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观后感> 正文

2023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13篇(范文推荐)

小新秘书网 发表于2023-07-06 13:40:05 来源:网友投稿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_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火箭发射升空约40分钟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13篇,供大家参考。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13篇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篇1

_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

火箭发射升空约40分钟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第一次现场观看火箭发射。”就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前,现场观看的人们打开了手机,情不自禁的开始倒计时,“倒计时和火箭点火几乎一致!”

因为这次发射是在晚上,所以当倒计时到最后点火那一秒时,顾晓燕看到火光从火箭底部闪出,紧接着火焰和烟雾升腾而起,照亮了整个发射区域,她还感受到了地面的震动。而几秒钟后,随着低沉的轰鸣声传到了现场观看发射的人群中间,看着火箭逐渐腾空而起,那一刻,所有人都开始欢呼!

“太激动了,为祖国自豪!对中国航天骄傲!”已经距离发射结束约一小时了,感受到她激动的心情,“我们看到了神舟十三号飞向苍穹的全过程!”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篇2

今天,我们在教室参与了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授课,“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

首先,王亚平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天和核心舱的主要结构,先后带我们参观了居住区、卫生区和太空厨房。随后,老师还介绍了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企鹅服”等运动装置的用法,并解释了太空中锻炼的重要性:空间站几乎没有重力,微重力的环境会使人血液上涌、骨骼疏松、肌肉萎缩,需要坚持锻炼以保持身体健康。叶光富老师还为我们演示了在太空中如何行走、转身,从而让我们对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接着,就是最激动人心的太空实验环节了。三位老师演示了太空细胞学实验、浮力实验、泡腾片实验等,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球成像实验。王亚平老师先制成一个水膜,再向水膜中缓缓注水。由于微重力环境下表面张力较强,水膜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老师又向水中注入一个气泡,将脸靠近水球时,水球里竟然呈现了一正一反两个像。老师解释道,这是由于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部分,使其分别成像。这样一节别开生面的“天宫课堂”结束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太空授课是物理课堂上最生动的实践案例”这一说法。

正如王亚平老师在课程最后给我们青少年的寄语,“我们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们的梦想在广阔无垠的太空中绽放”,我们当今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篇3

在听完杨利伟叔叔的课后,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国航天精神,那正是攻坚克难、创新创造、不求安逸、艰苦卓绝的精神写照,照亮了中国科技兴国路,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攀高峰、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精神品格。

从神舟一号到2003年,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魂牵梦绕的数千年飞天梦想。再到今天,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乘载三名航天员顺利安全回归,验证了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验证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检验了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等多项科学研究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奏响宇宙强音!

习爷爷说过:“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事业的进步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有社会不断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让我们努力学习点亮“摘星星”的梦想!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篇4

2022年4月16日上午大约9点,是一个让中国人热血沸腾的时刻,因为我国三位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太空经历了183天,终于平安回到了祖国!

返回舱带着巨大的降落伞,“砰”的一声降落在东风降落场,三位宇航员终于平安回到了祖国,最后被医护人员抬进救护车里。返回舱外部已经有一大部分呈土黄色,这是因为返回舱在经过大气层时,产生了摩擦,它便像一个垂直降落的太阳。可见他们这段183天的旅程有多么的危险呀!

直播主持人正在采访。听,他们铿锵有力的声音:“征途星辰大海,探索永不停歇”……听,_提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爸爸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说:“那位‘摘星星的妈妈’不知道有没有给她家孩子摘颗星星呢!”我期待地说:“我倒想看看星星抓在手里的样子,但恐怕我国航天事业的技术应该还做不到吧!即使带到了地球,它估计也会扭过头,哇哇大哭吧!”爸爸被我的“童话”给逗乐了,笑得合不拢嘴,说:“别瞎扯喽!”

看到航天员这么努力,祖国这么强大,我一定要更刻苦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为祖国添一份强大的力量!加油!长大后实现“漫步太空人不老,中国航天接力跑!”从而让中国力量震慑世界!让中国声音响彻太空!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篇5

为了完成任务,航天员们无所畏惧,他们付出的汗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们做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出征前所说的:”只要心中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篇6

神舟出征十三载,穹顶之上终梦圆。遥望来时路,中华民族航天梦早已启程。“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屈子苍穹之念直上万里;“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王勃的深沉喟叹跨越千年。先辈仰望苍穹,感慨高处不胜寒。如今,后辈传承先辈对浩瀚星河的仰望梦想,翱翔星辰大海!

得以圆此千年之梦不在他人,而全在我们自己,在于坚实的脚步,在于辛勤的汗水,在于顽强的拼搏,在于不屈的意志。这是代代中国航天人的信念所汇聚成的载人航天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辈当传承中国航天之探索精神。对于宇宙的探索,我们从未停歇,浩瀚星空是一张不设时间的考卷,需要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智慧与汗水去作答。伟大的成绩振奋人心,伟大的目标激荡人心。中国航天事业还有许多难啃的“硬骨头”、难翻的“大雪山”,需要航天人以探索创新之精神不懈奋进。

“恰逢盛世担重任,矢志奋斗书华章。”吾辈当传承中国航天之奋斗精神。奋斗是曲折的,但奋斗亦是圆梦的翅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怀天地经纬,剑指浩瀚天宇。一穷二白难挡艰苦奋斗之志,艰难险阻不敌拼搏不懈之力。航天工作者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在接续奋斗中不断实现创新与突破。而吾辈青年亦当如此,欲穷神州九万里,须上高山八百盘,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以奋斗书写华章,方是青春的最好诠释!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吾辈当传承中国航天之奉献精神。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国航天进步之迅猛,看到的是中国航天荣誉之耀眼。可闪耀的光环背后,是数以万计航天人的不计回报。中国航天人的奉献与担当始于热血,恒于信仰,他们把使命和责任扛在肩上,把艰难与挫折踩在脚下,把荣誉与光辉献给祖国。吾辈青年亦当不啻微芒,造炬成阳,将满腔热血与青春献于祖国。

寒暑砺剑飞天梦,翱翔九霄看今朝。中国航天人正在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吾辈青年亦当传承发扬其精神,紧握今日之硕果,用青春去书写明日之辉煌!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篇7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悦”读让处于快节奏时代的我们逐渐慢下来,感受着沉潜书海的温暖而美好。今天,让我们一起以“静心、净心、镜心”的学习态度,共读航天事业的“无字之书”,体悟创新、教育、奉献的时代内蕴。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三位兼具航天员和太空老师身份的“筑梦者”,“感觉良好”是这本“无字之书”高光时刻的见证,从两度出舱到太空跨年再到天宫课堂,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三人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奋进之行,以术业专攻精神赋能太空研究纵深发展。广大党员干部应该静下心来沉潜书海,净化内心深入感受,以明镜视己之行,从“无字之书”汲取源泉活水,积极探寻专业实践的“创新信心”“奉献爱心”“教育真心”。

“静心”体悟“天工人巧日争新”之“创新信心”。

太空探索前,宇航员都要参与“魔鬼式”集训,精心挑选的成员都是身体素质绝佳、心理素质倍棒的“种子选手”。空间站有良好的生命支撑系统,而出舱活动就意味着把自己暴露在强辐射、陨石撞击、失重以及温差带来的严峻考验,对于航天员来说都是致命的。如果说,在处于失重状态的太空生活充满未知和挑战,那么完成出舱行走任务,尤其是对于“摘星星的妈妈”王亚平这类女性宇航员来说,更加艰险和困难,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勇气。此次神舟十三号宇航员两度完成出舱活动,彰显着探索与创新的决心和信心,广大党员干部应该赓续传承这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探索斗志,在常规履职的基础上,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出富有创新性的建议,用心构筑政府和群众沟通的“爱心桥”和“直通车”,以高效率、高质量、高品格赋能“十四五”新发展。

“净心”涵养“衣带渐宽终不悔”之“奉献爱心”。

2022年,神舟十三号宇航员首次在自主研发的太空站中“跨年”“过春节”,也正是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三位“太空老师”,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执着顽强的行动将中国式浪漫转变为感动式现实。在这段时间里,三位宇航员踔厉奋发、锐意进取,先后开展了多项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项目,为中国探索和发展航天事业提供了关键密钥。此三位既是家中的“顶梁柱”,更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国纵深了解地球之外的太空奥秘的“助推剂”和“压舱石”,正是这份家国情怀的加持、小我与大我的抉择,才让他们得以心无旁骛、一心钻研、攻坚克难、双向奔赴,得以圆满完成“183天”的太空之旅。广大党员干部从三位航天员的奉献之行应该积极汲取发展力量、巩固为民本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主心骨”“桥头堡”“排头兵”的积极作用,为打好防疫之战、赋能经济发展、共建幸福家园赓续前行。

“镜心”审视“兴趣为师热爱行”之“教育真心”。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三位“太空教师”,以生动有趣的太空实验,在全国青少年的心中播下了探索太空奥秘的种子。“摘星星的妈妈”王亚平在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时,通过卫星在神奇变幻的外太空为地球上的青少年带来网络直播授课活动,时隔8年,她再次在两位队友的帮助下,站在“最高的讲台”完成两次“天宫授课”活动:用水“造”桥、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每一个实验都凝聚着航天员的智慧,每一个实验都激发着青少年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和热情,每一个实验都是一把把开启探索太空奥秘的关键密钥。广大党员干部应该从“天宫课堂”中汲取源泉活水,用活、用好“线上”“线下”课堂,高频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党建、文艺活动,凝聚向心合力、丰富精神生活,增进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当好人民的“生活教师”。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期待涌现出更多身心素质极佳、有理想、有信念的时代后浪,在快节奏的时代,以“精心·净心·镜心”沉潜阅读“刻写”着航天梦想的“无字之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从“无字之书”中汲取源泉活水,深刻体悟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三号”伟大飞跃的深刻内蕴,逐梦九天,问鼎苍穹,为强国梦添砖加瓦、蓄力奋发、砥砺前行!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篇8

此次神舟十三号任务的圆满完成,让我感受到了一辈又一辈的中国航天员们不断拨开未知的云雾,他们努力拼搏、不畏艰难,他们像—群追梦的少年,满怀理想,勇往直前地追寻着航天梦、中国梦。探寻苍穹,光耀中华,祝福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永远强大!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篇9

“上九天揽月”之宏图,不再是梦。航天事业,科技巅峰,群体作战,众志成城彰显国力,引领未来,造化苍生。其所耗人力物力财力甚巨,然着眼未来,乃深远之计,关系国计民生。非下苦功夫,焉得幸福梦。若夫拘于小家之见,则航天与我有何干系,则漠不关心,反怪劳民伤财,真乃愚见。非也,航天事业,人民与共。一者,其事关人类大局,发展之高度,彰显国力,引人尊敬。二者,其于太空探索,科学研究,造福人民,大有裨益。三者,事关国家安全之大计,抢占科技制高点,方能不受制于人,乃和平真保障。故对内可科学研究,以成果来造福国民,以荣誉来增强民族自信。对外可服务大家,提高安全,促进人类共赢。如是者,方是航天事业之使命。

由此及彼,探索无止境,上天入地,国之英雄。时代呼唤英雄,唯有敬重英雄,方能民族复兴。航天英雄,寄托亿万人之梦,敢于担当,勇作先锋,时代之楷模,国人之春风。民族复兴,始于儿童。航天熏陶,点燃梦想,去娱乐之浮躁,还高尚之信仰;树高远之志向,去物欲之平庸。如是者,少年有梦,理想初衷,非精致之利己,非利益之蛀虫,乃民族之希望,民族之光明。

重科技,敬英雄,树新风,利苍生,如是者,乃长征精神之延续,两弹一星精神之传承,民族有望,中华复兴。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曾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诗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诸如此类,方是民族文化浩气之风。

航天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人有关,人人受益也。故可知,光阴逆旅,点燃梦想,不负使命,造福苍生,是为航天事业之初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助力民族复兴。向航天英雄致敬,上九天揽月,遨游太空。着眼人类未来,是为格局;立足国家实力,是为务实;弘扬探索问天之精神,是为信仰;以太空为舞台,科研丰收,造福人民,是为果实。如此者,既有战略之高度,复有高尚之使命,则知人人有责,国家与共。

故可知,宇宙为家,上天真英雄。勇者无畏,大爱利苍生。重塑信仰,民族复兴。诚所谓:心无国胆人无根,人有担当国有梦。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篇10

2021年11月23日,为褒奖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人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著功绩,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给聂海胜同志颁发“一级航天功勋奖章”,给刘伯明同志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汤洪波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并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身上的优良品格。作为新时代的“赶路人”,我们要“尝一尝”“航天功勋奖章”中的“特别”味道,并从中汲取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

品尝“航天功勋奖章”中的“特别能吃苦”的味道。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二号”、从“嫦娥五号”到“天问一号”,回首29载“跌跌撞撞”的航天路,既是一条荆棘遍布,杂草丛生的坎坷之路,又是一段刷新记录,创造历史的辉煌之路。航天人用“异于常人”的意志,“特别能吃苦”的品质,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打开了通往太空“神奇大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要品尝“航天功勋奖章”中“特别能吃苦”的味道,努力“啃咬”能吃苦、肯吃苦、愿吃苦的“精神骨头”,撸起袖子、挽起裤腿多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中走一走、瞧一瞧,多听民声,善解民忧,以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行动接受群众的“阅卷”,努力在基层这片“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品尝“航天功勋奖章”中的“特别能奉献”的味道。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一代代航天人就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平凡人,怀揣着一颗航天强国的初心,坚守着一个默默无闻的岗位,奉献着一份微薄之力,这就是“航天功勋奖章”的“精神内核”。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们要竭尽全力地深挖“航天功勋奖章”的“精神富矿”,从中不断汲取爱岗敬业、积极奉献的“精神源泉”,自觉传承好、发扬好“三牛精神”。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要心中常怀国之大者,把党和人民的利益“往前排”,个人荣辱得失“靠后放”,将自己的个人追求和人生价值进行“再萃取”“再结晶”“再升华”。如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发扬好“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心怀民间疾苦,提升责任担当,要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来换群众的“幸福指数”。

品尝“航天功勋奖章”中的“特别能战斗”的味道。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从第一次进入太空到第一次出舱走,从第一次中期驻留到第一次进驻中国空间站,伟大的航天事业终于“破茧成蝶”,实现了用“跟跑”到“领跑”的完美跨越,这得益于一代接着一代航天人的夜以继日、接续奋斗。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品尝“航天功勋奖章”中的“特别能战斗”的味道,努力“吮吸”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精神浓汤”。要坚持擦亮“实”字“招牌”,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以“钉钉子”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以“愚公移山”精神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也要勇于当“热锅上的蚂蚁”、善于接“烫手的山芋”,苦干、实干、巧干,真正地从“理论家”变成“实干家”,在基层“演武场”上大显身手。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篇11

北京时间2021年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要发扬载人航天精神,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能量。

“位卑未敢忘忧国”,党员干部要有能吃苦的韧劲。在《成功的花》中,有这样的语句:“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面对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晚、基础弱、底子薄的困境,一代又一代的航天工作者没有逃避问题,而是选择迎难而上,在航天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背后,是数以万计的航天工作者默默奉献、砥砺前行,才迎来了今天航天事业“成功的花”灿烂绽放。新时代新要求新风貌,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汲取“航天精神”的养分,深刻领悟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内涵,并将其中的内涵外在化,付诸于实践。面对困境,要敢于多接几回“烫手山芋”,多做几回“热锅上的蚂蚁”,面对风险隐患,满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情怀,下足苦工、做够实工,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盛景。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党员干部要有能战斗的拼劲。毛泽东同志曾言:“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董必武先生也曾以“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表达关键时刻“坚持”的重要性。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严和风险挑战最大的系统工程。但广大航天工作者夜以继日,不断探索前行,时刻保持激昂的战斗激情和精益求精的执着,克服一座座“高山”,战胜一个又一个的“拦路虎”,跨越一个又一个的“绊脚石”,迎来祖国航天事业的春天,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赓续保持敢于吃苦的优秀品质,做到敢为人先,办事雷厉风行。面对突出或重大问题,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毅力;面对影响人民群众利益的难题或问题,要有“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坚毅和忍耐,斩断影响人民群众利益的一切不利因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党员干部要有奉献的真情。人民就是江上,江山就是人民,正是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意识,守护人民,守卫着江山。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风向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始终把不慕名利、不计得失作为自身的“座右铭”。我们要牢固树立奉献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将自己的发展融入到人民幸福生活的伟大民生工程建设中去。做到真正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头,把人民的需求装心上,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人民群众所想所愿所盼付诸于实践,用成绩回应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豪情壮志,在波澜壮阔的新征程中,用汗水铸造美好的新蓝图。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篇12

4月16日,太空出差183天的神舟十三号乘组顺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在央视的直播画面中,广大观众看到了现场有骆驼跑过。很多网友诙谐地说,看到骆驼我们就放心了,因为这谐音是“落妥”,意味着落地稳妥;有眼尖的观众说,一共有三只骆驼跑过,见证着三名英雄航天员“落妥”!看到这些,我们一直悬着的心也落地了,妥妥的自豪感幸福感责任感油然而生。

已“落妥”、请放心,彰显的是中华民族对伟大复兴的自豪感。

航天员翟志刚说,感觉非常良好,向祖国和人民报告,我们圆满完成“神十三”飞行任务!这句话,让所有的华夏儿女精神为之一振。回顾我们的航天事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向着伟大梦想进军的历史。几十年来,一代代航天人隐姓埋名、舍生忘死,在渺无人烟的大漠戈壁、深山老林里,秉承着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决心,攻克了一项项“卡脖子”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人间奇迹,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写在浩瀚的太空中,写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深处。如今的中华民族,正以劈波斩浪的一往无前,奋进在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每个人的自豪感,都写在一张张笑脸上。

已“落妥”、请放心,洋溢的是中国人民对国力强盛的幸福感。

航天员王亚平说,我也想跟我的女儿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这句话,令无数中国人民感动得热泪盈眶。回顾我国的航天发展史,不仅是一部中华民族自主创新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扬眉吐气、壮我国威的辉煌史。从以钱学森为杰出代表的航天技术领军人,到以王永志为代表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设计师们,再到杨利伟为代表的航天员们,不管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们前进的步伐从未停顿。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到嫦娥探月工程,从“天问”火星探测到长驻空间站183天的“太空出差”,我们见证了伟大祖国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感,都写在一张张的笑脸上。

已“落妥”、请放心,激发的是党员干部对肩负使命的责任感。

航天员叶光富说,我也实现了我的飞天梦想,可以自豪地向祖国报到!这句话,令无数党员干部热血沸腾。在前进的道路上没有坦途,总是充满着荆棘和坎坷。载人航天工程更是如此,这是一项科研活动,有无数环节、无数细节需要精准把握,凝聚着数十万人的心血和汗水,有很多急流险滩甚至惊涛骇浪需要勇敢面对。几十年来,无数航天人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开拓进取的钻研,在人类航天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党员干部要充分汲取载人航天精神,牢记初心使命,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拼搏进取,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写在一张张笑脸上。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篇13

随着中国航天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必将承载着中国的航天梦,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一次次飞向太空,开启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长征”。仰望星空,征途漫漫,我们要学习老一辈航空航天人的强烈的责任感与奋勇拼搏的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新时代先锋的精神动力,全面贯彻航天精神,实践爱党报国的实际行动。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能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实现新的更大的“航天梦”,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为精彩的中国印记。

推荐访问:大课 观后感 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