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延安《解放日报》对新闻理论探索【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延安《解放日报》 对新闻理论的探索 延安《解放日报》 对新闻理论的探索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报刊延安《解放日报》 对当时宣传中共的政策、 方针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它的诞生也是新闻事业史上的一个成功性事件。
其中, 其对于新闻理论的探索,不仅为当时的新闻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 指导新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而且对抗战以后各个阶段的新闻事业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此外,当时报人对理论探索的精神也值得当下处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从业者学习。
关键词:《解放日报》; 新闻基本理论; 新闻业务理论
中图分类号:
G2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14)11-0160-03
延安《解放日报》 创刊于 1941 年 5 月 16 日, 这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 在发刊词中, 该报阐明了报纸创刊的宗旨和任务, 论证了 党报使命与中国共产党使命的一致性。实践中, 它在党的方针、 政策的宣传, 加强根据地间的信息沟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它也是外界了解中共的主要信息来源。《解放日报》 不仅在实践方面为新闻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在新闻理论探索道路上也在一直辛勤耕耘。
其第四版特辟新闻学研究专栏的 《新闻通讯》副刊, 更是新闻理论探索的一个显著标志。
笔者通过翻阅所有的延安解放日报发现, 它的新闻理论文章除了在《新闻通讯》 上, 在其他版面也有成果。
一、 关于新闻基本理论
1. 新闻定义。在我国,新闻学界认为最早对“新闻” 一词作出定义的是民国时期被尊称为“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 , “新闻学最初的开山祖”
的徐宝璜, 其在 1919 年对新闻作出的定义是:
新闻者, 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1]。
1922 年李大钊《在北大新闻记者同志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词》 上对新闻所作的定义是:
新闻是现代的、 活的、 社会状况的写真[2]。
1924 年邵飘萍对新闻的定义是:
新闻者, 最近时间内所发生的, 认识一切关系社会人生的兴味实益之事物现象也[3] 。
1927 年,著名报人戈公振对新闻的定义是:
新闻者, 读者所预知之事物也[4]。这是我国早期对新闻定义最具有影响力的四种说法。
这些先辈对新闻
定义的共同点是 1. 建立在经验直观基础之上; 2. 只提出新闻定义的客观内在联系而没有深层次揭示新闻本质; 3. 他们对新闻的定义都是静态的。
延安《解放日报》 关于新闻的定义体现在陆定一的《我们对新闻的基本观点》 一文, 他对新闻所作的定义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说:
新闻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 有两种回答。
由于对于新闻的本源理解不同, 一种人对于新闻是什么, 作了唯物论的解决, 另一种人则作了唯心论的解决。
唯物论者认为, 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 乃是事实, 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
因此, 新闻的定义, 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 事实在先, 新闻(报道)在后, 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
首先, 这个定义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认为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事实是第一位的, 新闻是第二位的, 先有事实, 后有报道, 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他没有将新闻与事实等同起来,很有见地的认为新闻不是事实, 而是事实的反映。
其次, 这个定义还突破原先的新闻静态说, 将新闻看成是一个动态过程。
正如有学者指出, 陆定一的新闻定义将新闻纳入到生产和传播的动态过程, 更接近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实际[5]。
所以后来的新闻理论研究者将这一定义称之为是报道说。
最后, 在这篇文章中, 陆定一还对新闻进行分类,认为新闻分为无产阶级新闻和资产阶级新闻, 这种分类方法受到当时中国社会整体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政治性烙印, 对当时的共产党政治宣传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种新闻分类方法现在仍被很多学者继续研究。
综上所述, 陆定一对新闻定义的界定非常准确, 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这种报道说至今仍被新闻学界所运用。
李良荣教授在《实践呼唤理论理论需要更新》 一文中就说到,从我们党的新闻学史来看, 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 在第一次新闻改革过程中, 奠定我们新闻学理论的基础 (那个时期新闻理论研究的成果,
像陆定一等同志的论文和《解放日报》《新华日报》 的有关社论至今还是新闻理论课的必读文章), 1956 年和近几年来的新闻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作了 发展和完善[6]。
这足以看出陆定一对新闻定义的本质认识, 延安解放日报对新闻理论探索的深远影响。
2. 新闻真实。真实, 是新闻的第一生命。
延安解放日报对新闻真实的探索对当时的
新闻宣传, 信息传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其对新闻真实的解读还对后来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从五个 W 说起》 一文中要求新闻必须有五个 W, 这是把事实弄清楚的最起码条件。
但是五个 W 又不一定都能做到新闻真实。
陆定一在《基本观点》 一文中除了对新闻的定义做出实质性的界定之外, 还对新闻如何能真实、 要怎样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作了详细的说明, 比如他认为五要素的完备不一定意味着新闻真实, 记者主观主义的存在影响新闻真实, 摄影技术可以伪造造成新闻不真实等等, 这些认识现在看来对于新闻从业者也是适用的。
可见,解放日报对新闻真实理论的探究具有长远的眼光。
维新派报人曾经强调董狐直笔精神, 要做到新闻真实。
延安解放日报不仅继承了这种对新闻真实的认识, 而且就新闻真实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和说明。
在其发表的社论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一文中,对新闻真实的认识就很全面。
文章指出:
检查我们已往的许多新闻,自整风以来, 向壁虚造的是找不到了, 每条新闻都是实有其事的。
但是我们还有毛病, 这个毛病就是有些新闻还有分寸上的夸大。
这可以看出解放日报要求新闻必须是完全真实的, 微观、 分寸上的夸大也不行, 也是失实。
之后还列举了很多不真实的实例来说明新闻不真实的现象, 比如 “提高一步的报道” 方法、 数字上的夸大、 分寸上的夸大、 文艺作品与新闻相混淆的报道、 新闻实践中运用联想等等对这些不真实的新闻报道做法进行批评。
解放日报对新闻的真实性有极其严格的要求, 将其称之为最主要的毛病, “虽然这种毛病只见之于个别的新闻、 个别的标题, 在几千条新闻中只占极少数, 可是这今天在我们说来, 还算是主要的毛病, 必须力求改革。
”
<!--endprint--><!--startprint-->
日报还从报道内容的宏观方面来阐述新闻真实的要求, “我们的抗战成绩与建设成绩还宣传得不够。
” 报纸认为对于当时的社会整体现实报道没有做到宏观把握,没有做到完全真实, 这对当代的新闻事业也很有指导意义。
一个新闻从业者必须把握社会的整体趋势对新闻进行报道, 一味的报道负面或一味的报道正面新闻都不能反映社会的整体情况, 都是不可取的做法。解放日报对新闻真实的强调贯穿整个办报时期, 《把我们的新闻事业更提高一步》 中也强调在报道方面要确实、 迅速。
3. 新闻功能:
西方学者对新闻功能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 从拉斯韦尔的三功能:
环境监视、 社会协调、 社会遗产继承功能到赖特的四功能:
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 社会化功能、 娱乐功能再到施拉姆的政治、 经济、 一般社会功能。
在我国, 新闻功能的认识也是这几个方面, 如维新派报人的开民智、 促进经济功能、 监督功能等等。
延安解放日报对于新闻功能的认识主要体现在 1943 年 1 月 26 日胡乔木发表题为 《报纸是教科书》 的文章。
他指出:
“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 而党报, 就还是党的教科书” 。
这些话体现了报纸的教育功能, 跟维新派提出的开民智有相似之处, 就是要教育大众, 党报就是要对党进行教育。
文章还说, 报纸要“能够表现人民的感情和意志” , “对于我们, 没有比人民的要求更神圣的标准了” 。
“一定要熟悉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心, 要熟悉党的方向, 政策和工作的具体过程, 要跟党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要绝对忠实于党的意图和党的指挥。
” 表现人民的感情和意志体现了报纸反应舆论的作用, 同时他还明确提出报纸要绝对忠实于党的意图和党的指挥, 就是要做好党的宣传, 对于这一点, 1942 年报纸改版在第一版《致读者》 中明确解放日报具有党性、 群众性、 战斗性、 组织性, 报纸的政治功能显得尤其突出。
最后, 解放日报还注重推动人民生产, 促进经济发展,《利用报纸改进生产》《利用报纸推动工作》《读报组推动了生产》《热心读报推动生产》《利用报纸推动工作》 等文章的发表, 充分表明报纸在促进革命根据地的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 新闻自由:
古今中外, 新闻自由一直都是新闻领域所追求的目标, 西方国家为了新闻自由一直在和限制新闻自由的政府或者专制制度作斗争。
我国新闻事业在发展期间, 也面临过报馆被封、 记者被杀的惨剧, 如袁世凯时期的“癸丑报灾” , “萍水相逢百日间” 的林白水和邵飘萍被害, 新闻自由一直是新闻人梦寐以求的环境。
解放日报在特殊时期创办, 经常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检查和控制, 新闻自由很难保障, 在宣传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实际情况、 抗战思想、 抗战策略、 抗战政策和抗战成就方面带来很大的不便, 同时不能让外界对中共有一个客观真实的了解和认识。
为此, 解放日报在办报过程中, 多次强调新闻自由的重要性, 并列举国民党限制新闻自由的做法。
解放日报涉及到新闻自由的文章共
19 篇, 其中国内主要是针对国民党进行新闻审查的反抗而进行的呼吁性文章。
国外关于新闻自由的阐述, 如日人要求新闻自由, 美国在菲律宾进行新闻审查等等, 笔者认为, 解放日报也在借外国人民反抗新闻检查制度来说明新闻封锁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受欢迎的。
新闻自由是解放日报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当时受到日本侵略的大背景下, 国民党对新闻进行封锁、 审查严重损害了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宣传抗战、 宣传根据地的实际情况的利益。
解放日报对于新闻自由的追求, 对新闻审查的反抗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遗憾的是,解放日报只是提出受到新闻审查的限制, 列举国民党对共产党新闻的检查制度, 以及共产党反对这种限制新闻自由的做法, 但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关于新闻自由的理论总结。
例如, 《国民党摧残新闻事业》《新闻检查制度有错误》《反对新闻检查谴责新闻歧视》《反对国民党的反动新闻政策》《垄断舆论剥夺言论自由》《国民党当局蹂躏人身言论自由北平解放报人员被捕》《抗议西安新闻界血案》 等。
二、新闻业务理论探索
解放日报对新闻基本理论不间断的探索, 指导了新闻实践, 其在新闻业务方面的实践经验又不断深化为业务理论。尤其是其《新闻通讯》 一栏的开辟, 总结了许多供新闻从业人员实践的经验和业务理论。
1. 编辑采访写作。
解放日报在办报的过程中, 不断积累办报的经验, 总结办报的方法。《把我们的报纸办得更好一些》 中, 对文章有骨无肉、 千篇一律的做法进行批评, 而是要做到对于新生活的建设, 对于当时建设的各种事实进行报道, 要对每天发生着的丰富和有教育意义的新的东西写成新闻和通讯来供给报纸。《怎样把地方报纸办得通俗》 一文中, 强调要做到内容地方化、 编辑杂志化、 文字通俗化, 要让百姓都能看得懂报纸。《关于新闻写作上的文艺性》 要求内容和形式上力求丰富的形象性, 要让百姓喜欢阅读报纸。《给党报的记者和通讯员》 要求记者要放弃主观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 要做到新闻客观真实, 要用无产阶级的思想办报。
第一期新闻通讯中刘文怡的《新闻导语》 和第二期他的《新闻导语的作法》 两篇文章中, 通过对几则电讯的剖析, 细致全面的阐释了导语的内容以及其在新闻中的作用, 具体论述了新闻导语做法的六条原则。《编写国际消息的几种形式》 一文中王揖根据自己的业务实践经验, 总结出
编辑国际消息的四种形式, 并指出这四种形式的优点及其应该注意的地方。
邓仪的《新闻观点和采访路线》 中旗帜鲜明的表达了对新闻的看法:
“新闻是群众所未知、 预知和应知而能启发群众斗争性的最新事件, 通过简明有力的文字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政治斗争和对自然的斗争。
” 还提出我们的采访路线就是群众路线, 认为“坐在办公室抄写的新闻, 不能不是党八股” , 他明确提出反对“八股新闻” , 号召记者必须要深入群众采访新闻。《在延安地委会议上采访写作的几点经验》 中从四方面总结了采访写作的经验:
“从何处着眼”
“抓住特写”
和“写出事件的过程” “集体的力量” 要求记者写新闻放弃一些模式化内容, 结合实例强调避免新闻流于一般化和形式主义, 要将新闻的过程呈现给受众, 记者还要注意团队协作, 在新闻来源和新闻稿件方面互相帮忙, 共同完成新闻的采写。《目前报道些什么? ――致各地记者和通讯员的一封信》 一文中要求记者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报道。
上述这些文章都具体说明了在采访写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为以后办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基础。
<!--endprint--><!--startprint-->
2. 新闻语言、 文风。
解放日报对于文风特别重视, 有许多关于改变文风的文章。《漫谈新闻八股》 中杨永直对新闻八股的各种表现作了分析和批评, 指出不能用空泛的议论、 陈旧的材料、 干巴巴的数字等代替新闻, 社论《宣布党八股的死刑》 中, 列举报纸语言的党八股罪行:
空话连篇, 言...
推荐访问:延安《解放日报》对新闻理论探索 解放日报 延安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