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 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
大分教师的反思通常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来反思, 笔者认为, 除了从教学几个大方面反思教学效果外,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处进行反思。
一、
生动的过渡语言 一堂数学课堂一般由导入、 新课、 小结、 练习和课后作业等部分组成, 而过渡语言在各教学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设计恰当独到的过渡语言可以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 更加流畅。
当你聆听名师的课, 觉得几乎每一节都讲得行云流水, 天衣无缝, 笔者分析出除了他们善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是每个环节之间独到的过渡语。
好的过渡语言也是激发学生, 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催化剂。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 教师出了 两道式子让学生分组计算比赛, 结果很明显地分出输赢, 学生嚷着不公平, 此时教师说:
“看来确实是老师出的题有点不公平, 那究竟左边的式子与右边的式子有什么异同呢? 四人小组一起找找看。” 通过小组讨论后并发言了自己小组的探索与发现后, 教师说: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 猜想出了有关这两道式子的特点, 但是, 你们的猜想对吗? 你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验证一下, 试试看。” 如此一过渡, 将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和应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过渡语是简短的一句话, 教师应该像小学生摘录优美句子一样,无论是别人还是自己说出来的, 发现值得收藏的, 都应详细地写进反思教学中。
以下是笔者收藏的一些得意之作:
“同学们真聪明, 猜想了圆有这么多特征, 但是你们的猜想都对吗? 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办法来验证一下, 试试看, 看谁最棒!”“大家学习的劲头真大, 刚才的方法学会了吗? 好!
老师出道题, 检查一下谁真的学会了。”“这个同学回答的真好!
接下来的问题, 谁能回答得更出色?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 在小组中, 比比看谁的收获最多。” …… 二、
顿悟的“灵感”
课堂教学中, 灵感的出现, 往往是突如其来的,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间思维情感的不断碰撞, 教师思维的活跃性往往因此得到激发, 产生一些瞬间灵感, 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完善了教学设计。
这些“智慧的火花” 常常是不由自主、 突然而至, 同时也会因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 所以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加以捕捉记录, 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添砖加瓦。
例如《路程、 时间与速度》 的教学中, 在巩固练习中我用了《龟兔赛跑》 的故事分别设计了求路程、 时间与速度的练习题, 在出示并完成了前两道求路程和时间的题目时, 有的同学在下面就小声说, 第三道肯定是求速度的。
我灵机一动, 为啥不让学生试着自己编写一道关于求速度的《龟兔赛跑》 的故事呢? 这样可以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此次教学的灵感, 我将这编写与解答应用题的形式再应用到其它课题的教学中去, 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灵感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 但绝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 而是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的。
若没有深厚的功底, 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火花的。
教学灵感的闪现, 是教师本身知识的信息与经验方法的信息和新课题信息的交融, 是潜意识与显意识的突然接通。
因此, 所以教师平时应多观察、 多反思, 提高自身的教学灵感。
三、
精辟的例证 对于小学生, 数学的概念比较抽象, 通过设计例证, 揭示概念的属性, 从而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然而例证的数量可以影响学生对概念属性的理解, 例证太少, 学生不够充分理解其属性, 难以分析、 比较、 区分相似的概念。
反之, 例证太多, 其中无关属性就可能掩盖了本质属性。
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尝试, 反思, 再尝试, 再反思, 将例证设计至最简单精辟。
如教学一个数乘(或除以)
小于、 等于、 大于 1 的数(0 除外)的特点。
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 学生肯定会很快混淆它们的结果。
笔者通过教学中不断的尝试与反思, 现在只需举一些简单容易计算的等式, 学生便记忆清楚了:
1×0. 1=0. 1, 1×1=1, 1×10=10; 1÷0. 1=10,1÷1=1, 1÷10=0. 1。
总之, 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 有效的反思, 使自己的有效经验得以升华, 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才会不断地提高。
思之则活,
思活则深,
思深则透, 思透则新,
思新则进, 让我们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进。
姓名:
陈艳文 单位:
高州市长坡中心小学 类别:
小学数学 联系电话:
1392973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