万, 家里人跟你讲, 明年你能赚 4 万吗? 你会想, 我努力试试看, 可不一定能到啊!

 如果家里人跟你讲, 明年你能赚 30 万吗? 你会怎么想? 你肯定会想, 你有本事, 你来试试看!

 所以, 当我们的孩子上次考了 80 分, 这次还考了 80 分, 你可以说一声:

 “还不错嘛,成绩没掉下来, 我们再来想一想, 怎样能考得更好。

 ” 相信你的孩子一定会因为你的宽容而下决心努力的。

 二、 关注细节, 从小入手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些家长经常抱怨:“我天天教他好好学习,他就是不听!

 ” 其实我也知道, 我们做家长的很不容易, 上了一天的班, 很幸苦,回来还要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

 如果孩子懂事还好, 如果孩子不懂事, 不知道有多累人!

 但是我们也要想一想啊, “天天教他好好学习” , 光说有什么用, 你怎么教他了? 我问大家几个简单的问题, 你的孩子几点起床? 起床后读书吗? 当孩子作业做不起来的时候, 你有没有帮他想办法? 能不能帮他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那么我们指导孩子学习就是空洞的, 无效的。

 关注细节, 首先要着眼于一天, 从早上起床, 到晚上睡觉, 我们都要关注到位。

 作为学校,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孩子起床时间在 6:

 30 之前, 中高年级学生可以早一点, 低年级学生可以晚一点。

 起床后, 要让孩子读读书, 这时候的读书, 主要是读语文, 读英语, 也可以读读数学概念。

 要高声朗读, 而不是默读,最好形成记忆, 进行背诵, 这个时候背诵的效果很好。

 读完书, 孩子洗潄、 吃饭、去学校。

 晚上孩子回家之后, 要安排孩子对今天的功课进行复习, 然后完成作业。对于孩子的作业, 如果你有能力进行指导, 当然更好, 如果没有能力进行指导,请家长要关注以下细节。

 第一, 书写。

 书写好最起码有两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

 写好字, 美观整洁, 养成精益求精的好习惯。

 第二个好处是, 书写认真了, 心就到了, 心到了, 作业才是有效的。

 假设一个学生, 作业的时候, 连书写都做不到认真工整, 他还有心思把作业做好吗? 第二个细节, 是完成度, 我们老师都要求学生把每天的作业抄下来, 如果您的孩子作业完成度不太好, 请您一定要帮助他检查检查, 作业到底做完了没有? 如果老师要求签字, 您就帮助签个字。

 当孩子作业做不出来的时候, 不要责怪他, 要帮他想办法, 可以让他思考, 还可以指导他查找资料, 询问同学, 也可以帮他打电话询问老师。

 有很多时候, 孩子不是不想好好学习, 而是缺乏自控能力。

 如果我们能多督促他, 帮助他, 他一定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

 第三个细节, 是看一看前一天孩子家庭作业的等级和订正情况, 了解孩子究竟处于怎样的学习状态。

 孩子做完作业后, 如果还有时间, 可以安排他看会儿课外书, 阅读和写日记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

 如果您的孩子学习成绩不错, 有一些课余时间, 要鼓励他多读书, 多写日记。

 当然, 如果您的孩子每天总是做作业做到很晚, 就要分析一下原因了, 最好和老师沟通沟通。

 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这一点太重要了!

 现在很多家长包括中高年级的家长对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 晚上写到 9 点、 1 0 点的现象十分头疼。

 不一定是老师留的作业多, 主要是孩子养成了磨磨蹭蹭的坏习惯。

 孩子在写作业时坚决杜绝他边写边玩, 一会喝水, 一会上厕所, 一会又吃东西, 一会又和父母讲话。

 如果孩子确实不能在九点前完成作业, 还要跟老师联系一下, 商量一个好的对策, 实在没办法, 也可以少做一部分作业, 但一定要确保做的作业都是高质量的。

 请家长相信, 小学生作业做到九点以后, 质量是不会很高的, 还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状态。

 关注细节, 还要着眼于周末孩子的学习生活。

 我们有好多的家长, 周末还要上班, 您的孩子怎样度过周末, 您知道吗? 怎样帮助孩子安排好周末生活? 首先,先做作业后玩耍, 尽量让孩子在周六就全部完成作业, 周日就可以休息休息, 也可以陪孩子出去玩一玩。

 我们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 和孩子进行交流、 沟通, 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 鼓励孩子多看课外书, 也可以看看知识类的电视节目和动画片。

 给孩子买什么书? 最好跟老师交流交流, 听听老师的意见, 也可以在网上搜索搜索, 接受一些教育专家的建议。

 三、 家校联系, 形成默契 作为家长, 要经常向老师了解和反映孩子的情况, 密切配合学校教育, 缩小学校和家庭之间在教育目标、 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别, 优化孩子受教育的条件。

 多和老师保持联系, 才可以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生活动态, 特别是最近的学习上还有哪些可以努力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 可以和老师联合起来, 共同就某一个方面,对孩子提出要求, 实现家校教育合二为一。

 有些父母, 由于在外打工, 孩子交给老人照料, 更需要多和老师联系, 并把了解到的情况跟孩子交换。

 当然, 如果了解到一些不好的情况, 也不要斥责孩子。举个例子吧, 如果了解到孩子作业书写不够认真, 是不是大骂一通就有用了。

 您可不可以打个电话给孩子, 先问问孩子最近身体怎么样, 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再夸夸孩子的优点, 然后再说:

 “我还有点儿不放心你作业的书写呢? 应该没有问题吧? 等过两个星期我就回家, 能给我看看你的作业吗? ” 给孩子提要求, 最忌讳的就是提太多的要求, 最好在一个时间段只针对性地提一个要求。

 其实, 他

 在完成一个要求的时候, 就一定会不自觉地努力完成所有的要求的。

 如果你提的要求太多, 反而会什么要求都达不到。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 面面俱到, 往往会面面不到。

 在家校联系中, 有一点提醒家长要注意, 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 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老师, 也不要把和老师交流的情况直接告诉孩子。

 我们经常说:

 “亲其师, 信其道。

 ” 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尊敬自己的老师, 爱戴自己的老师。

 当然, 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 如果我们老师在某些做法上, 你不能理解,应该尝试通过沟通的方式来消除误会, 达成教育上的一致。

 如果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 对老师的教育手段妄加评论, 往往会让您的孩子失去对老师的信心, 甚至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造成恶性循环。

 假如在家校联系中, 你了解到孩子的缺点, 也要委婉地表达老师对他的期待, 而不是直接把老师的评价告诉孩子。

 老师有时告诉家长, 是确保家长的知情权, 但是家长还要从鼓励的角度, 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很多家长都跟老师反映, 孩子只听老师的话, 不听家长的话。这是为什么呢?有一位教育专家就专门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调查, 找出了以下 1 6 个根源, 我读给大家听。

 请大家和我一起对照, 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1 .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太高, 孩子根本做不到。

 2.家长有时或经常伤害过孩子的自尊心。

 3.家长说话不算话, 许出的承诺做不到, 孩子根本不相信家长说的话是真的。

 4.孩子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

 5.家长经常打人, 孩子非常反感。

 6.家长对孩子说话时态度不好, 语言不文明, 不尊重人。

 7.家长总拿孩子跟别的孩子比, 孩子最不愿意听这些话。

 8.孩子经常挨训, 已经和家长形成对抗心理。

 9.家长说话太罗嗦, 总是喜欢唠唠叨叨, 让孩子厌烦, 孩子就赌气不听。

 1 0.家长经常冤枉孩子, 孩子很委屈, 所以家长说话孩子就听不进去。

 1 1 .家长总爱带一大堆人来家喝酒打牌, 吆吆喝喝影响孩子学习, 孩子很反感。

 1 2.家长遇上不顺心的事总爱拿孩子撒气, 所以孩子很生气。

 1 3.孩子做作业的时候, 家长看电视、 打游戏, 孩子没心思做作业。

 有时电视声音太大, 影响孩子学习、 睡觉, 所以和家长故意对抗, 不听话。

 1 4.孩子说的话家长从来不愿听, 甚至连孩子的解释也听不进去, 所以家长说话孩子也不爱听。

 1 5.孩子觉得已经长大了, 不用老让别人管着了。

 1 6.所有的时间都让老师和家长支配了, 孩子一点自由也没有, 越听话越没有自由, 不如不听话。

 所以, 大家看看, 教育孩子就跟打仗一样, 硬碰硬只能两败俱伤。

 我们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也不能嘴边上只挂着学习, 还得迂回着来。

 我们要多关心孩子的健康, 关心他们的社会交往, 关心他们的委屈, 关心他们的想法和愿望。

 只有我们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要, 他们才会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

 我们跟孩子沟通, 更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不要动不动就是我上班有多辛苦, 你还不好好学习什么的, 更不能挖苦、 嘲笑、 指责, 甚至大打出手。

 孩子天天生气还来不及呢, 整天想着自己的委屈, 哪还有心思学习呢?

 好了, 我要讲的四点讲到这里就结束了, 最后再给各位家长提几点建议:

 1 .创造和睦、 民主、 稳定的家庭气氛。

 2.拇指教育:

 尽量表扬孩子, 让孩子时刻保持自信。

 3.给孩子设立小目标。

 经常给孩子制订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 使孩子用一点努力就能做...

推荐访问:家校共育 家校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