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几点思考(2022年),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导入新课的两种方式:
复习导入与情境导入。
两种导入方式的利弊:
复习导入能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扫除学习障碍, 打实知识基础, 使新知识的学习更加顺畅, 能够做到精讲多练, 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 单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来说, 这种导入方式是好的。
情境导入让学生自己搜集问题信息, 自 己想方设法来解决问题, 使得问题具有挑战性, 使得学生有探索的热情, 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思考, 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但是对于基础差的学生的探索无法进行, 交流低效, 情境中的非数学内容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可能会导致教学目 标的偏移。
权衡利弊, 我们一般情况下应该用情境导入。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问题。
1、 数学情境:
生活情境、 童话情境、 数学问题情境。
生活情境: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能够使学生感到这样的数学学习有用。
童话情境:
学生感兴趣, 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心所欲地组织数学材料。
数学问题情境:
根据数学自 身的需要来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可以由三角板的内角和导入。
还有复习旧知识可以将安排的着眼点放高一点, 而不是仅限于分解新知识, 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上。
2、 要分析教材提供的情境对一节课的数学教学发挥的作用。
教材中创设的情境, 有的只是起了 引入新课的作用, 有的起了引领全课的学习, 有的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
引入作用的: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
至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情境不再提供支持, 只提供“敲门砖” 的作用。
引领作用的:(看条件, 提问题的训练)
培养根据已有知识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综合思路的基本训练; 学生明白了 这节课的知识背景; 算式列出后引领了学生的全课学习, 像线串起了全课的学习, 使课堂紧凑。(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与新课的目标水乳交融, 而不能是油水分离)
启发学生的思考:
提供的直观材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
三上 48÷2(48 个羽毛球分给两个班), 能从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3、 要分析情境中的数学内容与非数学内容, 恰当地发挥非数学内容的作用,突出数学内容。
非数学内容(情节和画面里含有)
反映了 事情的真实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
数学内容正是这节课的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思想方法。
所以我们要分析哪些是数学内容, 哪些是非数学内容。
例如田园风光图, 师问“你们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 学生回答:
小鸡, 兔子……, 树林里可能有小鸟, 水里有小鱼, 小鸡是谁家的, 没有人看, 它不跑吗? 等等, 非数学内容就干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
但是一师问:
“在这美丽的田园里, 有兔子, 有小鸡, 你们看看, 兔子、 小鸡是几只几只的在一起的, 谁能这样几只几只地数一数小鸡?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 三个 2 只我们怎么算? 从而开始了 几个几的学习。
让学生看小鸡几只几只在一起, 就突出了 现实情境中加数相同这个特点。
让学生说出这是 3 个 2 只, 4 个 3 只, 这就是把生活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
为与乘法意义建立联系做了 准备。
将生活语言上升成数学语言, 再联系乘法意义进行思考, 正是解决简单问题的思路。
让学生数一数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有几个, 又从形式上加深了几个几的联系。
这一切都为乘法意义的教学做了准备。
4、 要简洁明快, 不过多地占用数学学习的时间。
导入毕竟是导入, 不要过多耗费过多的时间。
有些不好创设情境, 就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
例如倒数的导入就不好创设情境, 一师出示一幅画, 师将画倒过来, 老师又写了一个杏树的杏, 老师又写了一个 5 分之 4, 倒过来不一样吧, 一学生说, 老师你没有倒完全, 5 的秤钩应该往上, 老师说, 我们就不要倒那么厉害吧……(牵强附会地创设情境)
师说即使这样也有两个好处吧, 1 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想像能力, 2 是促进了 各科知识的融合----不要种了 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我觉得应该从倒数含义的实质(乘积是 1)
进行导入。(从形式上导入还是从数学内涵与思想上导入的区别), 拓展: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往往反映了互逆的两个数量关系。
二、 围绕教学重点组织‘数学’ 活动。
是组织数学活动还是组织教学活动虽只有一字之差, 这就是新的地方。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说出了 数学教学的本质。
有数学内容, 能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能让学生得到数学发展的活动就是数学活动, 既包括肢体活动, 又包括心
理活动, 既包括发现式学习的探索交流活动, 也包括接受式学习的阅读、 听讲等活动。
都要围绕教学重点。
1、 要通览整个单元的例题, 要结合单元的知识安排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知识点)。
新教材是分段来安排教学内容的,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还有一点是从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安排教材的。例如, 分数的计算比小数的计算难,小数的计算就放在前面。
但是认识小数需要认识分数做支撑, 因此, 分数的认识就放在小数认识的前面。
1、 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
数学知识的特点就是系统性强, 新知识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 多数新知识是可以学生借助旧知识探索的。
例如:
要让学生自 己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 经历算法的探讨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公式的推倒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规律的发现归纳过程, 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总结反思的过程等等。
2、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是因为要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而学习新知识的, 因此着眼点放在问题怎样解决, 达成了问题的解决他就认为完成了学习任务。
但是, 我们的数学显然不只是让学生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而是借这个机会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老师就要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的思考, 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45+30 与 45+3, 有的学生通过摆小棒得到结果等等。
师应该继续追问学生摆小棒的摆法(谁和谁摆在一起),从而体会数位(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合并的数学原理)
的知识。
从而理解了数位为什么对齐? 体验和感悟是小学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与初中特别是高中不同。
而多少的比较就要引导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打动真情, 留下深刻印象。
3、 要重视数学方法的优化、 总结和反思。
(计算法则)
总结:
自 己经历总结的过程而不是总结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是教师应该心中有数, 特别是年轻教师, 还要注意到其中的重点内容。
反思:
例如对每一步算式表示意义的思考与追问, 为什么先算这个的追问等等, 经历这个反思过程, 初步理解了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生才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4、 要围绕教学重点组织练习。
基本练习:
突出教学重点的专项练习, 模仿例题的基本练习, 预防错误的改错练习, 保证提高正确率的检验练习, 简单的应用练习。
有时还有新旧知识相联系的练习, 沟通联系的类比练习, 防止混淆的对比练习, 综合应用练习, 探索数学规律的练习, 为后新知学习做准备的铺垫练习。
把练习题用到位!
设计相关问题加深理解。
要防止随心所欲地设计练习。
防止为了使得课堂练习花样多, 把后面的练习拿到前面做的寅吃卯粮的做法。
适当调整可以。
不妨碍教师的创造性。
可以使练习的形式活动一些, 不要安排只是追求热闹的练习。
课堂作业的问题(公开课上没有安排)。
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作业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能够暴露学生的学习失误, 特别是老师能够发现学生没有意识到的学生的失误。
作业要布置,
最后, 数学课堂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待改革是不恰当的。
但是, 对改革进行到每一个阶段后准确地描述现在的状态, 以及提出改进的措施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几点思考 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 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