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功利性社会视觉下民间宗教信仰守望与转换——以福建南平市樟湖镇宗教信仰问题为例【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16 年 5 月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 2016第 37 卷第 3 期 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Vol. 37 No. 3DOI :
10. 16601 /j.cnki. issn1002-5227. 2016. 03. 016功利性社会视觉下的民间宗教信仰守望与转换*———以福建南平市樟湖镇宗教信仰问题为例刘芝凤 1 ,王煌彬 2,宋 媛3,徐 辉4(1.厦门理工学院 数字创意与传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 2.《海峡生活报》,福建 厦门 361024 ;3.《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北京 100875 ; 4.厦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摘 要]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言:“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幻想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1 ] 外来宗教在当下社会功利性明显张扬的中国环境中如何超常规发展,对中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有何作用与实效,均是当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意识形态领域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拟以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一个曾是闽越传统原始宗教信仰村的宗教信仰守望与转换为例,剖析、探讨如何正确理解和看待这种民间信仰的守望与转换现象,对宗教信仰如何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以供学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参考。[关键词] 民间信仰;基督教;南平樟湖镇[中图分类号] C913 ; B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5227 ( 2016 )
03 - 0094 - 07一、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民间信仰概述 据有关史料,南平市自古就是闽越之地,当汉武帝灭闽越国将闽越人驱逐闽北至江浙一带,中原人陆续占居闽南和闽东时,闽北成为闽越历史主要传承之地。南平市樟湖镇民间至今仍然传承着蛇、蛙、猴等闽越自然信仰崇拜的遗风,同时与民间信仰共存了100多年的基督教信仰,形成该地特有的乡土信仰文化。近几年,樟湖镇民众一个个家族整体转换信仰的事情越来越多。漳湖传统民间信仰如下:(一)自然崇拜自然崇拜表现为对动物、植物以及日月山川、风雨雷电等自然物的崇拜,它是原始宗教信仰的遗存。在樟湖镇至今还保存有蛇崇拜、蛙崇拜和猴崇拜等自然崇拜。1.蛇王庙与崇蛇习俗樟湖“蛇王庙”,始建于宋朝,正名称 “福庆堂”,庙内主祀蛇王连公,又称“连公庙”。当地人习惯上称连公庙为“师父殿”。每年蛇王巡境活动集中在农历七月初七,以求蛇神保佑全村平安无事,风调雨顺。2.张公庵与蛙神崇拜崇拜青蛙也是古越稻作民族的习俗之一。樟—4 9— [收稿日期] 2015 - 12 - 20*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化问题研究”( 14AGL025 );福建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闽台海洋民俗史”( 2013A022 ) [作者简介] 刘芝凤,厦门理工学院数字创意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文化资源学、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美学;王煌彬( 1991 — ),福建安溪人,厦门《海峡生活报》记者;宋媛( 1973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副编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徐辉( 1947 — ),江西奉新人,哲学博士,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刘芝凤,王煌彬,宋媛,等 . 功利性社会视觉下的民间宗教信仰守望与转换———以福建南平市樟湖镇宗教信仰问题为例[ J ]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 37 ( 3 ):
94 - 100.
民族文化及跨文化研究2016年刘芝凤,等/功利性社会视觉下的民间宗教信仰守望与转换 第3期湖镇奉张圣君为蛙神,每年农历七月廿一,是樟湖镇溪口村民蛙巡境之日,以求保佑本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3.钟灵庵、聚灵庵、显灵庵与猴神信仰樟湖镇信仰猴神“齐天大圣”的风俗极为普遍。集镇上同时存在着3个齐天大圣庙,即钟灵庵、聚灵庵、显灵庵,分别位于坂头街、上坂街、下坂街。经笔者实地细致考察,发现这3个猴神庙的来源各不一样,即有3种相对独立、来源不一的猴神信仰,但是在庵堂祭祀、节庆活动开展上大同小异。显灵庵主祀齐天大圣,配神白将军、黑将军,三者造型均为人像。香案上另有齐天大圣立像一尊,为猴王形象。农历七月廿三为齐天大圣诞辰日,举行祭祀和演戏酬神活动;正月十八请齐天大圣绕境巡游,保佑合境平安,财丁兴旺。(二)神明崇拜漳湖镇神明崇拜丰富,主要有:潘公尊王、临水夫人、观音菩萨与伏虎祖师(庙)信仰。1.龙岗祖殿与潘公尊王信仰龙岗祖殿俗称潘公堂,坐落在樟湖镇高州村,潘公堂大殿正中3尊神像为潘、倪、王,左殿3尊神像为陈靖姑、李夫人和林九娘,右殿3尊神像为土地公、青蛇和白蛇。潘公文化据说可追溯到唐朝,几经变迁,至今已无史料遗存。传说,潘、倪、王是3个养蜂人的姓氏,他们曾经放蜂驱寇有功,死后被群众奉为地方保护神,立庙祀之。此外,还有上塘庵与临水夫人崇拜。2.观音堂与观音信仰观音堂位于下坂街,供奉观世音菩萨,近代以来,了如和尚诸名僧相继住持,后改为菜姑住持,现为观音堂管理委员会主持堂务。3.集福堂与伏虎禅师信仰集福堂位于新岭村村口,俗称“虎堂”“伏虎庙”。新岭伏虎庙始建于宋末,由陈氏上塘派莹十公后裔宗亲为主所建,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典型的民间信仰宫庙陈设。集福堂香火旺盛,每年正月元宵都举行游蛇灯、庙会活动;农历二月十六禅师惩蛟精大捷纪念日,是日全村斋戒,请伏虎禅师巡境,并演戏酬神娱神。(三)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也是樟湖镇民间信仰的重要部分。据统计,目前樟湖镇共有约35 个姓氏,主要的几个大姓都有祖庙宗祠,比如溪口村廖氏宗祠、坂头村胡氏宗祠、新岭王氏宗祠等,逢年过节祭拜。二、樟湖基督教信仰的历史与现状(一)樟湖镇基督教沿革 ①基督教在樟湖传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6年,美国传教士薛承恩先后从福州到南平樟湖、顺昌、洋口等地传教,在樟湖设有一个堂口。
1872年始设立了延平教区,分设延平、樟湖牧区,华人传道士为潘贞惠、邓观荣。1873年,宝精英在樟湖创办了女子圣经学校。
1911年兴建了“福源堂”,并办起了教会学校,名为“湖光小学”。时至1955年,教会有信徒61人。1988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基督教房产权得以恢复,教堂重新开放,信教者定时定点做礼拜,教堂活动正常化。
1992年有信徒700多人。随着基督教会的发展,福源堂为樟湖牧区中心堂会,建立了剧头、溪口、香山、武步、新岭等分支堂,形成了以中和街基督教堂(福源堂)为中心,辐射樟湖外围8个村的格局。樟湖镇民间信仰根深蒂固,善良、朴实的群众对于外来的基督教,在大度包容的同时,又保持着传统的矜持。直至1955年,全镇信仰基督教的有61人,1992年,信徒达到了700多人。近两三年发展很快,有村民说这两三年就发展了两三千人。具体多少新信民,教会人士始终不愿透露具体数字,只说每逢重大节日,教堂里挤满了人。樟湖镇某文化工作者告诉笔者,估计信徒人数每年有10%的增长。笔者仅在溪口村获得了一个不很精确的数字,该村1 000多名常住人口中有200多名是基督教徒。有村民告诉笔者,只要家里有人生病想争取基督教的赞助,带动全家以及亲戚朋友入教就会得到基督教会的赞助。除基督教以外,与樟湖基督福源堂临近的,还有天主教堂和安息教堂(安息日会)各一座。人数估计各有四五十人,且发展缓慢,据说天主教会要求做礼拜时要跪一整天是其发展缓慢的原因。(二)樟湖镇基督教会积极发展教徒的措施,积极掌握信息,实施人文关怀据调查,樟湖集镇的福源堂有一个牧师,是整个镇级别最高的教会领导,通过辐射外围 8 个村的基督教网络,教会及时准确地掌握全镇人员的基本信息和日常情况。因为有这些信息资源,教—5 9—①相关资料部分由樟湖镇文化站提供,部分由笔者实地调研资料整理。
民族文化及跨文化研究2016年刘芝凤,等/功利性社会视觉下的民间宗教信仰守望与转换 第3期会能随时知晓哪个家庭遇到不顺,谁生病住院,便会主动到家中慰问、到医院祷告,帮助群众。这些及时的人文关怀很能感动淳朴的乡民。其主要措施如下:1.活跃的公益活动通过信徒们的“奉献”,基督教会有自己可供支配的资金,能够有效率地办好一些公益活动,以树立教会形象。以樟湖镇溪口村颂恩堂为例,村民对颂恩堂基督教会建设饮水工程的事交口称赞。不仅如此,教堂还做了很多长期的工作,比如每年寒暑假举办英语夏令营,邀请外教对报名参加的同学进行辅导,吸引了很多青年学生,也令家长心存感激;教会每年年终还主动去困难户、孤寡老人家中慰问,为他们买油买米,必要的还送点钱,集 镇 上 的 福 源 堂 就 为 60 岁 以 上 老 人 送50 — 100元的慰问金;经常开展贫困助学活动,村里考上大学的家庭如果家境困难,将给予每年2 000元的助学金等。接受基督教堂帮助的大多是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人,他们往往出于感谢教会的恩惠,在心理上逐步倾向于基督教。2.信徒的自主传播樟湖镇基督教的发展,有一个特点是有不少“高级知识分子”成为基督教的自觉传播者。“高级知识分子”包括乡镇退休干部、当地教师(退休者为主)、乡村医生等。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一般社会地位较高、比较有威信,在他们“以身作则”和游说下,追随者甚众。(三)促使樟湖镇民众入教的因素在教会进行日常传教布道活动、积极发展教徒的热情感召下,不少家庭贫困、有人生病的人家邀请亲戚朋友和熟人入教,并逐渐认同基督教。加入基督教的具体原因,访谈调查如下:1.家庭成员的影响家庭中有成员已经是基督教徒的,非基督教徒更容易被同化为基督教徒。樟湖镇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媳妇的信仰往往决定全家的信仰。农村普通家庭子女成家立业后,老人不再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话语权就减弱了很多。男方忙于生计,信仰大多是女方操办,女方慢慢会改变全家的信仰,在樟湖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此外,邻里亲戚也是影响信教与否的因素。邻里亲戚之间交流相对频繁,中国人对邻里亲戚表现出的信赖,使他们往往容易听从而信教。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家庭是因为“信教的”通过串门、聊天带她们入的教。2.农村留守人口更倾向于信教樟湖镇以溪口村为例,该村4 000多人口,青壮年劳动力有近四分之三外出打工,使得溪口村成了“空巢村”。留守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这些留守人口的普遍特征是文化程度不高,经济活动能力不强,缺乏日常文化娱乐参与条件等。尤其是在文化娱乐场所少的农村,基督教会发展似乎更顺风顺水,他们的关心慰问、群众性的宗教活动(如周日的礼拜、圣诞节活动)缓解了留守老人、妇女和孩子们的孤独和寂寞,凝聚人气,显得异常吸引人。3.民间信仰信众流失而改信基督教樟湖镇的民间信仰属于较原始粗放型,组织上的松散性使其对群众约束力甚微,基督教信仰要求的唯一性导致部分信众改变了宗教信仰。这无疑也是基督教较容易获得群众的心理认同,得以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樟湖镇民间信仰与基督教共处状况分析(一)樟湖镇民众宗教信仰的特征综上所述,樟湖镇共生共处100多年的民间信仰和基督教,在新的形势下,双方的情况和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可以从各自的特征中找到。(1 )樟湖的民间信仰更具有原始性,其中以蛇崇拜、蛙崇拜、猴崇拜等自然崇拜为代表,这是古闽越稻作文化的遗存。在现今的福建民间信仰中,这样的原始崇拜已不多见,堪称“活化石”,具有较高学术研究的价值,更有作为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价值。当地民众的民间信仰近年来呈现逐渐淡化的趋势。到庙里去烧香,无非是想要求财、求子、求平安、求心安,没有基督教来得实惠。物质利益让村民很容易放弃或转换信仰。樟湖镇一些文化工作者对于这种信仰的危机普遍表示了一种担忧。有的甚至悲观地预测,“对于乡土文化传统,未来要么只剩专家,要么就是没有文化传统的人”。(2 )樟湖镇缺乏制度化的传统原始宗教管理机制。民间信仰不能等同于宗教,宗教指的是“一种以神明崇拜为核心,具有特定崇拜礼仪和组织管理形式以及围绕信仰而建立起思想体系的文化现象”[ 2 ] 。民间信仰既缺乏严密的制度化管理组织,又没有自己的思想文化体系,仅仅是以民俗活—6 9—
民族文化及跨文化研究2016年刘芝凤,等/功利性社会视觉下的民间宗教信仰守望与转换 第3期动的形式出现,因此具有世俗性和松散性的特点。基督教有制度性的宗教管理体制,教会人士有较为严格的层级关系,从主教、牧师、传道员,明确规定他们的职责,每个层级都有相对应的管理范围,上级指派下级,下级接受上级领导,并有一定的轮岗制度,每周日组织礼拜活动,信徒们无需通知,就知道要准时前往教堂做礼拜。即使在边远的农村,也会形成制度性活动。正因为如此,与制度化宗教相比,民间信仰对信众的约束力甚为有限。加上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经商或者定居,乡土文化少了这批人的参与,氛围自然要清淡无味多了。未来这些东西如果都进了博物馆,或者刻印在书本上、录像带里,那传统文化就成了没有灵魂的标本。(3 )基督教在樟湖镇已有近150年的历史,虽然过去信众不多,也曾遭到各种限制和打击,但毕竟不绝如缕,承续至今。
100 多年来作为外来的宗教,基督教在樟湖镇与民间信仰共生共处,它已经做了本土化的修正,适应了这里的人文环境。当下,在国家宗教政策宽松,经济、文化现代化进程迅速的社会环境下,势必更具发展优势,吸引民间信仰的信众转换他们的信仰而皈依基督。(二)基督教徒和民间信仰信众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在樟湖,群众普遍称呼基督教徒为“信教的”,称呼民间信仰持有者为“迷信的”。“信教的”和“迷信的”之间的相处关系,集镇和乡村表现不尽相同。集镇作为镇政府所在地,经济环境比农村好,文化素质普遍高于村民,对待原始宗教信仰和外来宗教的态度显得较为淡定和兼容并蓄。集镇居民不论信仰原始宗教(“迷信的”)还是信仰基督教的(“信教的”),其关系普遍表现出“相处友好、和谐,不会相互歧视”,在日常交流沟通方面很少存在互相歧视问题。且“信教的”在集镇普遍不喜欢争执,表现得更加温和。而乡村则不同,在基督教发展势头较大的溪口村,部分“信教的”在被问及信仰时,表现得有些...
推荐访问:基督教教堂年终总结 功利性社会视觉下民间宗教信仰守望与转换——以福建南平市樟湖镇宗教信仰问题为例 宗教信仰 南平市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