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书序范文]书序特点(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书序范文]书序的特点
书序的特点篇(一):《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技能:
⒈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⒉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
⒈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⒉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⒊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⒋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 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 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 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 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解决办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组织讨论,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第 1 页共 8 页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讲读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 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百世,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王 羲之的《兰亭集序》吧! 二、 解题,介绍作者 (1)《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写在 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 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这里用以记 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 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 41 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 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 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 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 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 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三、整体感知 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 散为主的特征。
⒉教师指导朗读:
正音:
会(ku„i)稽 修禊(某 ì) 激湍(tuān) 流觞(shāng)曲水 齐彭殇 (shng) 游目骋(chěng)怀
第 2 页共 8 页
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 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要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 气。“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 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⒊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⒋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提问、讨论: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 特点的内容。
[点拨]: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 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 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 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 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⒌请大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疏 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下标记,一会我们共同解决。
⒍提问: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作者的情感是在变化着的,好请 大家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分析作者感情的变 化。
(2)明确:“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 的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⒎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四、赏析课文
第 3 页共 8 页
⒈ 学习第第一部分,理解文意。
(1)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毕、咸:全、都。
修:长、高。
引:招致、招 引。
其次:其间。次,旁边。
惠风:和风。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 以:这里是“用来”的意思。
极:尽。
娱:乐。
信:确实。
(2)请两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3)教师提问: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 “乐” 明确:
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书序的特点篇(二):杜牧诗的特点是什么 英发俊爽 豪壮气概 杜牧是晚唐写七言绝句的能手。前人论七绝,盛唐推王昌龄、李白。中唐推 李益、刘禹锡。晚唐则举杜牧和李商隐。
《唐才子传》: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争也。
杜牧思想中“矛盾的两方面”,杜牧一生中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矛盾的 思想,而都是时时刻刻在转变之中。“杜牧毕竟是积极的成分多,而消极的成 分少,所以应该是初由积极而消极,继而是消极中的积极,杜牧的思想,也是 在这公式中不住的变换着。
诗人忧国忧民的抱负,论析了他重兵,知兵,善于用兵,而重兵又恰恰是 为了去兵的观点。吴在庆的《杜牧论稿》也论及杜牧的政治思想,认为杜牧既 是一个敢于正视现实,揭露社会弊端,以济时救国为己任的爱国者,也是一个 同情民生疾苦、爱护百姓的诗人。
杜牧的豪壮气概则反映了唐亡前夕回光返照阶段某些有志之士企图挽回国 运的幻想和努力。
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 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 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 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第 4 页共 8 页
杜牧的绝句画面优美,语言清丽,情韵绵长,风调悠扬,在艺术上别具一格 杜牧的律以雄姿英发为最主要的特征,在律体中又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 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从而更增强了雄浑豪宕的意境。
总述 关于杜牧诗的艺术风格,刘熙载有一个总的概括:“杜樊川诗雄姿英 发。”(《艺概·诗概》)刘氏所谓的“雄姿英发”,是与李商隐诗“深情绵 邈”的风格相比较而言的,意思是说,杜牧的诗在内容上多表现诗人救国救民 的豪情壮志,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雄俊之气的宏放畅达与情感的宣泄激越,有一 股豪迈俊爽之气。
书序的特点篇(三):人教版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了解书序的特点;掌握文中一些重要词语,如多义词 “信”“修”“期”“致”“临”等、虚词“毕”“咸”“所以”等、富有生 命力短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畅叙幽情”“天朗气 清”“游目骋怀”“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背诵全文。
2、理解:理解文意和主旨,领悟作者于深沉的感慨中蕴蓄的对人生的眷 恋、热爱之情。
3、评价:作者借宴游所生发的生死观、所感悟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情感脉络,理解文章主旨;背诵全文。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生死观、人生观。
教学方法:诵读发、点拨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CAI 课件(内容主要有:作者像、作者介绍 文字、《兰亭集序》摹本、古今名人评价语、兰亭古迹风光、有关背景[ ]资料 [ ]、背景音乐等)、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1—2 教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 5 页共 8 页
1、再现情境,导入新课。
公元 353 年 3 月,正是江南“草长鹰飞、杂花生树”、万木葱茏、江花似 火、碧水如蓝的季节。3 日,一群文人雅士、名流俊才,齐聚浙江绍兴“会稽 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此日也,天公作美,风和日丽,“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此地也,环境清幽,风光独好,“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 流激湍,映带左右”;此人也,把酒临风,吟诗啸歌,畅咏怀抱,放浪形骸,俯 仰天地,游目骋怀,“其喜洋洋者也”,他们“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 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他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 盛”“以极视听之娱”。游宴之后,大家将赋诗汇集成册,并公推书法家王羲 之为之作序。王羲之当仁不让,欣然命笔,借着酒兴,用行草写就了流传千古 的《兰亭集序》。其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无愧“行书第一”之美誉;其文章,文笔简约流畅,情感深沉苍凉,意蕴丰厚深 邃,手法独具一格,借宴游谈生死观,借题发挥论人生意义,实为“大家手 笔”。书法与文章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现在,让我们走进《兰亭集序》,追逐 书圣王羲之人生探索的踪迹。(板书课题) 2、鉴赏《兰亭集序》碑帖摹本,导入课文。
投影《兰亭集序》碑帖摹本,或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彩色插图“冯承素摹兰 亭帖”。其创作者是“书圣”王羲之,其书体为行草,其价值为“行书第 一”,其书法率性而为,洒脱奔放,飘逸遒劲,一气呵成,真是“飘若游云, 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这横竖撇点捺、勾勾画画的线条让我们感 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领略华夏民族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感悟到作者 才性气质、精神生命的昭示与张扬!这些线条也是魏晋时代风貌和气度的再现, 那么这些文字的内蕴是什么呢它流淌着作者怎样的生命形态让我们细细咀嚼品 味吧。(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听读。放录音范读或教师配乐范读。要求:注意文章的语气、语速、节 奏、感情基调和生字词读音。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词读音,把握文章语气、语速、节奏、基调
第 6 页共 8 页
等。读前强调:①应读准的字词(略)。②语调、语速、句读等。如“永和九 年。修禊事也”为叙述,中速读;下文集会的描写,以清新明快语调读,重读 “乐”字,体现快乐心情;第二段语速变缓变重,尤其是“向之所欣。岂不痛 哉!”句,要读出深沉之慨。第三段“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句的 节奏要读准,要读出批判的语气,“后之视今。亦将有感于斯文”以和缓低沉 的语气读出。
3、齐读(或轮读)。涵泳文气,训练语感。
三、疏通理解。
1、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或助读资料),疏通词句,理解文意。
[ ][ ] [ ][ ] 2、质疑。就阅读理解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学生质疑问难,师生释疑解惑。
3、检测。完成课后“练习三”、《金版新学案—教师用书》(知能巩固各 题)(P177)、翻译有关句段。
四、研读背诵。
1、速读课文,理请情感脉络。
本文虽为序言,但作者俯仰天地,抚今追昔,借题发挥,情感之流涌动其 中,跌宕起伏。请“拈”出文中三个词语,体味其情感的变化之由。
明确:“乐”——“痛”——“悲”。“乐”者,游宴之乐也;“痛”者, 死生之痛也;“悲”者,人生之悲也。全文由乐生痛,言痛生感,由痛言悲,感 情起伏,情真意切。
2、研读第一段。
①讨论:作者“乐”从何来何“乐”之有 ②点拨、明确:一乐盛会时间——暮春——踏青之季也,地点——兰亭— —名胜之处也,目的——修禊事——洗濯除病、祛灾迎祥、嬉戏宴游也(暗 写)。二乐人贤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三乐环境幽美——此 地有。映带左右——山环水饶。四乐活动尽兴——一觞一咏。幽情——乐事爽 心。五乐——天气作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六乐感受独特 ——仰观。视听之娱——人生极致。人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齐聚,其
第 7 页共 8 页
乐也陶陶,其乐也无穷!
第 8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