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完整)

小新秘书网 发表于2022-08-02 11: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完整)

 

  我和马克思主义

  肖铁锁

 09 采 2

  200908080126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 经济、文化、 军事、 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 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 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 不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 即使在今天, 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无论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欧美的众多资本主义国家, 他们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并将其运用到政治、 经济、 文化等诸多领域。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概念; 科学性; 当代意义; 我和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已经是 100 多年前的人了, 先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英国广播公司(BBC)

 曾在我们即将迈入 21 世纪的时候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 网上评选。

 结果, 马克思位列榜首。

 在这个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社会主义“终结论” 的今天, 这个评选结果的确发人深思。

 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 1000 年中, 思想大师群星璀璨。

 马克思逝世已经 100多年了,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能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表明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魅力。

 说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其实更侧重于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因为它在当代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提出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它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因为它虽然诞生于 19 世纪, 但没有停留与 19 世纪; 它虽然产生于欧洲, 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 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 基本方法, 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 推进到新的阶段, 并由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科学性的, 因为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为人们所接受。

 能把客观规律近似地描述出来就是科学,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是永远不会得到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承认的, 但人民会承认他, 越来越多的大多数人会承认他。

 具体来说,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性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研究商品, 研究市场经济, 研究资本主义, 发现了商品价值里面的剩余价值, 发现了资本剥削和积累的秘密, 发现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 资本论的煌煌巨著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

 2.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都不是彻底的科学, 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哲学才摆脱了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论成为彻底的科学; 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更是充满着唯心主义(至今历史唯心主义仍然是精英的历史观)

 的迷信, 历史上, 科学社会学没有哲学立足点, 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以后, 才给真正的社会科学以哲学的立足点。

 科学社会学也没有阶级立足点, 历史上曾经一时代表社会进步的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转瞬就成为反动统治阶级, 马克思发现了变革社会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 发现了变革社会的现实道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以后, 才给真正的社会科学以阶级的立足点。

 3. 马克思主义在实际革命和斗争中的科学性 任何科学理论都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成功的实践的历史就是科学发展的历史。

 历史上没有任何社会学说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影响那么长的历史, 影响那么广的范围, 有那么多觉悟者凭着其科学性(而不是宗教信仰)

 为之不屈不挠地奋斗。

 马克思主义正因为是社会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 精英则力图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误导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所以, 它就不能和自然科学不同, 要经受多得多的曲折和反复,这丝毫不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精英总是把社会主义的一时挫折宣布为马克思主义的彻底失败, 因而想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而恰恰是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存在于其基本原则的不变性, 又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中。

 否定马克思主义应该不断发展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 但是, 口头上讲发展, 而实际上否定其基本原则,那也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因其战斗性而备受攻击, 马克思主义因其科学性而不可动摇。

 三、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本人虽然早就离我们远去, 但他的理论、 它的思想在当代还是具有深远的意义。具体来说,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表现在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

 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自从产生以来, 在世界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它不仅使人类的很大一部分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方向, 而且,

  它对资本主义严重弊端的深刻批判从反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整, 使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明显增长, 大大提升了整个世界的文明水平。

 2.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 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 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

 反映一般规律的普遍真理是不可违背的, 进步的价值取向是不可偏离的, 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是推动我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既有工具理性的意义, 更有价值理性的意义。

 它可以为党和人民明确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为我们更好地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做好各项工作、加强自身修养提供科学的指导。

 这是我们现在和今后仍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理由。

 总之, 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的统一来看, 我们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

 当然, 这是指科学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特别是它的以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求真理与求价值相统一的基本精神, 即在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规律的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包括其中每个人) 谋利益。

 四、 我和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其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 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 一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 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第一, 学习理论, 武装头脑, 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 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 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 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第二,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并长期坚持的优良学风。

 第三,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 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因此, 对于大学生来说, 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就要做到:

 第一, 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树立和

  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二,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 观点和方法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 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 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

 大学生要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 增强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 努力学习, 提高本领。早在 1939 年, 毛泽东就说过, 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 不是经济恐慌, 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

 本领恐慌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 使命精神和内驱动力。

 它鞭策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本领。

 大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知识的佼佼者, 而且要成为掌握新本领的时代先锋, 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列宁: 《什么是 " 人民之友 " 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 , 《列宁选集》 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83 页)

 参考文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242 页。

 ○ 2 [美]保罗· A· 萨缪尔森,

 威廉· D· 诺德豪斯《经济学》 (第 12 版) :

 下卷[M]. 高鸿叶,

 等译.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年版, 第 1290 页。

 ○ 3 [法]让· 保罗·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

 ○ 4

 [法]雅克·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 何一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1 页。

 ○ 5 陈华兴《吉登斯政治哲学的基本评价》 ,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

 2005 年(3) ,

 第 72~74页。

 ○ 6 王绍光 《大转型:

 1980 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 ,《中国社会科学》 ,

 2008 年(1) 第 129~148 页

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 原理 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