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口语交际《劝告》说课稿(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 《劝告》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劝告》。我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六、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劝告”是日常人际交往中常用的沟通方式,也是现代公民现实生活的需要。本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一幅情境图,一个同学坐在楼梯扶手上往下滑。通过泡泡图里三个同学的不同劝告,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你觉得那个同学更有可能接受谁的劝告?为什么?在比较中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劝告的要领。
第二部分提供了两个任务。先描述了两个生活情境:同学横穿马路和表哥爱玩游戏,再提出“如果遇到下面这些情况,你会怎样劝告?” 让学生通过练习,在言语实践中进一步掌握劝告的方法。
这两部分的情境都只是文字或图片,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将静止的教材情境转化为动态的、生活化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中,自然而然地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第三部分是交际小贴士,指出了本次口语交际教学要达到的交际要素。1.注意说话的语气,不要用指责的口吻。2.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这样别人更容易接受。其中第一条中“注意说话的语气”是二年
级下册口语交际上过的训练内容,本课再次出现,体现了语文阶段目标螺旋式上升的教材编写特点。
二、说学情
“劝告”是个功能性话题,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强的实用性。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也曾有过劝告别人的经历。但因为年龄特点,学生在劝告时容易情绪化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进行换位思考,不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进行劝告。
其实不仅是孩子不太会劝告,生活中的很多大人在劝告他人时也碰过壁,甚至有时双方形成敌对情绪。所以本课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有着非常紧迫的人生需要。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本课口语交际中小贴士的具体要求,结合三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面对生活中不文明、不正确的言行,能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劝告。
2.劝告时注意语气,不指责,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劝告。
3.在多元互动的倾听、表达、交流中,促进思维的发展,提升人际交往中的言语智慧。
课时为 1 课时。
教学重点是以下两点:
1.劝告时做到不批评、不指责,语气温和。
2.劝告时能从对方的角度着想, 以多种方式进行劝告。
其中第二点能从对方的角度进行劝告,也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先说一下我的整体设计思路。
首先,我从学生的校园生活出发,以“红领巾监督岗要招募新成员”为话题,将教材中的情境任务转化为“请你来当小裁判”“请你来当监督岗”“请你来当调解员”这样三个层层深入的交际情境。每个板块,我都让学生经历“练说——展示——评价”的完整学习过程。
整堂课通过“情境导入——探究要领——实践演练——迁移运用——活化策略——拓展延伸”六个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细化劝告的方法,指导劝告的策略,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下面分步展示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学校大队部要招募新的红领巾监督岗成员啦。这次招募的新成员,除了像往常那样对各班考评打分,还要求遇到违纪违规的同学时,能当场对他们进行劝告。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劝告里的小秘诀。” 这样的导入,将“劝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联系起来,使“劝告”这一口语交际活动有了真实的情境依托。
(二)探究要领:“请你来当小裁判”
劝告时的语气,决定着劝告的氛围和成败。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到语气的重要性,我将教材第一板块的内容进行了创造性改编,将第一个男同学复制成了一对双胞胎,用不同的语气把泡泡他说的话录了两遍。
然后,播放录制的滑楼梯小视频,让学生先自主劝一劝,再问学
生:有对双胞胎也来劝了。他们心有灵犀,连劝人时说的话都一模一样。请你来当小裁判,评价一下谁的劝告更合适?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劝告时的语气非常重要,要温和不能严厉。同样的话不同的语气,会有不同的效果。
接着继续配音播放教材情境中另两个女同学的劝告泡泡图,问学生:
“小同学不听劝,继续往下滑。又来了两位高年级女同学开口劝,请你来当小裁判,说说谁的劝告更合适?”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在这一环节的评价点拨中,要结合学生的发言,联系教材情境图中的人物语言,具体引导学生得出劝告时要注意语气,不指责。比如不能用“太不应该了”“你怎么不……呢”这样带有批评质问的语气,用“你别……了”这样温和的语气,就容易让人听进去一些。
继续引导学生,抓住“有可能会撞到别人的”和“你会摔伤的”这两处内容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劝告时的另一个要领: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着想。
(三)实践演练:“请你现场改一改”
“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了劝告的小秘诀,那同学们来试一试,帮这两位同学改一改,看怎样改,劝告更容易成功呢?”引导学生发言,相互评价。评价重点是:是否把握了劝告的两个要领“语气”和“角度”。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杀了一个回马枪,
现场让学生改一改不合适的劝告。改的过程,也就是明确劝告要领,改变劝告思维方式的过程。这样,对教材图中另两位同学的劝告为什么不合适,做到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四)迁移运用:“请你来当监督岗”
学生学会了劝告的方法,就要在实践中运用。教师出示两幅情境图“走廊追逐打闹”和“给同学取外号”,让同学们来当红领巾监督岗成员,任选一种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告。
学生模拟表演,教师指导评议。这个教学过程除了在提高学生的劝告能力外,还渗透着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感教育,鼓励学生在校园里面对不文明行为和现象时,要有正义感,能敢于劝,并且善于劝。
(五)活化策略:“请你来当调解员”
教材第二板块中,用文字呈现了两个情境,要求学生对横穿马路的同学和整天玩电脑游戏的表哥进行劝告。
怎样设计矛盾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呢?顺承前面“请你来当小裁判” “请你来当监督岗”的两个情境,设计了“请你来当调解员”情境,用情境剧、小故事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生活,用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劝告、说服的表达愿望。
劝告横穿马路的同学,我录制了一段情境小视频,小文小岳两位同学在校门口争论,小文同学觉得红灯虽然亮了但没车,可以过马路。小岳同学说服不了她。请同学们来当调解员进行劝告说服。根据学生发言小结,引导得出劝告时怎样为小文着想:安全第一,习惯重要,从而促使小文改正错误。
劝告整天打游戏的表哥,我以姑妈诉说这几天正和表哥呕气,请你帮忙劝劝为生活情境,指导学生在个性化、创造性地表达中,发现劝告也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的生活智慧,得出劝告表哥时,是从身体、学习、形象几方面为表哥着想的,同时引出劝告时要看时机。
(六)拓展延伸,了解“劝告”的文化
劝告不仅是一门说话的艺术,也是一种礼仪文化。课堂结尾先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的不文明不合谐现象,引出劝告在生活中的用处,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学会劝告。然后简单拓展了两个历史上有名的劝谏小故事:唐朝的“朝服劝谏”和清代三尺巷,学习古代先贤的言语智慧和高尚情操,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生活中做到以情待人,以理服人。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我采用心形结构,“劝告”二字用箭头直指下面的“错”字,表示劝告,是针对有错、不文明的言行进行的。心形包住“错”字,表示对别人的错误要包容,这样才能换位思考,为对方着想进行劝告。
心形里边,分别写上本课的两个交际要素:语气不指责,为对方着想。下面是根据学生发言得出的两个小提示:有称呼、看时机。
劝
告
语气不指责
为对方着想
有称呼
看时机
错 六、说教学反思
《劝告》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功能性话题,在教学中,我致力于将教材情境创造性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式活动,让学生在“请你来当小裁判”“请你来当监督岗”“请你来当调解员”三个连贯、递进的情境中,激发说的兴趣,提高表达的能力。
具体我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活化教材情境,化静为动。
比如将教材第一部分静止的情境图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让教材中的人物活起来,能发声,会运动,还能用不同的语气说同样的话。学生在形象化的情境中乐于参与,敢于开口。
2. 再现生活情境,唤起共鸣。
在“请你来当监督岗”中,我设计了给同学起外号和课间追逐打闹两种情境,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场景, 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在实践中练习劝告,提升表达能力。
3. 补白教材情境,化难为易。
教学中,我充分重视教材资源,对教材情境进行拓展想象,通过补白将孤立的情境变成有情趣的、连续性的故事,比如在“请你来当调解员”中,将两个劝告任务转化为同学、亲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使情境更具体鲜活,服务生活,指向应用。
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小组练说的时间有限,无法保证每一名同学都能开口劝说。全班展示时,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进行评价。但在互动评价中,学生记不住发言同学劝告的内容。这也说明了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口语交际要求中的提出的“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确实需要在教学中加强。
推荐访问: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口语交际《劝告》说课稿 劝告 下册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