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比例尺(3)》(教案含反思),...,供大家参考。
第3课时 比例尺(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1∶1000表示什么?
2、说说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和比例尺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授例3。
(1)教师用投影出示教材55页的例3。
(2)组织学生讨论:画出三家和学校的平面图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使学生明确:解题需要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求出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3)学生分组求出各图上距离,教师订正。
指名板演:
200m=20000cm 400m=40000cm
250m=25000cm
(4)组织学生画出平面图,并在全班交流。
三、拓展应用
1.出示习题:小明家要搬新家了,他特别高兴。可是,他很担心新家离学校太远。小明的爸爸按比例为他画了一幅图,并且告诉他旧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900m。小明量得新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是7cm,旧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cm。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明算算新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吗?
(1)学生根据手中的图纸,分小组研究用什么知识来解答,然后合作计算出结果。
(2)学生汇报所在小组是怎样想的及利用了什么知识。教师要求学生每说出一步算式要说出理由,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求。
方法一:运用比例尺。
900m=90000cm
3∶90000=1∶30000
7×30000=210000(cm)=2100(m)
方法二:运用倍比关系。
7÷3= 900× =2100(m)
2.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计算,我们知道了小明的新家距学校比旧家远了不少,但小明还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小明的新家比旧家宽敞。
四、总结
这节课即将结束,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作业布置
教材57~58页第9、11、12题
方法的选择上, 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 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 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
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