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犯罪心理【精选推荐】

小新秘书网 发表于2022-08-10 08:0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犯罪心理【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犯罪心理【精选推荐】

 

  犯罪心理 时间:

 2008-6-3 13: 05: 39 来源:

 军事心理教研室 阅读 12 次

 亚瑞· 艾卡特(EricEckardt)

 的名字对读者也许很陌生, 但若说他是美国花式溜冰选手佟亚· 哈汀(TonyaHarding)

 的保镖, 大家可能就有印象了 , 就是他派人去暗算与哈汀角逐一九九四年奥运金牌的对手南西· 克瑞根(NancyDerrigan)

 。

 克瑞根因膝盖被打伤错过重要的训练。后来艾卡特在电视上看到泣成声的克瑞根, 懊悔之情油然而生, 乃向朋友吐露心声, 才揭露这件轰动一时的案子。

 这就是同理心的表现。

  可非的是那些犯下惨无人道罪刑的人通常都缺乏同理心, 这是强暴犯、 儿童虐待犯或家庭暴力犯常见的共同问题。正因为他们对受害者的痛若视若无睹, 才能以种种藉口合理化其罪行。

 强暴犯会告诉自己[女

 人其实喜欢被强暴]或[女人抗拒其实是以退为进] , 性骚扰犯的藉口可能是[我是在表达对孩子的爱], 虐待儿童的父母则认为那才是适当的管教方式。这些藉口并非凭空捏造, 而是因上述问题接受治疗的病患自述进行或计划犯行时的的心理。

  这类罪行的发生往往是情感恶性循环的一个环节, 使其在犯罪时同理心完全泯灭。

 以儿童性骚扰为例, 通常犯罪者生产生愤怒、 沮丧、 寂寞等感觉, 譬如说看到电视上爱恋中的情侣, 自怜孤单而感到沮丧。

 于是尝试在幻想中寻求慰藉, 通常都是与孩童产生温馨的友谊, 但后来渐走向性幻想而以自慰结束。

 犯罪者的寂寞因此得到纾解, 但这只是短暂的, 继而产生更强烈的沮丧与寂寞。

 于是犯罪者想到将幻想付诸行动, 告诉自己[只要孩子的身体不受伤害就不算伤害][对方如果不愿发生性关系自可拒绝]。

  这时性骚扰是透过变态的幻镜来看待受害者, 而无法对小孩真正的感受产生同

 理心。后续的犯罪细节都与这种情感冷漠有关, 包括如何使受害者落单, 仔细模拟犯罪过程到实际犯罪。犯罪者将幻想中顺服的孩童形象映射在受害者身上, 因此在他们眼中受害者仿佛自身没有任何感觉, 他们看不见受害者的挣扎、 恐惧、 厌恶的反应, 否则也就不可能犯罪了。

  对这类罪犯的一种新的治疗法, 便是针对同理心的缺乏对症下药, 其中一项是让犯罪者阅读让人心痛的罪行细节, 但是采取受害者的叙述观点, 观看录影带中受害者泣诉被骚扰的痛苦。然后请犯罪者以受害者的角度叙述其犯行, 想像受害者的感受, 以受害者的角度回答关于犯罪过程的问题。最后请犯罪者参与犯行的模拟重演, 但这一次他必须扮演受害者。

  这种治疗方式是佛蒙特监狱心理专家威廉斯· 皮塞斯(WilliamsPithers)

 发明的, 他告诉我:

 [对受害者的处境产生同理心, 可改变犯罪者的观点, 如此他甚至在

 幻想中也很难否定对方的痛苦。

 ]这可使犯罪者在抵抗不正常性冲动时有很强烈的动力。

 在狱中接受过这类治疗的罪犯, 再犯的比率是未受治疗者的一半。如果没有这股因同理心产生的动力, 其他治疗都很难奏效。

  不过, 要在另一种罪犯:

 心理变态者(最近则习称社会变态者)的脑中灌输同理心, 希望渺茫得多。

 心理变态者通常个性迷人, 即使犯下最令人发指的罪行也无丝毫悔意。这种人完全无法为人设身处地设想或同情别人或感到一丝良心谴责, 这种情感上的严重缺陷是很难解释的, 其中一个原因似乎是他们无法做任何情感的联想。例如有些残酷的连续杀人犯看到受害者临死受苦为乐,可说是心理变态的极至。

  而且心理变态者极善于说谎, 为达目的可说出任何谎言, 无动于衷地玩弄受害者的情感。

 十七岁的洛杉矶帮派份子费洛(Faro)

 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他在一次疯狂枪杀中使一对母子残废, 事后却沾沾自喜毫

 无悔意。

 作家里恩· 冰(LeonBing)

 曾为了撰写一本关于洛杉矶帮派的书而访问费洛,费洛便在车上露了一手, 他告诉里恩他要给邻车两个家伙颜色瞧瞧。

 里恩记述这段经过:

  邻车的人意识到有人在看他, 略望向我们这边。当他触及费洛的眼神时眼睛张大了一点, 然后便匆匆转开低下头去。

 我在他眼中清清楚楚看到一样东西:

 恐惧。

  费洛让里恩见识他刚刚的眼神:

 他直视着我, 整张脸仿佛变魔术似地陡然变色, 这是一张萝魔中的脸, 令人望而生畏。

 它告诉你, 如果你胆敢回视, 如果你胆敢向这个孩子挑战, 你最好能站稳脚根。他的眼神显示他什么都不在乎, 不论是你死或他亡, 他都不在乎。

  当然, 犯罪是极其复杂的行为, 有些解释完全与生物学无关。

 一种理论是, 生存在暴力充斥的环境中, 异常的情感表现技巧

 (如威吓)

 或犯罪可能对生存下去较有利,同理心太敏锐反而不利。

 事实上, 顺应情势去除同理心在很多时刻几乎是一种[优点],如负责审讯犯人或商场上的投机分子。根据一些独裁国家中专事刑求的狱吏的自白, 他们都努力不去感受被刑求者的痛苦, 以免影响[职务] 。很多理由会使人走向操控他人情感的道路。

  另外一种缺乏同理心的现象, 是在研究以残酷手段殴妻的案例时无意间发现的。专家研究经常殴打或以刀枪威胁妻子的人,发现多数人表现出异常的生理反应, 他们并不是在盛怒之下出手的, 而是一种处心积虑的冷酷行为。当他们的怒气上升到一定程序时, 心跳竟然不升反降, 这表示他们的行为虽然愈来愈暴力, 生理上其实愈趋冷静。

 行凶这是有计划的恐怖行为, 以威吓手段达到控制妻子的目的。

  这类冷血型的丈夫与一般殴妻者不同, 他们在家庭以外较易有暴力行为, 如渴

 酒打架或与同事亲戚不和。我数殴妻者都是出于冲动, 可能因被拒、 嫉妒、 害怕被抛弃而感到愤怒。这种计划型的殴妻者则会毫无理由的打老婆, 而且一旦出手, 不管老婆怎么做都无法遏止其暴力行为。

  有些专家认为心理变态者会如此冷酷而缺乏同理心, 可能源自某种神经方面的缺陷(注)

 。

 专家所采用的两种证明方式都与边缘系统有神经路径有关。一种方式是让实验者看字母次序打乱的字, 同时观察其脑波变化。

 每个字出现的时间很短暂, 约只有十分之一秒。

 多数人对富情感意涵的字 (如杀害)

 与中性的字(如椅子)

 会有不同的反应:

 辨识第一种字的速度较书, 脑波的形式也不同。

 心理变态者则没有这种区别, 显示负责辨识字的语言皮质, 及负责赋与字义的边缘系统的连接出了 问题。

  负责这项实验的是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柏特· 海尔 (RobettHare),他认为这显示心理变态者对富情感意涵的

 字理解力较差, 也显示情感的浅薄。他指出,心理变态者的冷酷无情可能是因为杏仁核及相关路径的运作缺陷。他早期一项研究发现:

 即将接受电击的心理变态者毫无恐惧的反应, 这与一般人面对痛苦的反应大相违背。

 正因为面临痛苦不会引发焦虑感, 心理变态者对其行为可能招致的惩罚毫不在乎。也因为他们对恐惧没有感受, 对受害者的痛苦与恐惧也无法产生同理心或同情心理。

  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即使某些犯罪确实有生物上的原因, 如同理心机制的缺陷, 并不表示所有的犯罪者都有生理上的缺陷, 或是可从生物上找出特定的犯罪标记。目前在这方面有不少争议, 已有的共识是并无所谓生物标记或犯罪基因的存在。即使某此个案确有缺乏同理心机制的现象, 也不代表这样的人必会沦为罪犯, 事实上多数人都不至于如此。

 造成犯罪的原因很多, 有心理的、 经济的、 社会的因素, 缺乏同理心只是其中的一端。

推荐访问:犯罪心理 犯罪 精选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