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观影心理分析(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电影的观影心理分析
作为审美客体的电影和作为审美主体的观影者之间,二者是相互存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观影者对于电影的喜爱和观看程度决定了电影的发展态势。有些人热衷于爱情题材的电影,感受爱情带来的或悲或喜的身心体验;有些人对战争题材的影片情有独钟,喜爱那种英雄般的激烈的感觉;有些人沉迷于灾难题材的电影,时刻在内心安插一个拯救世界的心理。根据电影题材的不同,人们选择的心理倾向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但无论是哪一种题材的电影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观影者的心理倾向和选择动机。
一 电影心理学
电影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利用心理学原理研究电影影像特性、电影创作原理和受众观影经验的理论。早在 1916 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发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提出“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银幕上,而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中”的立论,强调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做了电影心理学研究的初次尝试。在其后的近一个世纪里,专家们不断探索电影中的心理学应用,发展出了包括感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或精神分析学为代表的三大学派,为电影人在影片创作、观众心理分析方面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约翰巴克斯特认为:“人们在影院售票处摆脱心中的压抑就像甩掉了一件雨衣一样。有意营造的气氛,微弱的光线,影院里全是一个样子的氛围,剥去了心境中枢的层层包藏,使人感受银幕上闪光造成的生理镇静效果。”而受众坐在电影院里观看电影,就好比是“跟着揭开一切屋顶、暴露出一切秘密的魔鬼阿斯莫提在空中飞行。”也就是说,电影可以提供给受众富有多种变化以及色彩绚丽的生活享受。研究电影心理学,最主要目的在于两点。首先,通过对于观众心理的研究,指导导演在影片创作中应用恰当的影像元素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影片主题,使观众保持与影片叙事者相一致的影像理解。其次,通过研究观众心理,了解观众观看某一类型影片的观影动机,从而更好地反馈给电影创作和营销发行人员,使得电影人有的放矢地进行影片生产和宣发,保证影片上座率和票房收益。
二 战争题材电影观众心理学分析
1. 战争题材电影常规观影动机分析
电影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表面来看,是一个丰富的动作表象,而实际上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笔者认为,电影观众决定观看电影通常受到两个阶段的心理动机所影响,即常规观影动机和特定类型片心理动机。
21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所能参与的娱乐活动也丰富了起来。1979 年,中国电影观影人才达到 293 亿,而 2010 年中国电影观影人次只有2.8 亿,还不到之前的百分之一。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娱乐方式的多样性导致电影的替代性产品增多,分流了电影观众。因此在消费者做出行为决策之前,“消费者暗箱”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就更加复杂。不过归根究底,其选择的根本依据就是在于观影的常规动机。之所以称之为常规观影动机是因为无论电影观众决定最终决定观看何种类型电影,这些心理动机都或多或少地直接影响着观众,从决定选择观影的第一时间开始便作用于观众,直至观影行为发生作为结束,它们主要是:娱乐动机、宣泄动机、受教动机、品牌崇拜动机、从众动机、追忆认同。
娱乐动机¬
娱乐常常是电影观众选择观看电影的最主要动机,观众选择通过看电影,达到娱乐身心的目的。此种动机下,观众把电影单纯认作为一种简单的娱乐方式。
宣泄动机¬
电影还可以帮助观众进行情感的宣泄。借用弗洛伊德心理学术语,看电影与做梦一样,是本我冲破“自我”和“超我”牢笼的房价。电影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会无意识地将“自我”转化成电影角色,因而以角色命运悲而悲,以角色命运喜而喜。这种内化的过程在潜移默化地激发着观众的观影欲望,因为在一切影像世界里的情感表达和宣泄是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且不计后果的。
受教动机¬
电影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集合了视听语言的艺术形式,因此,相较于传统书本知识,通过声画结合的影像表达所传达的知识更容易使得观众在无意识中获得信息。尽管电影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知识的传达,但一部堪称优秀的作品或多或少地会在影片题材、立意宗旨、时代背景、文学剧本等方面传播娱乐之外更深层次的观念。从战争片的角度来看,凡是经典战争题材电影中无不包含了对人类战争的反思以及反战精神的呼吁,这种上升到人性层面上的意识获取比书本知识更具价值。
品牌崇拜¬
斯皮尔伯格拍摄《拯救大兵瑞恩》,于是他的粉丝争先恐后地去影院观看,该片大卖;冯小刚拍摄《集结号》一改往日贺岁喜剧路线,国内观众仍然一如既往地前去捧场。若说这些影迷也都是战争电影迷,我看绝非尽然。这只能说明,足够强势的品牌效应从根本上会影响观众的观影选择。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繁荣,在以后的日子里,导演品牌、明星品牌、电影公司品牌将在常规观影心理动机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电影观众选择电影的重要考量依据。
从众动机¬
口碑营销是电影上映后效果最为显著的营销方式,因为熟人之间的口口相传相比于其他营销方式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一部口碑很好的电影往往生命周期也会相对较长。分析口碑营销背后的观众心理,消费从众心理就是其根本原因。也就是说,许多观众选择战争片,并非本身就是战争迷,而是因为影片上乘的质量而已。
追忆认同¬
追忆认同因素也是观众选择影片的重要原因,这与每位观众的生活阅历有关。战争题材电影在追忆认同因素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诸如凭借“南京大屠杀”这一著名战争背景拍摄的电影《南京,南京》,正是利用了热点事件引发观众的追忆心理,从而在全国斩获一亿五千万票房,使得导演陆川成为首个晋身“亿元俱乐部”的第六代导演。
2. 战争题材电影主要观影心理依据分析
视听愉悦 —— 身心的满足¬
电影观众作为一个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在无意识深处存在一定强度的感情欲望,这种感情欲望作为一种动态结构,总是要求得到满足和释放。而人的欲望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情绪就能得以释放,身体就会进入和谐状态,从而人的感官也会随之进入全面愉悦阶段。这就是人的精神心理的“愉悦原则”。现实生活的社会形态或多或少地对观众欲望加以限制,这种限制服从了历史的要求,在一定时期应合了发展的必然,任何人都无法挣脱,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现实原则”。不过,电影的出现让两种矛盾得到中和。电影可以让观众在影片中尽情地释放被压抑被约束的感性,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
这种身心的满足最为直接的呈现方式就是电影的视听效果。“窥视欲”是观众获得心理满足的根本原因。观看欲使被看的对象在好奇的目光之下,把被看所产生的快感转移到窥视者的身上,窥视者不但满足了自我的窥视欲望,同时也感受到了被看者享有的快感,形成一种叠加,并造成一种着魔似的窥淫者。而电影内的黑暗与银幕上耀眼的影响两种极端的对比,更有助于促进受众忽视周边他人的存在,窥视活动个体化这一幻觉的形成。因此,“视觉快感”心理学认为电影的魅力在于一种视觉的愉悦或观看的愉悦,因而“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正如相反的形态,被看也是一种快感。”
紧张刺激 —— 精神的满足¬
电影提供给观众的精神满足源于影片内容的紧张和刺激。人的满足心理不仅仅是由心理非平衡状态趋于平衡后才能获得。通过打破稳定、打破平衡的方式依然能够使观众获得心理满足,因为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人的生命在于运动。
影院观影时,如果整部影片都处于较为平淡的状态,那么观众往往会因为平淡感觉死气沉沉,百无聊奈。尤其对于战争片而言,与观众的期待视界所背离。选择观看战争电影的观众,通常不满足于平凡、单调、日复一日的常规生活,希望借影像而经历惊险、紧张、悬疑等种种情绪,希望人为地造成心理上暂时的惶恐和失衡,失衡的心理又会再生出深层的欲望和需要。随着影像的表达、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解决,这种深层心理又被逐渐满足,建立于表层心理的困惑也随之得到调整,暂时的心理失衡重新获得平衡。正如精神分析学派所言,“电影实质上是一种迎合了观影主体的内在欲望和需求的想象性构建。”
英雄情结 —— 自恋欲的满足
“自恋欲”语出希腊神话。相传,一位名叫纳齐苏斯的英俊少年,当他第一次看到水面上映出自己的容貌后,就疯狂地爱上了自己的“映像”。当他想贴近水面欣赏自己的映像时,不慎跌入水中,溺水身亡。现代心理学把那些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称之为自恋欲者。
受众在电影观赏过程中,就像人在梦中一样,始终是以自我为中心。所谓的“我”在电影中,既是指受众自身,又指被受众认同的对象,即银幕上的主人公或者某个形象,也即自恋着的“我”。电影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经过“二次同化”,便对影片产生某种精神依恋。这种精神上的依恋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确认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受众时长会借助于电影语言这一渠道假想自己成为电影中主人公替代者,这个心理位移过程就是电影受众与银幕形象的认同。在摄影机镜头的引领之下,观众进入到了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主人公视角,通过移情,不断地将自己投射到主人公身上,在一种梦幻的状态中获得心理情感的宣泄。
对于弘扬英雄主义的战争电影而言,观众更会在观看之中便下意识地将自我与“英雄任务”对位,在影像的世界里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完成现实中未完成之夙愿。这也正是符号学派美学家苏珊朗格将电影称之为“梦工厂”的原因所在。
审美升华 —— 人性的满足¬
电影欣赏中还存在着纯粹的审美愉悦,这种审美愉悦是观众潜意识里较高层次的追求,是一种无功利性的、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它不是对审美对象的占有,而是一种摆脱了占有欲的心灵状态。因为电影画面提供的仅仅是光影,而不是真的物质实体,电影美的真谛在于生动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而不是具体的人与事。当这种形式与我们生命的形式、生命的节奏、生命构造相对应时,我们灵魂深处就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情绪,情绪中蕴含着人生意味、高尚情操,我们在情绪中更深刻地体验人生、体会世界,达到一种超越自我的高远境界。
这种较高精神层面的满足要求电影创作过程中对影片内涵深度的把握。对于战争片而言,导演不能仅仅将影片的主题定位在“生死”、“输赢”、“胜负”之上,而应该更多地通过电影
折射出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呼吁,只有这种普世价值观、人文关怀强的主旨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高层次审美追求,获得人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