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部,供大家参考。
史部读史使人明智
• 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的第二大类。
专列诸子百家及艺术、 谱录等书。也称“乙部”
正史类• “正史” 之名, 始见于《隋书·经籍志》 :“世有著述, 皆拟班、 马, 以为正史。
”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 , “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称即专指二十四史的规定, 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 则悉不滥登。
盖正史体尊, 义与经配, 非悬诸令典, 莫敢私增” , 即未经皇帝批准, 不得列入正史按《四库全书》。
按《四库全书》
• 《正史》 之名, 见於《隋志》 。
至宋而定著十有七。
明刊监版, 合宋、 辽、 金、 元四《史》 为二十有一。
皇上钦定《明史》 , 又诏增《旧唐书》 为二十有三。
近 罗四库,薛居正《旧五代史》 得裒集成编。
钦禀睿裁, 与欧阳修书并列, 共为二十有四。
今并从官本校录。
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则悉不滥登。
盖正史体尊, 义与经配, 非悬诸令典, 莫敢私增。
所由与稗官野记异也。
其他训释音义者, 如《史记索隐》 之类。
掇拾遗阙者, 如《补後汉书年表》 之类。
辨正异同者, 如《新唐书纠谬》 之类。
校正字句者, 如《两汉刊误补遗》 之类。
若别为编次, 寻检为繁, 即各附本书,用资参证。
至宋、 辽、 金、 元四《史》 译语, 旧皆舛谬,今悉改正, 以存其真。
其《子部》 、 《集部》 亦均视此。以考校 订自《正史》 始, 谨发其凡於此。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
•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 约有4000万字。
它记叙的时间, 从第一部《史记》 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 到最后一部《明史》 记叙到明崇祯1 7年(公元1 644年)
止, 前后历时明崇祯1 7年(公元1 644年)
止, 前后历时4000多年, 用统一的本纪、 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 记载了历代经济、 政治、 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 1 921 年, 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 列入正史, 与「二十四史」 合称为「二十五史」 。
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 列为二十五史之一而改将《清史稿》 列为二十五史之者, 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 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或。
或
• 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 中说:
“二十四史非史也, 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
二十六史书名作者西汉·司马迁东汉·班固刘宋·范晔西晋·陈寿《史记》《汉书》《后汉书》《陈书》唐·姚思廉北齐·魏收唐·李百药唐·令狐德棻等唐·魏徵等唐·李延寿唐·李延寿后晋·刘昫等宋·欧阳修、宋祁《魏书》《北齐书》《周书》《三国志》《晋书》唐·房玄龄等梁·沈约梁·萧子显唐·姚思廉《宋书》《南齐书》《梁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
书名作者《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书名作者《金史》元·脱脱等《元史》《元史》明·宋濂等明 宋濂等《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明史》清·张廷玉等《新元史》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介绍• 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 文学家。
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
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 45)
。
司马迁1 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 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 , 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
20岁时, 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 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 所到之处考察风俗, 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久仕为郎中, 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 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 08)
, 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 任太史令, 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 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 04)
, 与唐都、 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 , 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 , 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 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 获罪下狱, 受腐刑。多次随驾西巡
内容介绍• 《史记》 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 最初没有书名, 或称“太史公书” 、 “太史公传” , 也省称“太史公” 。
“史记” 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时期开始,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史记” 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 的专称• 《史记》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 勋贵兴亡)
、 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
、 十表(大事年表)
、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 共一百三十篇,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国时期开始,
贡献• 一、 开创了“纪传体” 体例• 纪, 指本纪, 即皇帝的传记; 传, 指列传, 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 二、 开创了政治、 经济、 民族、 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的综合纂史方法。• 《史记》 第一次把政治、 经济、 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特点• 一、 秉笔直书, 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 所谓秉笔直书, 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 既不溢美,也不苛求, 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
《史记》 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 毁者或损其真” 的作法。• 司马迁也很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 把经济状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历史经验。
提出以史为镜、 鉴往知来的思想。
由于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伟大创造精神, 他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史方法, 使《史记》 成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 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 的美名。• 二、 《史记》 也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传记。• 《史记》 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 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 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 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 以他那锋利的刻刀, 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他还强调总结起。
他还强调总结
地位• 一、 《史记》 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鼻祖, 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它继承了先秦《诗》 《骚》的抒情传统, 又吸收了先秦散文的酣畅风格, 融会贯通, 自成一家。• 二、 《史记》 所颂扬的进取精神、 淑世情怀、 人自意道主义和自强不息的意志, 以及一系列光辉的人物形象, 为后世所追慕、 景仰。• 三、 《史记》 的文章技巧、 风格、 语言, 无不令后世散文家宗奉。• 四、 《史记》 的许多故事情节广为流传, 为后世小说、 戏曲提供了 丰富的创作源泉。
它构思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也不断为小说家们效法辉
影响• 一、 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一部贯通古今, 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
无论说它是古代中国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 还是说它是世界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 都毫不为过。
《史记》 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 树立了榜样, 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相继而起了。
通史家风, 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二、 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
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 以后,作者继起, 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
晋朝的荀勖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
甲部记六艺小学, 乙部记诸子兵术, 丙部记史记皇览, 丁部记诗赋图赞。
从而, 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史记》 是中国史学史上第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
• 三、 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 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
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 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 秩序井然, 再加以视线远, 见识高, 文字生动, 笔力洗炼, 感情充沛, 信手写来, 莫不词气纵横, 形象明快, 使人“惊呼击节, 不自知其所以然” 。
(《容斋随笔· 史记简妙处》 )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由于司马迁受时代的限制, 《史记》 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之处。
例如, 存在“天命” 、 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的影响。
说明《史记》 在“究天人之际” 时, 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天人感应” 神学思想的影响。史记简妙处》 )
对文化的影响• 《史记》 对古代的小说、 戏剧、 传记文学、 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史记》 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 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 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 但是,通过“互见” 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 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史记》 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 戏剧中, 所写的帝王、 英雄、 侠客、 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 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对小说的影响• 在小说方面, 除了人物类型, 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 的显著影响。
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 为名, 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 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结尾, 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 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 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 这一切重要特征, 主要是渊源于《史记》 的。后世小说多以《史记》 为取材之源。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 、 孙浩辉的《大秦帝国》 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严格按时
对戏剧的影响•戏剧方面, 由于《史记》 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 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 所载, 取材于《史记》 的剧目就有1 80多种。据李长之统计, 在现存1 32种元杂剧中, 有1 6种采自《史记》 的故事。
其中包括《赵氏孤儿》 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
到后来的京剧中, 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 的, 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宋元时期, 随着中国戏剧的形成与成熟, 《史记》 的内容与艺术也影响到戏剧创作。
例如宋元戏文有《赵氏孤儿报冤记》 ; 元明杂剧有《冤报冤赵氏孤儿》 (元·纪君祥)
、 《卓文君私奔相如》 (明·朱权)
、 《灌将军使酒骂座记》 (明·叶宪祖)
; .明清传奇有《窃符记》 、 《易水歌》 (清·徐沁)
; 地方戏及新编历史剧有《卧薪尝胆》(汉剧 越剧)
、 《完璧归赵》 (京剧)
、 《鸿门宴》 (京剧 川剧 汉剧 秦腔)
、 《霸王别姬》 (京剧)
、••
三家集注
《史记集解》• 裴骃, 裴松之的儿子, 字龙驹, 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
人。
继承家学, 博览宏识, 亦以注史著称于世。
裴骃为《史记》 作注而垂名于中国史坛。他反复研究《史记》 , “服其善序事理, 辩而不华, 质而不俚, 其文直, 其事秋, 不虚美, 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恶, 故谓之实录” 。
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凡对作注有所裨益, 便广而录之; 凡所注引, 务必去其浮言游辞, 取其精旨要义; 如各家说注不同, 则兼收并蓄, 不肯偏弃; 如有未详之处, 宁缺不议, 不凭臆想, 妄加解说。
终于写成《史记集解》 八十卷不朽之作, 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
内容介绍• 共八十卷。
以徐广《史记音义》 为本, 兼采经、 传、 诸史及孔安国、 郑玄、 服虔、贾逵等人之说, 增益而成。北宋始与司马贞《史记索隐》北宋始与司马贞《史记索隐》 、 张守节《史记正义》 散列于史记正文之下, 合为一编。原书单行, 至张守节
特点• 一、 广采众家注说, 多存佚书遗文• 裴骃在《集解序》 中说道:
“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 豫是有益处, 悉皆抄内” 《集解》 广采总家学说, 只要有可取之处, 就予以收录, 从而保存了大量先人旧说。
引证丰富, 是其一个重要特点。• 二、 对《史记音义》 的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徐广《史记音义》 的重要贡献在于引出《史记》 多种传本的异文。
徐书早佚, 《史记音义》 的成果《集解》 保存了下来, 对《史记》 的校勘有重要价值。
徐广《音义》 只出示《史记》 的别本异文不加校勘, 《集解》 在此基础上,在不少异文处提出证据并加以勘定, 保留徐广成果的同时不乏本人新的观点。
• 音义训释方面• 补充徐广《音义》 之省略• 裴骃《史记集解序》 中说道:
“徐广《音义》 虽粗有发明,而殊恨省略。
聊以愚管, 增演徐义。
” 裴骃在徐广注释的基础上, 对徐广的不足之处, 或前人的旧说加以补充, 或自己通过考证加以补充。• 补徐注之缺• 徐广《音义》 之省略, 表现在应当出注的地方缺没有, 注解所谓“增演徐义” 就是广引众家注说补充徐注之缺失。• 另出新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裴骃在徐广的基础上另立新说, 在《集解》 中大可见。
不足• 一、 注释上的失误• 裴骃距离司马迁有几百年的历史, 其中有些古字古义已经消失, 有的经过不断变化使用和司马迁的时代有相当大的变化, 因使用和司马迁的时代有相当大的变化, 因此, 难免有失误之处。• 二、 注释上的疏略• 裴骃在《史记集解序》 中批评徐广《音义》 , 他自己也不能做到尽善尽美, 也有缺陷。
价值• 一、 裴骃的《史记集解》 是今存最早的《史记》注释。• 二、 它不仅保存了早期《史记》 版本及评注资料,而且开创了《史记》 研究的新局面。
因此有人将《史记集解》 比作注释《诗经》 的《毛传》• 三、 裴骃视为《史记》 研究的奠基人。
然而,到目前为止,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