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七事变,供大家参考。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
百科名片
七七事变敌我攻防示意图
七七事变, 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卢沟桥事变, 是 1937 年 7 月 7 日发生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亦称芦沟桥) 的中日军事冲突, 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 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
同名影视作品由李前宽、 肖桂云执导, 于 1995 年出品。
目录[隐藏] 简介 具体简述 背景 军队配置 反应 后续 影响 七七事变:
为什么是卢沟桥 简介 具体简述 背景 军队配置 反应 后续 影响 七七事变:
为什么是卢沟桥
[编辑本段]简介
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 发动了全面对华战争。
从 1937 年 6 月起, 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
卢沟桥
1937 年 7 月 7 日夜, 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 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 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还有可能是手表失踪)
, 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 搜查。
中国守军居然拒绝了这一要求。
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 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中国守军第 29 军 37 师 219 团无奈还击。
掀开了 日中战争的序幕。
日本皇军自 1931 年占领中国东北后, 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 陆续运兵入关。
到 1936 年, 日军已从东、 西、 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
。
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 日本派大批援军, 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
29 军副军长佟麟阁, 132 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
7 月, 平津沦陷。
[编辑本段]
具体简述
曾经受到日军重创的宛平城
1937 年 7 月 7 日夜 10 时, 日军在距北平(今北京) 十余公里的卢沟桥(西方称作波罗桥)
附近进行军事演习。
日军称有一名士兵失踪, 要求进入桥边的宛平县城搜查, 遭到拒绝后, 就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开炮。
7 月 8 日早晨, 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 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
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进行了抵抗。
排长申仲明亲赴前线, 指挥作战, 最后战死。
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战士, 被日军消灭得最后只剩下4 人。
发生时间:
民国 25 年。
事变发起者:
东条英机。
进攻者:
清水节郎、 伊木清直等。
中国守军:
国民革命军第 29 军
军长宋哲元, 副军长佟麟阁[编辑本段]
背景
政治背景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 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 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并制定了 以中国、 朝鲜为主要攻击对象的“大陆政策” 。
20 世纪初叶, 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沙皇俄国, 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 屯驻关东军, 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 , 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扩大对华攻击, 出兵山东, 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 。
一次大战后, 日本通过加紧掠夺中国、 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 摆脱政治、经济危机, 在 1927 年的“东方会议” 上对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 对中国东北发动袭击, 才 3 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
翌年日军进攻上海(一· 二八事变)
, 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 威逼平津, 又在东北建立“满洲国” 、 在华北搞“自治运动” , 希望能长期占领这些地区。
1936 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 出笼后, 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 , 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对华战争的战争部署。
此后, 日本增兵中国东北, 抽调精锐部队关东军进驻平津一带, 频繁举行军事演习。1937 年 7 月 3 日, 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提议立即给中国以打击, 随即于 7 月7 日发动了七七事变。
7 月 9 日, 中日双方交战部队曾达成口头停火协议。
但同时, 日本从中国东北和朝鲜抽调 2 万多军队和百余架飞机投入华北地区。
7 月 17 日, 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了 《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 , 日本政府决定动员 40 万兵力, 希望用武力灭亡中国。
1937 年 7 月 7 日下午, 日本华北驻屯军第 1 联队第 3 大队第 8 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 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
晚 7 时 30分, 日军开始演习。
22 时 40 分, 日军演习地带传来枪声, 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 , 日方立即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 中国第 29 军第 37 师第 110 旅第219 团拒绝。
日军一面部署战斗, 一面因“枪声” 和士兵“失踪” , 与中国方面交涉。
24时左右, 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
松井称:
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 突闻枪声, 当即收队点名, 发现缺少一兵, 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 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 要求立即入城搜查。
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 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为由, 予以拒绝。
不久, 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 若中方不允许, 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
同时, 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 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
冀察当局为了 防止事态扩大, 经与日方商议, 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
此时, 日方声称的“失踪” 士兵已归队, 但隐而不报。
7月 8 日晨 5 时左右, 日军发动炮击, 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 219 团第 3 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进行负隅顽抗。
地理背景
卢沟桥位于北平城西南约 15 公里的永定河上, 既是南下的要冲, 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 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
史料记载, 自金代开始, 中原腹地进京, 皆要在卢沟桥停留, 为京师进出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
侵华日军一旦占领卢沟桥, 北京就是一座死城, 华北也就唾手可得。
宛平城建于 1640 年, 是捍卫北京城的军事要塞。卢沟桥在地理上就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日军只要能占据卢沟桥, 平汉交通为之堵塞, 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 华北就可以拿下。
于是, 日军攻击驻军地, 中国军队在卢沟桥进行阻挠, 开启了 日中战争的大幕。
[编辑本段]
军队配置
日本
中国驻屯军 司令官——田代皖郎中将、 香月清司中将(接任)
河边正三
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 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
步兵第一联队 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
步兵第三大队 大队长——木清直少佐
步兵第八中队 中队长——清水节郎大尉
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大佐
中国
国民革命军第 29 军 军长——宋哲元、 副军长——佟麟阁
第 37 师 师长——冯治安, 驻守北平、 南苑、 西苑、 丰台第 38 师 师长——张自忠, 驻守天津、 大沽、 沧县、 廊坊
第 132 师 师长——赵登禹, 驻守河北省大名、 河间
第 143 师 师长——刘汝明, 驻守张家口、 张北, 怀来
第 9 骑兵师 师长——郑大章, 驻守通县, 南苑
[编辑本段]
反应
日军发起七七事变后, 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 呼吁:
“同胞们,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 才是我们的出路!
” 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占领中国!
” “为保卫国土流血!
” 的口号。
蒋介石提出了 “不屈服, 不扩大” 和“不求战, 必抗战” 的方针。
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 秦德纯(第 29 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
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 , “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 中国共产党立即通电全国, 号召全民抵抗。
蒋介石也于 7 月 17 日发表了 关于解决卢沟桥事变的谈话。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性战争的序幕。
七七事变爆发后, 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抵抗。
日军见暂时很难占领卢沟桥, 便进行“现地谈判” , 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 另一方面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编辑本段]
后续
7 月 9 日、 11 日、 19 日, 日本华北驻屯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 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
“现地谈判” 使日军赢得了 增兵华北的时间, 但它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 迟缓了第 29 军布兵应战的准备, 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
到 7 月 25日, 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 6 万人以上。
日本华北驻屯军的作战部署基本完成之后, 又在 7 月 25 日、 26 日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
26 日下午, 华北驻屯军向第 29 军发出最后通牒, 要求中国守军于 28 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 否则将采取行动。
被宋哲元拒绝, 并于 27 日向全国发表自卫守土通电, 坚决守土抗战。
同日, 日军参谋部经天皇批准, 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向第 29 军发动攻击, 增调国内 5 个师约 20 万人到中国, 并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
“负责讨伐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
” 血战平津已再所难免。
中国军队负隅顽抗。
7 月 28 日上午, 日军按预定计划向北平发动总攻。
当时香月清司指挥已云集到北平周围的朝鲜军第 20 师团, 关东军独立混成第 1、 第 11 旅团, 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 1 万人,在 100 余门大炮和装甲车配合、 数十架飞机掩护下, 向驻守在北平西郊的南苑、 北苑、 西苑的中国第 29 军第 132、 37、 38 师发起全面攻击。
第 29 军将士在各自驻地抵抗, 谱写了一首不屈的战歌。
南苑是日军攻击的重点。
第 29 军驻南苑部队约 8000 余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训的军事训练团学生 1500 余人)
负隅顽抗, 最后, 第 29 军副军长佟麟阁、 第 132师师长赵登禹战死, 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被歼灭。
殷汝耕
28 日夜, 宋哲元撤离北平, 29 日, 北平沦陷。
29 日凌晨, 冀东保安队第 1 总队队长张庆余和第 2 总队队长张砚田, 在通县发动起义, 活捉殷汝耕(后逃跑)
。
7 月 29 日, 第 29 军第 38 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 第 38 师攻击天津火车站、 海光寺等处日军, 遭日本军机的猛烈轰炸, 伤亡极大, 遂奉命撤退。
30 日, 天津失守。
[编辑本段]
影响
七七事变后, 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 开始全面攻击。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 中国在东方开辟了 第一个大规模的战场。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新四军。
[]
七七事变:
为什么是卢沟桥
七七事变前, 日军在中国的势力已经扩张到了平津一线。
这时驻守平津的中国军队是 29军。
1935 年日本成功地通过一系列策动把国民党中央军逼出华北, 签订了《何梅协定》等。
中央军撤出后的权力真空被宋哲元的 29 军填补, 29 军是西北军系列, 当时有 37、38、 132、 143 四个步兵师, 第 9 骑兵师和一个特务旅, 加上保安部队总兵力约 10 万人,成为华北能与日本抗衡的主要力量, 曾和日军在 1933 年长城抗战中有过交锋。
日本策动宋哲元成立“自治政府” , 被宋拒绝。
1937 年前, 日军已经从北、 东北、 西北三个方向对平津形成合围之势。
日军在华北的驻扎可以追溯到 1901 年的《辛丑条约》 , 当时日本派了 2600 多名驻屯军, 命名为清国驻屯军, 司令部在天津, 兵营在天津海关寺和北京东交民巷两处。
1912 年更名为“中国驻屯军” 。
1937 年, “中国驻屯军” 司令部辖河边正三为旅团长的第四旅团, 约 6000 人, 分驻北平、 天津、 通县、 山海关等地。
日军策动华北五省自治失败后, 在通县扶持殷汝耕成立一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基本上把冀东 22 县划入势力范围。
最后, 第 29 军副军长佟麟阁、 第 132 师师长赵登禹战死, 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被歼灭。
殷汝耕
28 日夜, 宋哲元撤离北平, 29 日, 北平沦陷。
29 日凌晨, 冀东保安队第 1 总队队长张庆余和第 2 总队队长张砚田, 在通县发动起义, 活捉殷汝耕(后逃跑)
。
7 月 29 日, 第 29 军第 38 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 第 38 师攻击天津火车站、 海光寺等处日军, 遭日本军机的猛烈轰炸, 伤亡极大, 遂奉命撤退。
30 日, 天津失守。
[编辑本段]
影响
七七事变后, 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 开始全面攻击。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 中国在东方开辟了 第一个大规模的战场。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新四军。
[]
七七事变:
为什么是卢沟桥
七七事变前, 日军在中国的势力已经扩张到了平津一线。
这时驻守平津的中国军队是 29军。
1935 年日本成功地通过一系列策动把国民党中央军逼出华北, 签订了《何梅协定》等。
中央军撤出后的权力真空被宋哲元的 29 军填补, 29 军是西北军系列, 当时有 37、38、 132、 143 四个步兵师, 第 9 骑兵师和一个特务旅, 加上保安部队总兵力约 10 万人,成为华北能与日本抗衡的主要力量, 曾和日军在 1933 年长城抗战中有过交锋。
日本策动宋哲元成立“自治政府” , 被宋拒绝。
1937 年前, 日军已经从北、 东北、 西北三个方向对平津形成合围之势。
日军在华北的驻扎可以追溯到 1901 年的《辛丑条约》 , 当时日本派了 2600 多名驻屯军, 命名为清国驻屯军, 司令部在天津, 兵营在天津海关寺和北京东交民巷两处。
1912 年更名为“中国驻屯军” 。
1937 年, “中国驻屯军” 司令部辖河边正三为旅团长的第四旅团, 约 6000 人, 分驻北平、 天津、 通县、 山海关等地。
日军策动华北五省自治失败后, 在通县扶持殷汝耕成立一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基本上把冀东 22 县划入势力范围。
p5WDj0Rxe& Ls8ZGm3 TAh) Ovb$Ip6WDk0Rxe*Ls9ZG m3UAh-Ovb$Jp 6XDk0Rye*Ms9ZGn3UBh-Ovc$ Jq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