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与感悟4篇
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与感悟篇1
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与感悟篇2
在热血动漫中,人物在战斗时通常会被设定成这样一个“套路”:施展“独门绝技”前总是需要靠一系列“常规操作”来积蓄力量,而这个积攒力量的槽就叫做能量值,当能量值“拉满”时,“大招”就能顺利释放,最终扭转战局、一定乾坤。
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致辞中强调,中方第一时间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此次疫情,中国在应对上有的放矢,在援助上坚持把“以民为本、生命至上”贯穿于防控始终,这不仅是一份“大国担当”,更以实际行动号召各国严阵以待,全力以赴,时刻把共同抗疫的能量值“拉满”,竭力遏制疫情蔓延态势,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局面。
把“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的能量值“拉满”。团结是人类克服一切灾害和疾病最有力的“特效药”。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告诉我们,坚守正义、结对联营可以斩断战争之源;频发的自然灾害告诉我们,义不容辞、真诚援助能够彰显大爱无疆;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告诉我们,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才能渡过至暗之时。显然,世界正处于“你在或者不在,我都在这里”的大格局中,只有同呼吸、共命运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应时之策。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各国人民勇敢前行,尽展人间大爱,汇聚起同疫情斗争的磅礴之力。疫情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的“私人问题”,而是波及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70多亿人口、死亡人数超30万人的“世界难题”,一串串数字单位对应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命,也充分证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各国人民合作抗疫的人间正道。面对部分医疗环境特别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就更需要有担当有能力的国家和团体站出来,坚持在世卫组织的统一指导下,树立国际抗疫合作的意识,主动提供物资、技术、人力支持,在责任认同上保持高度一致,在人道践行上保持绝对真诚,以此“拉满”戮力同心的能量值,打通联合抗疫、共克时艰的难关。
把“科学防控、有效应对”的能量值“拉满”。“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与盲目的声势浩大和无效的歪门偏方相比,疾病的防控需要特别的专业、特别的细致,讲求的是科学、是效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5月14日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见效,强调要细化复学防控方案,有针对性强化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措施。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虽然在疫情受影响程度方面不甚相同,但都无法摆脱一个共同大敌——病毒本身。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目前,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速度异常迅猛,当前的防控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薄弱环节。不论是潜藏于市,还是明刀于前,其传播性和感染性都不言而喻,尤需认真研判疫情形势,理性分析对策,精确防疫措施。对于各国而言,要进一步深化专精有效的防控意识,依托专业化设备,运用科学化手段,在防护、隔离、检测、救治、追踪等重要领域采取有力举措,把“科学防控、有效应对”体现在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方方面面。
把“互通有无、客观公正”的能量值“拉满”。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有一句令人深刻的表述:“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命运共同体观念加深,每一个世界公民的生死安危都有可能牵动全球人民的心。我们清醒地看到,部分国家的政党和媒体别有用心、满怀恶意,在全人类都“绑定”在一起的关键时刻使着“反作用”;我们也能理性察觉,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都能站在尊重事实、追求公义的一边,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助力抗疫。要知道,生命不是“炒作”的噱头,灾难也不是栽赃推责的借口。处在风口浪尖,就更要站在对生命高度负责的价值理念上,加大沟通力度,加深交流共识。全球各国都要支持多边主义,进一步加强信息分享,交流有益经验和做法,广泛开展检测方法、临床救治、疫苗药物研发等国际合作,同时还要继续加强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全球资源,务必做到不隐瞒、不杜撰、不虚构、不偏袒,始终秉持公开、透明、负责的态度,在互通有无中提升科学防疫的治理水平,在客观公正中保持理性抗疫的高度认同,加深相互合作,形成交互作用,以行之有效的方式共同御敌于前。
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与感悟篇3
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健康之路和福祉之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鲜活实践。xx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力所能及的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抗疫必需品,而且在全球紧张的防疫局势中,不仅没有退缩,反而积极带领全球力图走出疫情困境,努力恢复全球经济发展,这种举动正是我们对“命运共同体”理念最好的诠释。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是世界的未来,我们理应更加关注民族命运,国家和地球命运。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青少年交流合作,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和力量。
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与感悟篇4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应对国际复杂挑战、着眼于世界前途和人类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光辉,也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国智慧,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刻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亟须系统地阐释其哲学意义。
新时代面临紧迫问题的哲学解答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潮流使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空前加深;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军事冲突、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网络战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零和博弈为基础的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肆意滥觞,民粹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潮流粉墨登场,对人类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审视全球发展大势,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中国传统智慧,对新时代的紧迫课题进行了哲学的解答。
第一,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各国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到国防外交,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中东的枪声可以牵动世界的神经,华尔街的股市波动也会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势。这种世界范围的“蝴蝶效应”说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打独斗,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最理性的做法是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共同的光明未来。
第二,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深入拓展。马克思科学预见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发展趋势,认为生产的分工和交换的扩大带来了各国、各民族的普遍交往,推进了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在由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结果。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的现实实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和”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既有“天下为公”“兼济天下”的天下情怀,也有“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和合”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衷共济、求同存异,“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提倡讲信修睦、互利共赢,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和价值理念在新时代的现实实践。
_了国际关系领域的形而上学思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历史高度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有助于化解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羁绊,也有助于_当前国际关系领域流行的形而上学思维。
首先,有助于_“国强必霸”片面性思维,打破西方学者臆造的“修昔底德陷阱”幻象。西方学界和政界一贯秉持“强权即真理”的霸权思维,坚信国家间的政治就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美国学者艾利森依据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论述,别出心裁地提出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以论证新崛起大国(崛起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霸权国),导致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种论调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在西方国家很有市场。习近平总书记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指出:“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承诺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打破了国强必霸、弱肉强食的形而上学思维逻辑,展现了一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全新哲学思维理念。
其次,有助于_“零和博弈”的恶性竞争思维,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国际治理模式。当前,世界各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努力构建新的竞合关系,追求“双赢”利益新格局。但少数西方国家依旧停留在“零和博弈”的旧思维里,奉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彻底扬弃和超越传统的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思维,从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超越了意识形态藩篱、超越了社会制度对立、超越了发展水平差异,无疑是一种具有全局性眼光和世界性视域的发展理念。
最后,有助于_“中心—边缘”的不平等思维,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马克思指出,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西方殖民者“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形成了以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其他国家为“边缘”的国际发展格局,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生产和价值链的末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构建更加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
凝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
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国际风云变幻,危机挑战迭出,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我们“谋世界”先要“观世界”,“观世界”就需要“世界观”,亟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是追求“天下大同”的共同哲学理想。自古以来,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理想世界的努力,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我国的“大同世界”等都是如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下大同”的哲学理想,不仅突出强调了不同国家相互依存、协调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也主张各国在谋取自身利益时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契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也彰显了“天下为公”的价值诉求,追求“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包容胸怀。
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这一价值共识,一是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和“赢者通吃”的强权政治,提倡各国不论大小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政治新格局;二是在尊重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下,坚持要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共同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三是秉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经济体系;四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不以高低、优劣论文化,以文明交流克服文化隔膜,以文明互鉴替代文明冲突;五是坚持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的原则,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新挑战,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是树立合作共赢的系统思维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各种复杂问题,不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需要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模式。一要确立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观点,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连带效应,建立符合系统思维的新型竞合关系;二要构建世界各国安全与共的“系统安全观”,打造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协作系统;三要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共同参与全球治理。
四是确立各国平等参与的大国主体意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历来秉承“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胸怀,兼顾义利平衡,追求共同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大国要利用其经济、文化、外交等优势,在国际事务中主动承担更大责任;大国之间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大国还要尊重、扶持其他国家在信息、技术、资源的互通共享,推动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有机互动。
推荐访问:共同体 感悟 命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悟 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受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