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跃迁

小新秘书网 发表于2022-07-26 19: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跃迁,供大家参考。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跃迁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跃迁

  ( 作者:

 汪青松

 发表时间:

 2014 年 11 月

 )

  论文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文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形成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跃迁, 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足点、 出发点、 着力点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历史进程, 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跃迁规

 律,对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足点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跃迁, 首先要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足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和本土化, 从发生学的意义上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不同时期中国社会重大问题的需要。

 马克思依据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总结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 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 发展和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规律。

 但当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时, 马克思对此提出严肃批评:

 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 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由于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具有各国的特殊性或个性,晚年的马克思研究全球化条件下不发达国家的国情实际, 提出了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代替论”和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跨越论” , 体现的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革命规律之间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科学理论, 具有揭示和构造现存世界的价值指向。

 来源于无产阶级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回到西方发达国家和东方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过程中才能在指导革命中得到验证和发展。

 马克

 思主义只有中国化, 才能发挥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 才能通过解决中国这一东方大国的实际问题来实现其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中国社会变迁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本是来自西方的理论,为什么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并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有的认为, l6 世纪至 l9 世纪中西文化的大际遇, 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有着学脉渊承的关系; 有的认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有一些相似相通的因素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民接受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恰好是中国人民企盼和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也只有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得到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最初是毛泽东针对中国革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

 1930 年 5 月 ,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 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 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跃迁合。

 我们需要‘本本’, 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1938 年 10 月 14 日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代表中央作《新阶段》 的政治报告, 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

 他指出,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精要管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主要是中国民族独立

 和国强民富的问题, 这就产生了中国革命、 中国改革和中国发展三大主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这三大主题, 实现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

 换句话说,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因为解决了这三大主题, 才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点的科学定位。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

  ( 作者:

 汪青松

 发表时间:

 2014 年 11 月

 )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跃迁, 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问题, 要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 而不能从理论原则出发。

 对中国国情的客观分析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具体化、 民族化、 本土化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在时间方面即纵向方面是与时俱进, 根据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不同时代的特点、 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 在空间方面即横向方面是因地制宜, 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不同民族、 不同国家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1887 年恩格斯在《美国工人运动》 一文中指出, 美国工人阶级的最终纲领, 应该而且一定会基本上同整个战斗的欧洲工人阶级现在所采取的纲领一样,同德美社会主义工人政党的纲领一样。

 在这方面, 这个党必须在运动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

 是要做到这一点, 它必须完全脱下它的外国服装, 必须成为彻底美国化的党。

  列宁也指出,“我们认为, 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 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 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 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 在英国不同于法国, 在法国不同于德国, 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有着强烈的针对性。

 正确认识极为复杂的中国国情, 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 马克思主义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在总体上要历经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才能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东方社会存在一个亚细亚生产方式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

 但这些思想中没有提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也没有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 我们党存在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倾向和盲从共产国际指导的问题。

 按照共产国际的组织规则, 中国共产党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 必须接受共产国际代表的监督和指导。

 当时世界上只有苏联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和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就成为一种难以避免的状况。

 用俄国党的标准和俄国革命的经验来指导与衡量各国共产党和各国革命的情况, 当然会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陈独秀右倾错误和瞿秋白、 李立三、 王明“左”倾错误的发生, 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错位相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我们党内有两种马

 克思主义者:

 一种是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陈独秀照抄照搬俄国孟什维克的策略,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 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 王明照抄照搬俄国布尔维克的策略, 认为中国应走俄国攻打大城市的道路。

  另一种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就是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

 同样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 毛泽东能冲破教条主义, 不迷信共产国际指示的束缚,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实际出发, 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 人民大众的、 反帝、 反封建、 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以农村为中心、 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 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搬到中国甚至把俄国式马克思主义搬到中国, 或者照抄共产国际指示和俄国革命经验, 表面上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 实际上并未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真正结合, 并未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运用马克思主义要理论联系国情实际, 而不能用理论剪裁实际, 不能要求实际去适应理论, 这是唯物主义原则的贯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认知深度,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前提; 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力点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跃迁, 最根本的是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力点问题。

 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实践创新与理论飞跃, 形成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的结合, 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体现时代性、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历史表明, 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资源, 不能纯粹源自于西方, 但又要求具有西方形式; 不能源自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却又要充分考虑到文化传统及其现代转换的内在要求①。

 邓小平 1956 年在《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一文中指出,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这句话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叫普遍真理, 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历来认为离开任何一面都不行。

 遗憾的是后来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出现了偏差,未能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中国不发达的基本国情, 犯了“大跃进” 、 人民公社化盲目 求快、 盲目 求纯的错误和“文化大革命”超越发展阶段的“左”倾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 又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结合。

 邓小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指出,“思想路线是什么?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也就是坚持毛泽东同志说的实事求是。” 1982 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郑重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革命的成功, 是毛泽东实事求是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走自己的路的结果; 现在中国搞建设, 也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走自己的路。

 ( 作者:

 汪青松

 发表时间:

 2014 年 11 月

 )

  第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要着眼于中国特色革命、 改革和建设过程中的实践创新,创立和发展充满活力和富于创造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说过, 不如马克思, 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等于马克思, 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只有超过马克思, 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 进一步地从中国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 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在旧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 共产党人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在马列主义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是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把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 在农村这一薄弱环节首先突破, 开辟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创造性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比较好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 过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很难想象的。

 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是邓小平的一个创举,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后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才有可能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形似”上升为“神随” 。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高水平的表现形式。

  第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上实现历史性飞跃, 高举体现规律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

  以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和胡锦涛为领导的党中央, 在中国革命、 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次次历史性飞跃, 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形态;邓小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二形态; 江泽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三形态;胡锦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形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成就,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标志。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跃迁, 是一个永恒的事业。

 在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水平。

推荐访问: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跃迁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