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供大家参考。
第四章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主要内容:
1、民营经济的贡献 2、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 3、民营经济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 4、家族式企业制度的民营经济发展的内部障碍 第一节
中国民营经济的产权结构 一、含义 (一)名称的演变 1、多种经济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济成分——1992 年以前的提法。
2、1993 年以后的提法:非公有制经济(官方文件)、民营经济(其他场合)
(二)含义 1、狭义:等于非公有制经济。
2、广义:非公有制经济+国有民营经济(国家参股但不控股)
3、如果从字面上看,应指除国营经济之外的所有经济成分。
二、民营经济产权特征 1、单一性。企业的原始资本来源于个人或家族的积累,企业的全部产权归家族所有。
2、模糊性。一是没有明确到人,成了家族公有制;二是戴“红帽子”导致产权模糊。
3、封闭性。股权流动性差,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和原有股东的再投入。
三、民营经济的效率优势 (一)效率优势产生的原因 1、完全的剩余索取权的有效激励。如果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者就不能拥有完全的剩余索取权,就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2、决策高度集中于企业主个人有利于对市场的变化作出迅速反应。
3、避免经营者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将企业一部分剩余转变为自己的收入,从而将其转嫁给所有者的行为。
4、免除了所有者防范经营者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成本。
(二)效率优势的实证分析 1、国有企业的资本每增加 1%,利润水平就会降低 0.555%;2、私营企业资本每增加 1%,利润水平会增加 1.338%。
(三)民营经济一元化产权结构的效率优势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之初,或者说在市场化初期以及民营企业创业初期得以充分体现,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化,这种产权结构的缺陷就日益显现出来。
第二节
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初步发展阶段(1978——1992 年)
(一)理论创新 1、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地位。
2、民营经济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义所利用——性质。
3、必然性: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要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实践成就 1、不再将民营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对立面; 2、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民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找到了理论依据。
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成为经济生活中一支重要力量。
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阶段(1993 年以来)
(一)理论创新 1、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性质。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地位。
(二)实践成就 1、民营经济在有些地方、有些行业已占优势。
2、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保护民营企业主的合法收入。
4、混合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5、提升民营企业主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
修改相关法律,保护民营企业主的合法地位和合法权益;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吸收民营企业主入党。
第三节 民营经济的贡献 一、促进经济增长 二、推动社会发展 1、增加就业 2、推动技术进步 3、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三、加快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1、民营经济的生存与发展完全依赖市场,他们最感知我国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我国市场化改革。
2、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民营经济为国企改革提供榜样效应。
第四节
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与对策 一、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融资环境差——融资难。
1、原因 第一,对民营经济的观念和政策上的岐视。
第二,大银行不愿意做“零售” 第三,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的缺失。
第四,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低。
2、对策 第一,给民营企业应有的“国民待遇”。
第二,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金融体系。
第三,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 第四,提升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
(二)法律环境——不公正。
1、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新旧法律不配套;不同法律之间不协调;法律条文模糊。
2、司法中存在的问题:诉讼时间过长;诉讼成本过高;司法偏向。
(三)政策环境——不公平。
民营经济所享受的政策不仅不如国有企业,甚至不如外资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成了一句空话。资源垄断、市场准入、技术扶持。
(四)社会环境——认识上的偏见。
1、如何正确对待民营经济创业初期的“原罪”?
2、如何正确认识民营企业中存在的“剥削”现象? 二、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家族式企业制度的缺点 1、原始产权主体界定不清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父子反目,夫妻成仇,兄弟分家。
2、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使企业主不堪管理重负,难以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
3、人才选择机制不合理,选择范围主要局限于家族内部。
4、企业主独揽大权,独占剩余难以调动人力资本的积极性。
5、封闭式的产权制度极大地限制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扩张。在封闭的产权制度下,企业的股权流动性差,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积累和原有股东的再投入。
(二)不失时机地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完善民营企业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一是强化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支持,对私有财产受到保护的程度、范围作出明确的界定;二是设置相应机构为民营企业在产权制度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法律服务;三是成立专门的执法机构,对侵犯民营企业产权、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予以制裁。
2、构建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基础。一是以自然人身份定义企业产权,在此基础上,进行股份制改造;二是促进产权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化。即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产权交易,吸收外部资金。做到这一点的两个关键:第一,政府要转变观念,保证不同经济主体平等进入市场;第二,民营企业要转变观念。三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实行公司制改造。一是实现公司法人财产与家庭财产的分离;二是股东退出公司的管理层;设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为实现公司治理奠定基础。
3、实现家长式、经验型的人治管理向规范的科学化、民主化的现代管理转变。家长式管理的优点在于成本低,效率高,反应快。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纠错机制。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三、提升民营企业主的素质(略)
三严三实开展以来,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研读了中央、区、市、县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文件和资料。我对个人“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查摆和剖析,找出了自身存在的诸多差距和不足,理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学习深度广度不够。学习上存在形式主义,学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强,在抽时间和挤时间学习上还不够自觉,致使自己的学习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些欠缺。学习制度坚持的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多,有时不耐心、不耐烦、不耐久,实则是缺乏学习的钻劲和恒心。学用结合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写文章、搞材料有时上网拼凑,求全求美求好看,结合本单位和实际工作的实质内容少,实用性不强。比如,每天对各级各类报纸很少及时去阅读。因而,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工作标准不高,唱功好,做功差,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二是服务不深入不主动。工作上有时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常规思维,习惯于凭老观念想新问题,在统筹全局、分工协作、围绕中心、协调方方面面上还不够好。存在着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不够到位的问题,参谋和助手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比如,到乡镇、部门、企业了解情况,有时浮皮潦草,不够全面系统。与基层群众谈心交流少,没有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一线情况,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全不深,“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工作执行力不强。日常工作中与办公室同志谈心谈话少,对干部思想状态了解不深,疏于管理。办公室虽然制定出台了公文办理、工作守则等规章制度,但执行的意识不强,有时流于形式。比如,办公场所禁止吸烟,这一点我没有严格执行,有时还在办公室吸烟。
四是工作创新力不高。有时工作上习惯于照猫画虎,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存在着求稳怕乱的思想和患得患失心理,导致工作上不能完全放开手脚、甩开膀子去干,缺少一种敢于负责的担当和气魄。比如,做协调工作,有时真成了“传话筒”和“二传手”,只传达领导交办的事项,缺乏与有关领导和同志共同商讨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工作中,有时忙于具体事务,到基层一线调研不多,针对性不强,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而调研,多了一些“官气”、少了一些“士气”。往往是听汇报的多,直接倾听群众意见的少;了解面上情况多,发现深层次问题少。比如,对县委提出的用三分之一时间下基层搞调研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做到。即使下基层,有时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让看什么看什么,让听什么听什么。在基层帮扶工作上,有时只注重出谋划策,抓落实、抓具体的少,对群众身边的一些小事情、小问题关心少、关注不够。
六是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自认为在办公室工作多年,已经能够胜任工作,有自满情绪,缺乏俯下身子、虚心请教、不耻下问的态度。对待新问题、新情况,习惯于根据简单经验提出解决办法,创新不足,主观上存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思想,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七是对工作细节重视不够。作为办公室负责人,存在抓大放小,不能做到知上、知下、知左、知右、知里、知外,有时在一些小的问题上、细节上没有做好,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出现偏差。
八是工作效率不是很高。面对比较繁重的工作任务,工作有时拈轻怕重、拖拉应付、不够认真。存在不推不动、不够主动,推一推动一动、有些被动。比如,文稿材料的撰写,有时东拼西凑、生搬硬套、缺乏深入思考。有时也存在着推诿扯皮现象,不能及时完成,质量也难以保证。对于领导交办的事项,有时跟踪、督导的不够,不能及时协调办理,缺乏应有的紧迫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致使工作效率不高。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认真反思和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自己没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不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具体应对上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碍于情面随波逐流。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身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在处理工作与学习关系方面,把工作当成硬任务,把学习当作软指标,对政治理论学习投入的心思和精力不足,缺乏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宗旨意识有所淡化。由于乡镇工作比较辛苦,从基层回到机关工作后,产生了松口气的念头,有时不自觉产生了优越感和骄傲自满的情绪。听惯了来自各方面的赞誉之声,深入基层少,对群众的呼声、疾苦、困难了解不够,没有树立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得自己有时会片面地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完成领导交
办的任务就行了,而未能完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做好工作应有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三)忧患意识不强。只是片面看到了自身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缺乏,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敢于冲锋、勇于担当的锐气有所弱化。有做“太平官”的意识,身处领导岗位,求新、求发展意识薄弱,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够好,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勤政廉洁意识有所弱化。随着自身经济条件的改善,降低了约束标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有些淡化,对奢靡之风的极端危害性认识不足,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诚然,造成自身存 在问题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如自身的固化思维方式,缺乏居安思危的深层次思考等。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查摆问题,剖析根源,关键在于“洗澡治病”、解决问题。本人决心从党性原则出发,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强有力措施,立行立改,取得实效。
(一)求真务实 办公室主任作为承上启下、协调全局、沟通内外的重要角色,要立足发展、改革的新形势、新情况,以务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品质做出表率。
一是增强大局意识。要站在全局高度想问题,立足本职岗位做工作。要注重换位思考,真正做到想领导之所想、谋领导之所谋,及早提出比较成熟的意见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是增强超前意识。要认真研究领会组织意图和领导思路,围绕领导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情况和可靠依据。要广泛搜集资料,研究各乡镇、机关单位的新情况、新经验、新做法,借“他山之石”来攻玉,为领导提出决策预案。因此,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赶前不赶后,尽可能早半拍、快半拍,提高敏感性,增强主动性。唯其如此,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参谋”才能参在点子上,“助手”才能助到关键处。
三是增强创新意识。要强化服务理念,做深、做透、做好服务工作;要以协调、配合作为服务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做到服务不越位;要围绕解决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服务,切实通过服务和协调把大家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解决好,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二)勤政为民
办公室既是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决议的执行部门,也是督促落实县委、政府决议的监督部门。破除官僚主义,勤政为民应当做好“四件事”。
一是善于走进群众。从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