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进入课改前沿阵地

小新秘书网 发表于2022-07-28 15:4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进入课改前沿阵地,供大家参考。

进入课改前沿阵地

 

 进入课改前沿阵地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夏石中学新课程改革阶段总结 2004 年秋季,我校进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

 学校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为指导,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和省市县各级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议的精神, 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确立工作机制、 培训师资队伍、 规范教学行为、 添置课改设备, 课程改革出现了良好的势头。

 现将一年来我们的课程改革进展情况、 取得的主要成绩、 实验过程中的困惑、 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作阶段性总结。

 一、 课程改革稳步推进

 1、 统一思想, 建立了健全的管理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改革实验, 把它看作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决心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为了加强实验的指导、 培训、 宣传和科研力度, 保证实验工作的正常有序有效运行, 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指导小组和实施小组, 以加强课程改革实验的全程管理, 把握实验进展情况, 反馈实验动态, 调整课程改革实验管理策略;确立了课程改革目标、 方案, 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包括集体备课、 公开课、 专题研究、 教学评比、 研究例会、 教师培训、 信息沟通、 家校联系、 奖励等等制度, 使课程改革有章可循。

  2、 科学规划, 制订了全面、 具体的课程改革方案。

 参加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员会后, 学校就着手起草了《夏石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后来经过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多次讨论修改, 形成了完善而科学的课程改革方案, 并依据方案,确立了我校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是确立以人为本, 以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二是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三是培养教师创造性地执行课程标准的能力, 缩小新课程空间自由度与教师创造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强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 缩小理想课程和经验课程之间的差距; 建立实验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 形成课程资源的共同开发、 共同使用、 共同完善的机制。

 四是要实现四个改变:(第一)

 改变对教学目标单纯知识层面的狭隘理解, 赋予全面发展与提高的内涵;(第二)

 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三)

 改变对课程单方面理解为国家文件课程的现状, 重视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与价值;(第四)

 改变单一的教师、 教学、 学生评价方式, 形成科学、 合理、 多元的评价体系。

  3、 提升理念, 坚持不懈地开展课程改革师资培训。

 转变教师观念, 培训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搞好课程改革的关键。

 教师培训, 是学校长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我们做到科研引路, 研究培训一体化, 在课程改革师资培训上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①早在 2001 年, 学校就派出谢志华等各科骨干教师到南宁、 桂林等地学习《走进新课程》 和《新课程解读》 等课改教材。

 2002 年至今, 据不完全统计, 我们派出近 200 人次参加区内外的各种培训,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 并将标准的精神贯彻到各学科教研活动中。

 2004 年秋季学期我们开展了以课程改革研究和教师培训为主要目的七年级“探索杯” 课堂教学比赛, 积累了大量的课改经验和优秀案例; 通过不同层次、 不同内容、 不同级别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 使全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课程理念, 明确课程改革的国内外背景、 理论基础、 目标、 任务, 增进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 自觉性。

 ②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岗前培训, 做到“先培训, 后上岗; 不培训, 不上岗”, 确保实验教师培训率达 100%。

 学校课程改革领导者和参与者, 都经历过省、 市或县培训, 去年和今年课改年级的每一个学科中至少有一人参加过省级以上的专门培训, 并组织课改年级各科实验教师观看新课程培训光碟近 10 次, 做到了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 集中培训、 校本培训和临时针对性培训相结合。

 同时还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多次组织教师观摩了各学科课改实验国家级优秀课例; 2004 年春季学期

 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一行 20 人, 前往江苏洋思中学、 上海闸北八中学习课程改革经验。

 通过多种途径的培训, 使教师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主要目标和任务, 掌握了新课程的基本标准和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了解了各学科改革的突破口以及对教学实施的建议等, 提高了教师执行新课程的信心和能力。

 学校“立足校本, 研训一体”, 将专题讲座、 课题研究、 课堂透视、 经验反思等形式的研讨培训活动融入了全体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逐步形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为新课程的持续推进做好了师资准备。

 ③树立 “一个新的理念”。

 教育思想的转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根本所在。

 教师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后,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人才观、 质量观和课程观。

 实验年级确立“以人为本” 的教学管理理念, 力求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 学习潜能有效挖掘,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 科研先导, 保证了课程改革深入课堂。

 ⑴开展校本教学行动研究, 切实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课改的关键是教师, 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过程。

 为此, 学校抓好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 认真落实学年初制定的《新课程实验校本教学研究制度》, 开展形式多样, 富有成效的新课程研讨活动:

 ①抓好常规教学研讨活动, 落实听课制度, 课改实验领导组和学科实验研究组成员带头深入课堂听课(每周两节课以上), 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教学的指导与调研。

 校级领导带头引领, 切实起到表率作用; 实验教师要求互相听课评课, 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交流教法与心得,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②分学科组开展研讨课、 说课等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 为实验教师提供更大、更多的交流空间, 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

 ⑵开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的校本研究。

 课堂教学是课改实验的主渠道。

 学校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来抓新课程教学管理:

 ①狠抓备课工作, , 要求教师在熟悉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 对照课标的内容和要求来备课, 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实际, 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

 ②抓好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求全体教师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把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的特征凸显出来, 特别强调教师要注意把传统教学的优势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精神实质充分地揉合在一起, 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

 ③写好课改实验日记和教后反思, 把教学心得、 收获与困惑进行认真总结后与同行商榷, 形成教学研究成果。

 ⑶抓好课题研究工作。

 学校强化“科研兴校” 的口号, 确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相关课题, 当前已经申报立项的有:

 自治区类 C 级课题《探索基于教育卫星宽带资源的中学生自主学习学法设计的研究》 及校级课题《农村中学课堂问题导学式教学的研究》、《农村普通中学英语课堂合作教学的时间与研究》、《应用多媒体 CAI 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素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探索与思考》 等。

 ⑷形成常规, 保证课程改革进课堂。

 学校把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和学生评价改革研究作为抓课程改革实施的“牛鼻子”, 制定了课程改革教师常规管理办法, 重点在集体备课、 上课、 教学研究、 学生评价、 家校联系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

 如集体备课, 要求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每周一次。

 备课第一任务是总结上周教学得失; 二是安排下周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活动(环节)、 要准备的课程资源等等; 三是观摩并剖析一节研究课, 全体教师参与讨论, 课程改革指导小组成员作集体指导。

  ⑸加大投入, 保障课程改革物质资源的供给。

  为保证课程改革需要, 学校筹措资金, 加大投入, 对学校原有设备进行整修、 更换, 增添了录音机、 投影仪等电教器材, 更新了印刷设备, 更新了物理、 化学、 生物实验室, 添置了多媒体教室及电脑室, 购置了上千元的各种教学辅助资料、 声像资料。

 近一年来, 用于课程改革设备和师资培训

 的费用高达 10 余万元。

  ⑹加强宣传, 形成合力。

 为了实现社区、 教师共同参与新课程开发, 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学校多次召开家长会, 成立家长学校,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使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合作, 学校制定的各项措施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和支持, 家长们通过家校联系卡、 调查问卷对新课程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我们创办了《夏中教研》, 刊登校外课程改革动态、 校内有关课程改革的信息、 相关理论学习材料、 课改教师论文和优秀案例等等, 成为学校课改领导同一线教师交流的媒介, 成为上级领导了解我校的课改工作情况和我校教师了解校内外课程改革信息的窗口, 成为课改最前线的实验教师交流经验得失的园地和展示风采的平台, 同时记录了我校课改发展的每一个脚印。

 二、 课改成效初见端倪

  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 学校领导的重视, 社会各界的支持, 以及全体老师的努力下, 我校课程改革实验成效已初见端倪:

  1. 促进了学校管理文化的改革。

 学校处室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抓住机遇, 大胆创新。

 教务处、 教科室通过课程改革, 不断完善教学常规管理, 对教研组、 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形式进行改革与重组, 形成课改实验组、 教研组为主导, 以课题组, 学科组为两翼的科研组织, 促进教学研究、 教学改革的进一步落实。

 政教处一方面以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和加强班级建设, 突出班级特色, 营造生动活泼、 健康向上的浓厚班级氛围, 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 开展了“文明班级创建”、“四个学会” 等活动, 促进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

 还要求班主任撰写有课改理念的德育论文, 召开班级建设经验交流会, 使班主任能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促进与提高。

 学校在改革职称评聘量化管理办法中, 将课程改革开展情况及成果列入教师年终考核项目并逐步提高权重, 不断健全课改实验的考核及奖励条例。

 2. 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课程改革实验, 从学校领导到广大教师在课改浪潮中都接受了一次洗礼, 广大教师尤其是课改实验教师自身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修养以及驾驭教学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学生改变了过去依赖, 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形成了主动、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3、 促进了办学思路创新。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不仅指导课改实验工作, 而且也对办学思路的创新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4、 形势喜人。

 2001 年以来, 课改年级各个学科教师认真学习新理念, 积极改革教学实践, 不断总结经验, 取得了十分喜人的科研成果。

 据初步统计, 获得县以上教研成果共有 40 项, 其中优秀论文国家级 3 项, 省级 17 项, 市级 5 项, 县级 37 项。

 三、 所遇困难不可忽视

  在课改实验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困惑:

  1. 师资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 造成课改实验工作整体的不平衡。

  2. 课改经费的短缺, 也制约着课改实验的进展。

  3. 新课程改革与实验, 重在创新, 没有可移植, 可参照的做法, 教师的等、 想、 靠的思想有待于进一步改正。

  4、 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 了解少, 此方面缺乏具体的指导, 以致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 缺少计划性, 盲目性、 随意性较大。

  五、 后期工作任重道远

  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1. 继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树立课改必胜的信心, 把课改新理念进一步内化在日常教学行为中。

 2. 以教研组为平台,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批课改的先进典型。

 3. 坚持“以校为本” 的教学研究制度”, 深化教学研讨活动, 切实提高研讨实效。

 4. 建立评价和考试制度, 不断完善适合课改实验工作的科学评价体系。

 5、 加强调研和指导, 组织经常性的开课研讨, 加强课题管理, 组织各类评优和论文评荐。

  6、 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注重经验积累, 加强收集信息的能力, 把课程改革看作是学生成长、 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特色建设的大好机遇, 增强责任意识。

  7、 认认真真地研究校本课程, 争取在 2005—2006 学年内开发出具有夏中特色的校本课程。

  课程改革工作还在初始阶段, 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今后我们要坚持“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纽带, 以科研为手段, 以规范的工作规程为保证”,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加强管理、 加强研究、 加大投入, 勇于开拓, 勇于创新, 按照我们既定的课程改革方案和目标, 认真扎实推进实验工作, 争取在课程改革管理、 学科教学模式、 校本课程深度开发利用、 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课程改革档案管理、 教学评价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推荐访问:进入课改前沿阵地 阵地 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