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2023年度德育教育经验论文11篇(2023年)

小新秘书网 发表于2023-08-04 18:45:05 来源:网友投稿

德育教育经验论文德育有道摘要:几年前马加爵恶性杀人事件造成的轰动,令世人震撼;几年后,药家鑫事件的发生,像一记重锤击打着每个人的心灵。一桩桩学生犯罪的血案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教育经验论文11篇,供大家参考。

德育教育经验论文11篇

德育教育经验论文篇1

德育有道

摘要: 几年前马加爵恶性杀人事件造成的轰动,令世人震撼;几年后,药家鑫事件的发生,像一记重锤击打着每个人的心灵。一桩桩学生犯罪的血案向世人敲响警钟。纵观药家鑫的成长经历,同学、邻居评价,他是一个文静、内向、学习好的好孩子。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过人的智商,有优异的成绩,拿奖学金,那算不算是 教育成功了呢? 考试成绩优异,却不懂得与人交往,不懂得控制情绪,漠视生命, 法律意识浅薄,道德标准低下,就是这种所谓的学习成绩很好的“好学生”造成了今日的悲剧。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缺少了什么?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后要怎么培养……

国际教育委员会曾对21世纪的基础教育提出了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从这些培养目标不难看出, 现代教育蕴含的教育理想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 发展,达到整体优化的教育。由此可见教育不单纯是以学生学习知识为主,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造成学生思想、行为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校的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我们要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去改善它,加强道德品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品德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1、提高教师师德素养。

现时由于升学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学校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视升学率为生命线,存在重智力培养轻德行修炼的现象。升学的机制,使得一些教师教育学生采取不当的方法: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对学习差的或犯错误的学生,出言不逊,冷漠歧视,甚至体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这些都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反面“活教材”。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大家都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缺失的今天,我们能否从中感悟到一点什么呢?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之中生活,受不同文化的熏陶,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品质。因此,教师要注重品德修养,为人师表,积极乐观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以良好的道德品行引导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

学校要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要做好师德的建设,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道德品质的传导者,让教师的高尚情操成为学生潜移默化的榜样,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感染学生,使其实现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2、教师要“教书育人”。

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只教书而忽视育人的教师不能算合格的教师,德育工作应贯穿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但实际的情况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嘴边挂着的不是分数就是名次,把德育全然抛至脑后。一些教师对德育工作的态度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只是走过场。这种严重错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教师要加强育人的功能。

3、完善管理制度。

培养学生的品德,要把教育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卓有成效。学校、班集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将学生的行为纳入规范管理,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学生的行动有规矩,做事有准则。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群育”作用,组织好学生自主管理,使学生达到自我约束,实现文明向上的风气。良好的校园氛围将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达到管理最终目的:将对学生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其内在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执行奖惩机制。

这是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激励机制,开展文明班、优秀学生的评选等活动,弘扬正气,宣传模范人物,使更多的学生使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崇尚文明,追求进步,争当先进,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发现学生行为出现问题,教师应及时予以处理,而且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工作手法处理。对学生消极落后的思想行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使校风纯净严明。情节严重的应对照有关规定予以行政处分,不姑息迁就。

5、推广校园文化,“熏陶育人”。

以学校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阅报栏、报刊、学生文学社刊等多种途径,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及时准确地向学生进行党方针政策、时事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了解社会;追踪和引导校园热点,营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身处其中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工作效果。

6、开展丰富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根据学生崇拜名人和对榜样的心理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社会上的英模人物,来给学生做有教育意义的报告。邀请政法系统的同志来校进行法制教育。正面教育的多了,灵活真实,对中学生耳濡目染,促使其从心中升起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情,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荣辱观,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我们还可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开展活动,例如以“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为题,让学生即兴演讲或辩论,使学生在剧烈的思想文化碰撞中,获取辩证的观点,逐步提高思想认识。学校适应各纪念日的性质,搞文体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电影、进行革命歌曲大赛、文艺汇演等,通过 艺术的熏陶,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培养-§ 学生对美好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以美净化学生的心灵。

7、开展社会实践,让道德回归生活。

道德原本就产生于社会生活关系中,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为了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学校可以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让学生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大力组织学雷锋活动,要求学生做好事“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走向街道、敬老院、五保户,让学生充分体验爱心奉献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只有让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不断拓展他们的心灵,扩展和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

德行修炼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方位协作共同努力。有的人把一切教育归为学校的事,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这种观点是教不出好孩子的。家庭被喻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被称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忽视了家庭教育功能与家长作用的教育事业注定问题丛生。

二、家庭教育不可忽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德育老师,家长的任何言行、思想品质、人格习惯等等都会直接地引导和暗示孩子品行的形成。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家庭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如离异家庭、重组家庭、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等,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对学生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端正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语言,万事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子女过于干涉和过于保护,存在 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 教育学者熊丙奇说:“知识、能力和素养是决定人生的三个重要因素,但是根据人力资源理论的相关研究,在人的一生中,从小到大学到的知识所起的作用不到5%,能力和素养才是受用终身的。” 中国式教育的侧重点在知识,而知识水平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花时间越多,学得越好,能力和素养恰恰成为短板,因为它们是无法通过简单延长训练时间、增强训练强度而培养的。大家普遍认为上名校就是成功,这种评价至少是有缺陷的,从终身 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改变这种理念。分数的领先并不一定带来人生的成功,更不一定带来人生的幸福。

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今有郎朗父亲辞掉工作、毅然进京,像看犯人一样,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直到把郎朗送上国际舞台。以爱的名义实施暴力,远比单纯的暴力更加可怕。

坊间流行的“成功学”往往把目标定得过于窄化、物化,似乎只有获得世俗看重的权、钱、名才能算是成功。学校和家长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成功观。成功不一定是更多金钱或者权利的获得,成功的标准其实可以有很多,包括了心灵的充盈与富足。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失败中获得反思和进步,努力做一个优秀的人,其他外在的成功是附带而来的,即使没有获得这种所谓的成功,在努力成为优秀的人的过程中,会获得持续的快乐的心灵感受,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家庭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的方法因人而异,不拘一格,因此,教师必须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教师从中了解家长的基本情况和教育理念,从而和家长共同分析孩子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构建幸福社会

学校教育并不是封闭的教育,社会上的各种观念和思潮,都会给学生的成长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形成过程,离不开学生主观努力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同时也依赖于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今天社会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非文明现象已经严重腐蚀学生的灵魂。或许古代曾子杀猪的故事能给世人一些启示。曾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博学多才,注重德行的修养。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外出,孩子要跟着。妻子哄孩子在家玩,等她回来,就把家里的猪宰了吃。谁知,当她回来时,发现曾子真的杀了家里的一头猪。妻子很生气地说:“我是骗孩子的,你怎么真给杀了?”曾子答道:“我们不能欺骗孩子。孩子年纪小,还不懂事,什么都会向别人学。如果你今天骗了孩子,明天孩子也会学着骗你,甚至去骗别人。你今天言行不一,以后孩子也就会不再信任你,同样言行不一。”

从稚嫩的年龄开始,看着“奇闻怪事”,听着人们对社会的质疑,孩子是这样长大的。不管课本怎么写,教师怎么教,如果整个社会给孩子看到的是为了利益争夺的病态,互相的不信任,严重颠覆孩子的信念,谁能要求孩子的品德高尚,高尚的道德观念从哪开始呢?在一个物质、金钱至上,信任受到质疑的社会里,教师要怎么教导学生的品德呢?

周国平在北京大学做过一篇演讲,题目叫《中国人缺少什么》。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严重弱点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时至今天中国人缺少的不是物质文明,而是精神文明,即真正的灵魂生活和广义的宗教精神,所以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自律。飞奔在致富的道路上,我们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在当今的社会里,我们迫切地需要健全法制,规范道德行为,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我们要从物质主义、享受主义的思想中解脱出来,更多关注人文精神,有精神的追求,精神的关怀,提升公民的精神层次,构建幸福的社会。

德育的弱化忽视,势必带来十分尴尬的结果,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只不过算是个小小的序幕而已。因此,我们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合作,共同努力,连贯而持续地做好下一代的道德素质教育工作,还校园一片净土,为学生创造一片宁静的天空,共同构建和谐幸福的社会。

德育教育经验论文篇2

摘要: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劳动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教师的品质和素养不仅是教师发展的前提,还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全面论述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并联系现实提出了建设职业道德的途径。

关键词: 教师 职业道德 德育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人生三种境界”有精彩论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如下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用此语来描述从事教育的心路历程也十分恰当。刚出校门,带着课本知识,踌躇满志,此为第一境;实际教学中问题多多,饱受挫折,此为第二境;辗转苦思,幡然醒悟,此为第三境。第三境就是悟到教育的真谛:爱。

教育起源于爱,爱完美了教育,爱永远是人类的主题,师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师爱为师德之“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教师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爱叫敬业,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叫爱生,学生对教师的爱叫尊师。

在这里我们把师爱设定为这样的公式:

这个公式表达为:一是师生的爱是平等的,互相尊重,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有回报的,互相效应,教师鞭策、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当学生得到充分尊重、理解,并且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他才能充分成长。

我们施教的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富有感情的孩子,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而不是高高在上,师道尊严。譬如: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学生在校园里或在路上,只要一看到教师都会深情地叫一声:“老师好”,可有的教师骑着车视而不见,“勇往直前”。

这导致学生以后再遇到到老师时也会一声不吭,这种行为违背了教育规律,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再者教师作为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楷模,更应该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对学生的爱应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手势、一个问候,都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表扬、肯定、关心、支持。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每一个契机,发挥教师示范、引导、教育的作用。

你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你,就会喜欢你,喜欢你教的学科,甚至喜欢自己的学校。反之,教师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师德形象,不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学生怎能喜欢或你所教的学科?有的学生所谓的学科“瘸腿”,如语文考试都是优秀,数学却不及格,难道能说这个学生的智商有问题吗?不,很有可能是学生对你老师,对你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他不喜欢你,因此不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相处呢?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从爱的角度看,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个教师如果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你的学生,尽了你应有的责任,你的事业就成功了一大半。

记得我教过的一个苏同学,他的智商很高,就是非常顽皮,从接手这个班到期中考试时,他数学考了92分,可到后来两次单元测试时都只考了40多分,上课时不听讲,课堂作业不按时交,家庭作业不做。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第一次找他谈心,他不理我,谈话的结果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

后来,我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是因为我嫌弃他字写得太差,曾简单粗暴地把他的作业给撕了,并要他罚抄作业50遍。这导致他不喜欢我,也不高兴学数学了,要让我教的数学成绩在年级中倒数。我知道这个情况以后,买了几本新本子和一支钢笔,把他带回家,和他谈心,承认老师上次粗暴地把他的作业本撕掉是错误的,并认真地指导他写好字,把数学作业补做好,愿意和他交朋友。

从这以后,他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书写也很认真,每次考试,他的语文、数学成绩都是优秀,同学们还选他当小组长。实践证明,上述师爱恒等式是成立的,教师能尊重、热爱学生,学生就爱老师、爱学科、爱学习,教师的爱就得到回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胡锦涛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落实这一思想,正如教育部长周济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劳动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教师的品质和素养不仅是教师发展的前提,更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示范者和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孔子《礼记劝学》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应该把挑战当成机遇,不断学习进取,才能把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周济。在教育部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阮成武。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德育教育经验论文篇3

摘要: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劳动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教师的品质和素养不仅是教师发展的前提,还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全面论述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并联系现实提出了建设职业道德的途径。

关键词: 教师 职业道德 德育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人生三种境界”有精彩论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如下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用此语来描述从事教育的心路历程也十分恰当。刚出校门,带着课本知识,踌躇满志,此为第一境;实际教学中问题多多,饱受挫折,此为第二境;辗转苦思,幡然醒悟,此为第三境。第三境就是悟到教育的真谛:爱。

教育起源于爱,爱完美了教育,爱永远是人类的主题,师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师爱为师德之“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教师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爱叫敬业,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叫爱生,学生对教师的爱叫尊师。

在这里我们把师爱设定为这样的公式:

这个公式表达为:一是师生的爱是平等的,互相尊重,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有回报的,互相效应,教师鞭策、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当学生得到充分尊重、理解,并且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他才能充分成长。

我们施教的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富有感情的孩子,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而不是高高在上,师道尊严。譬如: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学生在校园里或在路上,只要一看到教师都会深情地叫一声:“老师好”,可有的教师骑着车视而不见,“勇往直前”。

这导致学生以后再遇到到老师时也会一声不吭,这种行为违背了教育规律,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再者教师作为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楷模,更应该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对学生的爱应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手势、一个问候,都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表扬、肯定、关心、支持。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每一个契机,发挥教师示范、引导、教育的作用。

你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你,就会喜欢你,喜欢你教的学科,甚至喜欢自己的学校。反之,教师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师德形象,不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学生怎能喜欢或你所教的学科?有的学生所谓的学科“瘸腿”,如语文考试都是优秀,数学却不及格,难道能说这个学生的智商有问题吗?不,很有可能是学生对你老师,对你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他不喜欢你,因此不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相处呢?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从爱的角度看,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个教师如果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你的学生,尽了你应有的责任,你的事业就成功了一大半。

记得我教过的一个苏同学,他的智商很高,就是非常顽皮,从接手这个班到期中考试时,他数学考了92分,可到后来两次单元测试时都只考了40多分,上课时不听讲,课堂作业不按时交,家庭作业不做。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第一次找他谈心,他不理我,谈话的结果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

后来,我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是因为我嫌弃他字写得太差,曾简单粗暴地把他的作业给撕了,并要他罚抄作业50遍。这导致他不喜欢我,也不高兴学数学了,要让我教的数学成绩在年级中倒数。我知道这个情况以后,买了几本新本子和一支钢笔,把他带回家,和他谈心,承认老师上次粗暴地把他的作业本撕掉是错误的,并认真地指导他写好字,把数学作业补做好,愿意和他交朋友。

从这以后,他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书写也很认真,每次考试,他的语文、数学成绩都是优秀,同学们还选他当小组长。实践证明,上述师爱恒等式是成立的,教师能尊重、热爱学生,学生就爱老师、爱学科、爱学习,教师的爱就得到回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胡锦涛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落实这一思想,正如教育部长周济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劳动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教师的品质和素养不仅是教师发展的前提,更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示范者和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孔子《礼记劝学》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应该把挑战当成机遇,不断学习进取,才能把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周济。在教育部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阮成武。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德育教育经验论文篇4

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在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培养情绪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对他们的影响最大。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好榜样,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做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孩子们做到的,首先班主任带头去做到,要求孩子们讲文明礼貌,自己首先要做到礼貌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己就要和同学一起参加劳动。

二、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班主任对孩子们加强日常常规教育和训练,要以《小学生守则》为行为准则,教育孩子们要时刻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利用各种渠道,各种途径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首先是训练学生正确读书方法:读书时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在课堂上读书时,时时关注孩子是否做到了。然后写字的姿势: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同学们只要做作业,我一边巡视书写格式,一边不停地提醒和纠正不良的姿势。其次是训练学生起来发言时,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而且声音响亮;吐词清楚。对各方面做的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做的不好的进行耐心指导。然后是训练孩子们对人要有礼貌;讲文明;说普通话;尊敬长辈;团结同学;相互谦让,不说脏话,不要乱扔果皮,爱护公物,爱护市政设施,爱护环境等行为规范,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教育孩子们爱护环境,爱护市政设施。

三、对孩子们多鼓励少批评

我国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颜元曾经说过:“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干任何事情之前,每个人都希望听到一些鼓励的话语,经常听到鼓励的话语,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如果孩子稍有进步,就给以鼓励,孩子们则会更加努力,下次会争取更好的成绩,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我们当班主任的更应该及时鼓励,表扬他们的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或许,我们的鼓励会给孩子带来好的转机,成绩好的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则会更加优秀。孩子难免会有做错事的时候,犯了错误应该受到批评。在批评时,要用淘沙取金的办法,用放大镜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先肯定表扬其优点,诚恳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的火焰。自尊心是进取的动力,是向上的能源。秋瑾说:“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自尊心臂百万金币还要珍贵,它有难以估计的奇功神效。如:学生考试成绩没考好,不要严厉地批评和指责,不要向家长抱怨孩子的不足,而要当着家长的面鼓励和赞美,他在这次知识基础上掌握的比上次进步的多了,书写也写的十分漂亮、工整,但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考个好成绩,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老师的鼓励一定会给孩子带来好的转机,会更加优秀。

四、爱滋润每一位孩子的心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教育的现实生活中看,教师对孩子们怀有赤诚之心,孩子们经过亲身观察和体验,真正看出了老师对自己真诚的爱护,就会敞开心扉,乐意听从老师的教诲,如现在我班的龙俊陶同学,曾经被别人叫做“笨龙”在我不断关心和爱护下,现在已经成为一位品学兼优的孩子了,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孩子,用真诚的爱滋润每一位孩子的心,使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树立好良好的班风

一个班级犹如一个大家庭,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一个班级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班级制度来管理,一套完善的"班规来源与民主。在制定班规时,要调动广大孩子的积极性,让大家一起来参与班级的建设,民主制定班规。在班规的执行过程中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督促孩子们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一个好的班风,把班级创建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每一位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不断的发掘。良好的班风是班级顺利开展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一个班级要有凝聚力,首先必须加强团结,营造一种健康的班级氛围:班里的事就是我的事,我是班级的小主人。总之,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班级好舵手、好导师;孩子们的好榜样;孩子们灵魂的塑造者。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可我坚信:一份功劳,一分收获。当我看到自己带着的班级朝气蓬勃、井然有序地向前发展时,当看到自己的学生有所成功和收获时,我心花怒放。所有的辛苦与汗水都化作一股甘泉流淌于心涧,且瞬时又化为强大的动力,使自己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实践证明:有了正确地良好的班风、班规,就会无形的支配集体成员的学习生活,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客观上要求小学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端正办学思想,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德育教育经验论文篇5

题目:浅谈和谐师生关系建立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质量”。学生要发展,教育质量是关键。实践表明,师生之间关系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我从教已经十多年了,我深知和谐师生关系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我紧记于心并付诸行动中,我把真爱带给我的学生,我爱他们并尊重他们。而学生也看到了我做的一切,从心里和我的距离拉近,我也渐渐感受到了学生对我的感情。得益于这种感情,我的教学成绩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但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也要注意一下几点问题:

1、与学生保持适度的距离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归根到底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为了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与学生打成一片,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喜欢上某位老师从而喜欢上某种科目,提升教学效果。可是如果和学生走的太近,没有一点距离的话,结果会背道而驰。不能只做慈母,同时还要做严师。我就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由于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想尽最大努力和学生搞好关系,因而从某些程度上纵容了学生。比如我的课上,我从不要求他们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做好,只要他们认真听课,坐不坐正我觉得无所谓,还有如果我在课堂讲到难题,他们讨论我也能接受。刚开学时,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课上都能保证认真听讲。可当一个学期过去了,学生开始浮躁,有人做小动作或者由讨论问题演变成了说闲话。这个时候我再去管理,就有些难度了,不是他们不服管教,而是他们认为和我的关系好,不害怕我,即使是我在训他们的时候,他们也觉得像在开玩笑好玩。而我心里也有了障碍,因为这群孩子们对我的感情很真挚,平时对我很好,有时候课间会主动和我谈谈家里的事,谈谈自己的心里话,有什么烦心事也跑来和我交流。所以到本该狠狠批评他们的时候,我却有点不好意思把话说太重,而批评的轻了他们不以为意。所以我意识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与学生保持适度的距离,要严慈相济,严中有爱,这是一种纯粹的爱,科学的爱,理智的爱。

2、德高为师,坚持原则性

我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我要从道德上对自己严格要求,做一个道德典范,这样管教起来学生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遇到比较刺头的学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性,和他“斗争”到底。比如说发现学生上网玩游戏,即使他在家玩,也要管到底,只要老师坚持学生才会妥协。还有一次,我正在上课,有个同学来晚了,“砰”的一声推开教室的门,然后大摇大摆地进来了。我强压住怒火,说道:“谁让你进来的?请出去。”他瞪了我一眼,我瞪着他,有半分钟,他妥协了,最后出去了,又从前门喊了个报告进来了,我松了一口气,这场斗争我赢了,为我以后在班里进行有效的管理打下了基础。不然以后在班里,老师再想管理就难了。所以我认为老师先修身,然后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起来,然后“天下”才能好治一点。

教育专家说,一个成功的老师就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于是我觉得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从教师角度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尊敬、依赖并且喜爱教师,这对教师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而且共同担负任务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行为就会倾向维护这种关系,这样相互间的交往就会促进学习,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学生尊敬、信赖教师,就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批评意见,从而避免由于人际关系而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和教师教学态度的事件发生。

德育教育经验论文篇6

【摘要】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加强和改进我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和谐发展的人,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因此一切教育在于形成品德,中学生德育教育是以合乎道德的方式及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影响学生。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及思想特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德育教育评价系统等四个方面,浅谈了编者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

随着时代发展,中学生德育教育越来越迫切,已成为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那么,如何在中学时代的人生黄金时期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笔者结合教育实际,从思想教育心理特征学生自身实践锻炼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有所借鉴和帮助,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掌握心理及思想特点

掌握中学生心理性格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寓德育教育于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学生自身来讲,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争强好胜,这是优点根据这些性格特征,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利用引导,讲课要考虑到生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如: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扮演各种人物角色进行对话交流,既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在扮演角色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而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德育教育的教育资源无处不在,从我们中学生的现行教材的编写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中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思想教育性极强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着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爱劳动所以教师要注重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于解惑的全过程,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不失时宜地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养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养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良好习惯,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德育教育重要性

中学生德教育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对社会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德育教育方法是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实效的关键,德育教育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凸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弘扬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的实质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乐于接受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而内化为他们的人生准则,学生以主体的资格主动参与德育活动接受价值观道德情感和秩序,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批判意识,形成一种主体性与独立自主的品格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让学生被动服从,而要聆听学生的种种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善恶美丑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道德情感,学生不再怕老师,师生关系融洽,既提升了教师,又改变了学生当下的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而德育教育是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教育的实质是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培养人关注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德育教育是中学生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要使学生学会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对社会对他人有所贡献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德育过程就是人的成长的过程,是人性丰富,圆满的过程。

三、在社会实践中去感受教育

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可以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而且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塑造健康人格。

四、建立中学德育教育评价系统

首先,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与进步,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进步;其次,集体评价,以学生组织或学生群体为单位,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做到互相监督和鼓励在别人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比自我评价来得更为客观和有说服力;再次,教师评价,在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学校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不足并引导其改正;最后,反馈评价,以点对点的方式,学校可以评价学生;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学生也可以评价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对于学校德育教育不足的地方,学生可以大胆指出,并附上建议,学校与学生互动评价形成一个循环的德育教育评价系统。

结束语: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推动道德生活变化,必然出现新的道德问题,这就要求德育内容必须适应现实,与时俱进,不断补充和充实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德育教育内容要根植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继承传统的德育传统,中学德育不仅仅停留在感情激发上,还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在理性上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把情和理结合起来,既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认识,帮助他们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因此,必须致力于培养中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德育得到最优化的实际效果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目的是培养中学生具有合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做一个忠诚服务国家的适应我国文化的合格的公民社会的好公民中学生德育应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不能割裂历史传统。

德育教育经验论文篇7

德育有道

摘要: 几年前马加爵恶性杀人事件造成的轰动,令世人震撼;几年后,药家鑫事件的发生,像一记重锤击打着每个人的心灵。一桩桩学生犯罪的血案向世人敲响警钟。纵观药家鑫的成长经历,同学、邻居评价,他是一个文静、内向、学习好的好孩子。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过人的智商,有优异的成绩,拿奖学金,那算不算是 教育成功了呢? 考试成绩优异,却不懂得与人交往,不懂得控制情绪,漠视生命, 法律意识浅薄,道德标准低下,就是这种所谓的学习成绩很好的“好学生”造成了今日的悲剧。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缺少了什么?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后要怎么培养……

国际教育委员会曾对21世纪的基础教育提出了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从这些培养目标不难看出, 现代教育蕴含的教育理想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 发展,达到整体优化的教育。由此可见教育不单纯是以学生学习知识为主,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造成学生思想、行为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校的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我们要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去改善它,加强道德品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品德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1、提高教师师德素养。

现时由于升学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学校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视升学率为生命线,存在重智力培养轻德行修炼的现象。升学的机制,使得一些教师教育学生采取不当的方法: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对学习差的或犯错误的学生,出言不逊,冷漠歧视,甚至体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这些都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反面“活教材”。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大家都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缺失的今天,我们能否从中感悟到一点什么呢?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之中生活,受不同文化的熏陶,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品质。因此,教师要注重品德修养,为人师表,积极乐观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以良好的道德品行引导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

学校要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要做好师德的建设,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道德品质的传导者,让教师的高尚情操成为学生潜移默化的榜样,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感染学生,使其实现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2、教师要“教书育人”。

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只教书而忽视育人的教师不能算合格的教师,德育工作应贯穿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但实际的情况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嘴边挂着的不是分数就是名次,把德育全然抛至脑后。一些教师对德育工作的态度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只是走过场。这种严重错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教师要加强育人的功能。

3、完善管理制度。

培养学生的品德,要把教育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卓有成效。学校、班集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将学生的行为纳入规范管理,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学生的行动有规矩,做事有准则。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群育”作用,组织好学生自主管理,使学生达到自我约束,实现文明向上的风气。良好的校园氛围将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达到管理最终目的:将对学生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其内在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执行奖惩机制。

这是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激励机制,开展文明班、优秀学生的评选等活动,弘扬正气,宣传模范人物,使更多的学生使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崇尚文明,追求进步,争当先进,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发现学生行为出现问题,教师应及时予以处理,而且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工作手法处理。对学生消极落后的思想行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使校风纯净严明。情节严重的应对照有关规定予以行政处分,不姑息迁就。

5、推广校园文化,“熏陶育人”。

以学校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阅报栏、报刊、学生文学社刊等多种途径,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及时准确地向学生进行党方针政策、时事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了解社会;追踪和引导校园热点,营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身处其中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工作效果。

6、开展丰富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根据学生崇拜名人和对榜样的心理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社会上的英模人物,来给学生做有教育意义的报告。邀请政法系统的同志来校进行法制教育。正面教育的多了,灵活真实,对中学生耳濡目染,促使其从心中升起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情,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荣辱观,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我们还可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开展活动,例如以“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为题,让学生即兴演讲或辩论,使学生在剧烈的思想文化碰撞中,获取辩证的观点,逐步提高思想认识。学校适应各纪念日的性质,搞文体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电影、进行革命歌曲大赛、文艺汇演等,通过 艺术的熏陶,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以美净化学生的心灵。

7、开展社会实践,让道德回归生活。

道德原本就产生于社会生活关系中,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为了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学校可以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让学生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大力组织学雷锋活动,要求学生做好事“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走向街道、敬老院、五保户,让学生充分体验爱心奉献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只有让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不断拓展他们的心灵,扩展和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

德行修炼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方位协作共同努力。有的人把一切教育归为学校的事,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这种观点是教不出好孩子的。家庭被喻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被称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忽视了家庭教育功能与家长作用的教育事业注定问题丛生。

二、家庭教育不可忽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德育老师,家长的任何言行、思想品质、人格习惯等等都会直接地引导和暗示孩子品行的形成。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家庭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如离异家庭、重组家庭、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等,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对学生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端正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语言,万事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子女过于干涉和过于保护,存在 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 教育学者熊丙奇说:“知识、能力和素养是决定人生的三个重要因素,但是根据人力资源理论的相关研究,在人的一生中,从小到大学到的知识所起的作用不到5%,能力和素养才是受用终身的。” 中国式教育的侧重点在知识,而知识水平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花时间越多,学得越好,能力和素养恰恰成为短板,因为它们是无法通过简单延长训练时间、增强训练强度而培养的。大家普遍认为上名校就是成功,这种评价至少是有缺陷的,从终身 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改变这种理念。分数的领先并不一定带来人生的成功,更不一定带来人生的幸福。

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今有郎朗父亲辞掉工作、毅然进京,像看犯人一样,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直到把郎朗送上国际舞台。以爱的名义实施暴力,远比单纯的暴力更加可怕。

坊间流行的“成功学”往往把目标定得过于窄化、物化,似乎只有获得世俗看重的权、钱、名才能算是成功。学校和家长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成功观。成功不一定是更多金钱或者权利的获得,成功的标准其实可以有很多,包括了心灵的充盈与富足。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失败中获得反思和进步,努力做一个优秀的人,其他外在的成功是附带而来的,即使没有获得这种所谓的成功,在努力成为优秀的人的过程中,会获得持续的快乐的心灵感受,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家庭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的方法因人而异,不拘一格,因此,教师必须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教师从中了解家长的基本情况和教育理念,从而和家长共同分析孩子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构建幸福社会

学校教育并不是封闭的教育,社会上的各种观念和思潮,都会给学生的成长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形成过程,离不开学生主观努力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同时也依赖于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今天社会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非文明现象已经严重腐蚀学生的灵魂。或许古代曾子杀猪的故事能给世人一些启示。曾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博学多才,注重德行的修养。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外出,孩子要跟着。妻子哄孩子在家玩,等她回来,就把家里的猪宰了吃。谁知,当她回来时,发现曾子真的杀了家里的一头猪。妻子很生气地说:“我是骗孩子的,你怎么真给杀了?”曾子答道:“我们不能欺骗孩子。孩子年纪小,还不懂事,什么都会向别人学。如果你今天骗了孩子,明天孩子也会学着骗你,甚至去骗别人。你今天言行不一,以后孩子也就会不再信任你,同样言行不一。”

从稚嫩的年龄开始,看着“奇闻怪事”,听着人们对社会的质疑,孩子是这样长大的。不管课本怎么写,教师怎么教,如果整个社会给孩子看到的是为了利益争夺的病态,互相的不信任,严重颠覆孩子的信念,谁能要求孩子的品德高尚,高尚的道德观念从哪开始呢?在一个物质、金钱至上,信任受到质疑的社会里,教师要怎么教导学生的品德呢?

周国平在北京大学做过一篇演讲,题目叫《中国人缺少什么》。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严重弱点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时至今天中国人缺少的不是物质文明,而是精神文明,即真正的灵魂生活和广义的宗教精神,所以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自律。飞奔在致富的道路上,我们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在当今的社会里,我们迫切地需要健全法制,规范道德行为,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我们要从物质主义、享受主义的思想中解脱出来,更多关注人文精神,有精神的追求,精神的关怀,提升公民的精神层次,构建幸福的社会。

德育的弱化忽视,势必带来十分尴尬的结果,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只不过算是个小小的序幕而已。因此,我们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合作,共同努力,连贯而持续地做好下一代的道德素质教育工作,还校园一片净土,为学生创造一片宁静的天空,共同构建和谐幸福的社会。

德育教育经验论文篇8

题目: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探索

摘要:小学是每个人一生的第一步,心理学相关知识表明,小学时期是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整个人生的基础。小学班主任在教学活动中拥有特殊地位,他们要认识到做好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真分析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重视养成教育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树立整体观念,强调整体意识等途径积极进行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 班主任 德育 教学

一、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学做人是做学问的前提,德育工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小学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步,这一步打下良好的基础将为小学生们对人生和世界的认知的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个无所不知的人,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这决定了小学班主任的言行对小学生有巨大影响。小学班主任应该重视德育工作,认真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

班主任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班主任要时时刻刻地牢记住这一点。目前,中国进入了各种矛盾突发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为了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小学班主任必须在了解学生状况的前提下,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扩展德育工作的内涵、创新德育工作的模式,真正地把德育工作做好。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书与育人工作相互脱节

目前,部分地区的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看作可有可无的课程。部分学校将德育工作的教学任务分给了其他任课老师。这样,学生很难获得专业的思想品德知识,很难讲德育方面的知识转换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样学校的做法缺乏必要的监督,势必将影响学生整体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势必将影响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没有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和途径

部分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没有弄清楚每个学生在思想观念、家庭教育、生活环境、身心发展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由于没有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和途径,使得每位学生难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每位学生没有学会收集与德育相关的资料的能力,也没有积极性参与相关的活动。

(三)部分班主任德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有限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对德育的认识水平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爱国、勤劳、诚信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幼稚,需要班主任以身作则,积极引导。但是目前,部分小学班主任还没有认识到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德育教学中采取机械讲授的教学形式,这样势必影响了德育教学工作的效果。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索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对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接触的时间最长,交往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班主任的形象具有示范作用,他们的举动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素质,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就必须先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班主任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是学生最值得信赖的老师。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更应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以自己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学生。

(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班主任通过学校的合唱比赛、运动会和日常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统一到班集体的建设上来。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小学班主任要精心策划主题班会,通过班会,引导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人。

小学班主任要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塑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作为小学班主任,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要不断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小学班主任要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使小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航人。

(三)树立整体观念,强调整体意识

小学生性格的养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仅依靠小学班主任自己来完成德育教育是不可能的。小学班主任要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小学班主任在强调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要利用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小学班主任要保持和每位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家长就学生的教育问题进行交流,共同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学校领导和班主任都要着眼于整体性的教育改革,依靠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共同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品质,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学校内部要形成统一的整体,树立整体观念,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学校、家庭和社会也要协调一致、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促进小学生的德育成长,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德育素质。

总之,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逐步改善和改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一棵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浇灌,用心管理,也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努力。

德育教育经验论文篇9

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

摘 要 对德育含义的准确理解,是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基本前提。德育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德性教育,直接指向道德人格。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主要标准是:是否为社会活动;是否以道德价值为核心;是否指向德性,并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引发积极变化;是否体现有目的、系统的、持续性的努力;是否体现学习者的道德主体性。

关键词 德育;非德育;反德育

在反思德育工作、评价德育实效时,人们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慨叹:5+2≤0!似乎从德育视角看,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多以负面为主,唯有学校德育近乎“道德标准”。果真如此?其实不然,并非自发的道德影响就不具有德育意义,也并非在学校德育范畴或名义之下发生的社会行为就合乎德育。这便涉及到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区分问题。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呢?这还得从理解德育的含义入手。

在我国古代并无所谓“德育”之说,所有的教育即是道德教育,或以社会意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为基础的“成人”教育。只是到了清末,随着新式教育的传入,才有了德育、智育、体育的区分。对于德育的理解,在较早出版的德育论专著《道德教育论》一书中,蒋拙成把“道德教育”界定为“精神教育”。[1]五四运动前后,一些教育人士从“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出发,认为德育“就是教儿童‘实行’那完全生活的法则,改良那做人底道理。”[2]后来,吴俊升在其所编的《德育原理》中,通过定义的方式对不同术语进行了综合:“德育即指道德教育,又简称训育,为训练儿童道德行为之种种设施。”[3]1949年之后的几十年里,德育几乎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所取代,此时的德育具有更多的政治意蕴。20世纪70、80年代开始,随着学校德育的重心逐渐向道德教育的“回归”,有关德育含义的探讨日益广泛、深入起来。

在当代,对于德育含义的理解,不同专家、学者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有的侧重德育活动的社会性维度,强调个体的思想道德社会化和社会思想道德的个性化,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4];有的突出德育的道德价值维度,认为德育是促进德育对象“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5];有的则从教育作为统一体而非部分之和的角度来把握,提出“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6]的观点。迄今,依然存在着“德育是否就是道德教育”“德育是否就是个体的思想道德社会化和社会思想道德的个性化”等多种争论。从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视角出发,要恰当理解德育的含义,就需要从把握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特性入手。

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教育旨在通过对人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以便发展智能、强健体格、形成个性、健全人格。所以,在德、智、体的区分之下,德育相对于其他各育而言,直接指向的是个性和人格,其重心则在于人之为人的高级精神形式——德性,这种高级精神形式在生活实践中表现为基于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的一种获得性品质(或实践力)。

德育虽然指向德性,但德性并非只是蕴含“道德”或“善”这种价值特性,爱美、向善、求真、发挥潜能和创造力等,无不体现着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以课堂教学为例,师生遵纪守则、互尊互信,体现了向善的德性追求;师生认真思考、主动参与、问难答疑,体现了求真的德性追求;师生注重仪态、尽可能做到言语与非言语表达的恰如其分,则体现了爱美的德性追求。可见,和其他各育相比较,德育真正指向的重心是以道德价值(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为核心的德性,或曰道德德性。

在德育视角下,是否一切活动都必须以道德或不道德作为评价标准呢?当然不是。合宜的立场是,对于涉及理与欲、义与利、公与私、群与己的关系范畴,教育活动肯定以道德不道德为尺度;对于涉及真与假、对与错、美与丑的关系上,教育活动则以美、真为依归。几者之间发生冲突当如何?那就需要区分教育的活动领域。在道德活动领域,当然以道德价值为标尺。以师生见面打招呼为例,学生问候老师、老师示以微笑,是道德的表现;而学生问候老师、老师以太忙为由拒绝回礼,则是不道德的表现。在非道德领域,则另当别论。以学生在教学中指出老师的错误为例,课堂教学、课后讨论旨在“求真”,若老师出错,学生及时指出,是合乎道德的;相反地,老师虽然出错,却以“敬师”的名义而忌讳学生言说,便是滥用道德的表现;至于因碍于情面而将错就错,造成故意传授错误知识的事实,则是不道德的行为。这样,基于道德与德性、德性与德育、德育与不同价值领域之间关系的认识,我们便可以把德育理解为:德育即道德教育,是以道德价值(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为核心的德性教育。

可是,为什么德育总是与社会伦理教育、公民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等交织在一起呢?这是因为,人的德性必须置于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下,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才能得以展现。同时,一个人的德性又与自身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密不可分,其形成须经由多种社会领域,而理想人格的实现,更是“要用科学的世界观理论来指导人生,通过理想、信念的环节而变成德性”[7]。德性的形成与发展就与人的各种社会性、精神性密不可分,德育就与社会伦理教育、公民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等紧密相连,并主要通过它们来得以实现。它们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属于“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一教育目标领域,且道德价值(主要关涉伤害、福祉、公正、权利等)是其核心;在教育过程中,态度、价值、观念既是手段,更是目的;都是知、情、意、行四要素的统一;都需要人、行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经过长期反复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构成个体价值和行为体系的主体部分。因此,在实践中,“德育”一词往往与各种相关词语一起被交叉使用。在西方,人们常把道德教育与价值教育、公民教育、社会性教育、宗教教育等相联系,称为价值与道德教育、道德与公民教育、个性与社会性教育、品格教育等。从“实然”探讨“应然”的角度看,我国的学校德育便可称为道德与社会性教育。

以上只是对德育本质特性的一种把握,并非具体定义。遵循概念界定的一般逻辑规则,参照人们把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基本理解,我们可以把德育定义为:教育者通过有目的的、系统的和持续的努力,引发或促进学习者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产生积极变化(或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

基于上述认识,结合英国教育哲学家皮特思所提出的合目的性、合价值性、合自愿性等教育规准,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判断标准便已跃然纸上:(1)是否为社会活动;(2)是否以道德价值为核心;(3)是否指向德性,并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引发积极变化;(4)是否体现有目的、系统的、持续性的努力;(5)是否体现学习者的道德主体性。在教育实践中,德育与非德育的区分主要是一种事实判断,其主要依据为(1)、(2)和(4);而德育与反德育的区分则主要是一种价值判断,其主要依据则是(2)、(3)和(5)。依据这些标准,我们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社会生活中,并非所有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都必然与德育有关,也并非具备了德育形态的社会活动就必然是德育。在这里,我们可以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非德育和反德育现象作出如下分析。

1、德育与非德育

由于道德价值(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蕴含于人的自由本性和社会生活之中,并通过社会生活得以体现,所以,属于“人”的任何因素和社会生活中的任何活动、任何场景,都可能对人的德性产生某种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也就都具有了道德意义。但是,对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即使这种影响具有自觉特性,并非必然就是德育,很多现象都属于非德育。在社会生活中,属于非德育的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源于本能或潜意识的道德现象或行为反应

人源于本能或潜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许多行为都具有道德意义,如悲喜场景中自然情感的流露与表达、梦中获得启示而行善或不为恶等,但由于它们不具社会活动的特性,也非有目的、系统的、持续的努力,因而属于非德育。尽管如此,这些源于本能或潜意识而表现出来的道德现象却是实施德育的一种心理基础,作为个体的“内隐知识”而在道德图式建构中发挥作用,同时还可以作为德育资源来加以利用。

(2)日常生活中的替代性学习

人是具有自主自觉意识的能动存在,他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如电视上的娱乐节目、打架斗殴场景等,进行道德判断并作出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这种判断往往是下意识发生的,其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瞬息之间何谓“对”就被直接察觉到并伴随着行动,且能够在反应中作出调整、在困境中作出改变。个体的这种道德学习过程,便属于社会学习理论所谓的“替代性学习(或观察学习)”。替代性学习本身并非德育,但在德育过程中可以作为德育方法来加以运用。

(3)偶然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

社会生活中许多偶然发生的事情,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如:某青年破坏公物的行为,受到路过的一位老大爷的训斥,进而停止此种不良行为;交警对违规者罚款,并要求其在限定的时间里背诵交通规则,此后违规者吸取教训,违规行为减少;儿童在观看电视剧《西游记》之后“懂得了”如何识别好人和坏人,等等。与专门的社会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活动不同,这些社会现象或活动虽然具有了德育效果,但由于其不具系统性、持续性,或者影响者在主观上并无“育人”动机,所以也应归为非德育的范畴。当然,在最广义的社会教育的意义上,此类社会现象或活动与德育最为接近。

(4)行为结果具有道德意义却并无道德动机的行为

从结果上看,社会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会在无意之中或多或少产生好的道德效果,如丢弃的剩饭剩菜解决了行乞者的饥饿、半夜三更的突然咳嗽吓退了前来邻居家行窃的小偷等,因而具有积极的道德意义。不过,在德育的意义上,这些行为因其并非有意而为,或并非由道德动机所激发,也不是在德育影响下才得以发生,尽管具有了道德效果,却与德育无关,也是非德育的。

2、德育与反德育

从理论上说,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育人是其核心职能,所以并不存在所谓的“反德育”。但在实践中,学校目标总是源于并受制于整个社会大系统,学校在履行育人职责的同时,必须反映机构内部成员、周围社区和社会整体的需要与利益;并且,学校如何履行育人职责,深受社会文化、教育观念、教育传统等的影响。这样,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所从事的专门活动虽然包括了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中介(内容、手段、方法等)几个要素,并体现出目的性、系统性、持续性的特点,却不必然依照教育目的而展开,也并不必然符合教育价值,有的甚至违背基本的教育原则。站在德育的立场上,那些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中发生、但不符合教育目的甚至违背基本德育原则的现象或活动,便是反德育。基于以上标准,我们可以把当代中国德育实践中的反德育现象归纳为以下几种。

(1)强制灌输式德育

道德总是表现为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从人性生成的意义上说,这些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总是具有外在于人的特征;并且,其社会习俗特性越强,受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就越直接、越深刻,外在于人的特征也就越明显。于是,从目标和内容上看,德育便或多或少具有了灌输的特性(即外在的、附加的乃至强制性的)。但是,在立场和方法上,德育却不能不考虑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行动能力,不能不考虑他们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也不能不考虑具体的德育目标和内容本身是否合乎道德价值。然而,受着传统教育观念和传统的影响,并基于授受关系的学科教学模式,实践中的道德教育往往极易忽视这些基本的德育要求,时常表现出强制、灌输的特点。这种强制灌输式德育包括:①只问德育目的,不择教育手段,如:通过体罚来禁止学生的不良或错误言行、要求学生简单记诵日常行为规则等;②将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观念、人生信条、处世方式,不问其是否合乎道德价值,以“道德真理”的形式来告诫或劝慰学生;③无视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忽视道德情境,鼓励学生依照“道德真理”或模仿“道德榜样”去行动;等等。

(2)庸俗功利主义(或不道德)德育

教育者对人生的理解片面化,尤其是受着近乎“生物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所支配,进而使得自己的教育行为失去“教育立场”,乃至被私欲、私利所驱动;或者,教育者因顾及和维护学校的利益、声誉,使得自己的教育行为被不当的学校管理目标所左右,以至于“违心而为”“明知故犯”;等等。凡此种种,便产生了实践中庸俗功利主义(或不道德)德育的各种表现,包括:①从强调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出发,以学生的前途、幸福为由,教给学生片面的世故、老练的人生技巧;②为了某种工作目标,引导甚至要求学生有意违背道德规范或道德良知,如:出了事故后禁止学生道出真情、为了应付教学检查或评估而集体舞弊等;③出于自私的目的或狭隘的观念,以道德之名行不道德之实,如:借口关心学生成长而劝“后进生”转学或弃学、打着尊重学生的旗号而逃避教学责任,等等。

(3)形式主义(或虚假)德育

在“三分法”的管理和指导模式下,学校德育作为一种实体化的“专门工作”,由于其影响及其效果所具有的复杂性、隐蔽性特点,往往使得它非常容易被形式化、“虚位化”,以至于各种形式主义(或虚假)的德育现象大行其道,主要表现为:①从形式上而非实质上开展德育,如:德育课仅仅体现在课程表之中、在节假日或纪念日组织“即兴”活动等;②注重管理,轻视教育,乃至教育目标服从于管理目标;③只是依据外在表象来判断和评价德育效果,如:从学生对某类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判断其品德发展状况,依据某次偶然事件或不当行为来评判学生的品行,把有无违纪行为作为衡量班主任工作好坏的主要指标;等等。形式主义(或虚假)德育虽然并不一定违背道德原则,却必然会使学校德育流于形式。

(4)价值相对主义德育

分科教学、各司其职,使得部分科任教师过于强调教育教学活动的分工、分科特性,乃至于禀承价值相对的理念,推卸自己的育人职责。他们常常只问自己担任学科的教学任务,只问学生在该学科上的学习表现,极少关心学生在思想、品行方面的表现或变化,既不对他们的利人、助人行为做出肯定性评价和鼓励,也不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乃至害人害己行为做出否定性评价和遏止,由此放弃自己“作为教育者的基本立场”。这样,德育似乎便变得与科任教师无关起来,以至于逐渐演变成团(队)辅导员、班主任、德育类课程任课教师的专门职责。

对德育与非德育、德育与反德育进行以上区别,其意义在于: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德育的一般问题,也可以大大促进我们更多地关注生活的德育意义、重视各种非德育现象的德育价值,以便发挥个体知识、生活经验和潜意识在德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更可以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德育实践中的各种反德育现象及其危害,以便努力做到设法预防、不断纠正、予以克服。

参考文献:

[1] 蒋拙成。道德教育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1—8.

[2] 杜威。德育原理[M]。元尚仁,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2.

[3] 吴俊升。德育原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1.

[4]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新世纪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8—129.

[5]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修订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6] 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

[7] 冯契。人的自由与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22.

看了“毕业生德育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德育教育经验论文篇10

1、以教学内容为根本,渗透德育教育

对于高中数学教材而言,其中通常会配有很多的应用题、插图以及图表等,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从中选出一些较有意义的插图、说服力较强的统计材料或者数学资料等,作为德育教育的突破口,开展爱祖国教育。例如,在“函数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建模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爱国情怀和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远大目标与理想;在“直线与圆”“二项式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介绍一下祖冲之的故事,他在刘徽割圆术基础上,不断地创新方法,-白话文§ 最终求出了圆周率分数值,其中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要向祖冲之学习,为国争光。因为祖冲之的这项工作,使中国圆周率计算技术大幅度提升,甚至比西方早一千年;祖冲之还解决了刘徽未能解决的球体积计算公式等问题。通过这些史实的解说,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为国做贡献的远大抱负。同时,这也是德育教育工作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的表现。

2、具体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首先,高中数学规律认知过程中的辩证思想内涵领悟。对于高中数学而言,其本身是运动的、变化的,甚至矛盾的,其中的很多数学方法都体现出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例如,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待定系数,体现的就是已知、未知之间的相互矛盾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再如,数形结合所反映的是直观、抽象之间的关系,而数学归纳法则对事物从特殊到一般发展规律的认知。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加强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培养,这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次,高中数学图形感受过程中的人文情怀体验。高中数学中的美,在于其和谐性、对称性以及逻辑性。例如,正四面体顶点的射影在底面中心位置,而且其所有的面都为标准的正三角形,四心合一的美感是无与伦比的。正四面体的任何面都可以是底面,而且无论怎么变化,都是一个标准的三棱锥结构;再如,反证法由于其探究的特点,无中生有、否定假设以及制造矛盾等等,都是其魅力的一种体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此进行延伸,从另一侧面教育学生应当保持人民内部的安定与团结,不要无中生有地制造矛盾、或者扩大离心率,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最后,利用数学定理的论证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的定理,这些都是前人的实践经验总结,引导学生应当先对这些定理彻底的理解,经反复练习后完全掌握。然而要做好这一点并非易事,不仅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而且要求学生要有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有科学的态度、自律的心志以及自强不息的自主探索精神,而这正是德育教育的要求。

3、利用创设教学情境来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想渗透德育教育,也要利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来实现。比如,概率中随机事件、小概率事件教学过程中,可引入学生们都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的故事,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显示,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宋国那位农民的“傻行为”更多的是讥笑。此时,可引导学生从概率的视角,对该故事进行重新审视,随后学生陷入了沉思状态。借此机会,可以向学生发问:“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若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会像农民那样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再教育学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是不能靠运气的,也许一次可以成功,但却不能每次都能成功,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儿,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实践中,人们更多地认为文科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对于理科,尤其是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思维缜密、严谨。但德育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实践中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方式方法创新,这是一个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德育教育经验论文篇11

摘要:当前在音乐教育中加入德育教育,其主要方法有歌曲渗透与欣赏渗透等,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探索,实现多方面、多角度的德育渗透,以使音乐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所起的效果更加突出。

关键词:教育方法 音乐课 品德渗透

音乐教育在教会学生音乐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观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新音乐课程标准里面,便明确指出了音乐教学应当具有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人文历史、社会发展的热爱意识作用,应当具有培养学生优良行为习惯与集体精神的作用,把音乐课里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做好,是音乐教师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1、歌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比如黄河船夫曲这首歌曲较为生动地描述出了黄河船夫穿过激流滩的豪迈气概,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第一步要教会学生演唱该歌曲,待学会歌曲演唱之后,再给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舞蹈史诗“保卫黄河”与“松花江上”片段。同学们可以听到并真切感受到当时那段激扬抗争的岁月,并将这种激情带到音乐学习中来,有了形成激情的基础,同时也少不了技巧的科学表达,可以说技巧是满足思想感情表达的方法途径。于是课堂教学进行到艺术加工与磨炼的过程,此时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速度:授课速度准确与否,同音乐本身感情表达得充分与否有直接关系,如果授课节奏太快,则体现活跃有余而体现雄伟不足,如果授课节奏太慢,则学生接受有余而生气不足。两者不用说达到德育教育目标,就是音乐教育自身的目标也很难完成。

还有一个是相关爱国歌曲的渗透问题,黄河船夫曲是课堂主要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这个主体引申开来,给同学们介绍其他类型同时代歌曲,并顺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现在的中国更加强大,更加富饶,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早在国庆60周年阅兵的时候,国家所展示的自制先进武器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以后不管谁侵略我们国家的一寸土地、残杀我们国家的一名同胞,大家就要同他血战到底,我们爱好和平,但是却会把侵略者全部都杀掉。这首歌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相应的,其他歌曲也无不蕴含着这样那样的精神食粮,教师完全可以把其中的精髓提取出来,供学生咀嚼掌握。

2、欣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让世界充满爱这首首,以爱为基本线索,学生学习本首歌以后,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心灵同音乐间的无障碍沟通,了解爱对生命的重要意义,也可以深切领悟音乐本身的无穷魅力。在学习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的时候,可以先要求学生饱含深情地演唱,在自我演唱中领悟歌曲的魅力与境界。整节音乐课以欣赏、演唱、感悟作主线进行连接,在感悟拓展的环节,可以适当插入PPT课件,用相关的温情音乐当作背景,给同学们展示出大量的具有震撼力的爱心照片,在不同人物角度中使同学们感悟到爱在生活中的珍贵,帮助同学们用更加新颖独到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人与事,并把所思所感形成文字写出来,组织成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关怀关爱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课件欣赏教学,同学们能够很好地体验出爱的伟大,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并会将这种情感带到课下的生活中去。

3、探索德育渗透的新方法

教学改革是持续向前发展的,这给多种教学方法的利用提供了方便,原来单一化的教学模式被打破,给德育教育渗透带来更加广阔的展示平台。

(1)根据教材目标讲述音乐故事。

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把古今中外的音乐趣闻、音乐家故事、作品见闻等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知道,或者是预先使学生做好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做自主讲述,这样学生的心里便可以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形成不可小视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欣赏学习古曲“高山流水”的时候,根据教学内容,给同学们讲解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逢知音这个故事,一方面能够利于学生对乐曲达到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回顾了古代历史中的相关记载,加强了大家的古代音乐认知,对于全面提升文学素养,养成民族自豪感是有利的。

(2)与音乐有关的游戏。

游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无穷的,年龄段越小,游戏的魅力越大,它能够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个性,培养其坚毅好胜、团结友爱的精神与互相帮助的美好品质。比如,在学习音乐情景剧阳关三叠、音乐游戏西游记等部分课程时,教师就完全可以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里,同学生们一起进行游戏,让音乐和游戏同时培养相关的思想品德知识

(3)适当的竞赛。

按照教学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学生实现适当节奏创编、歌词创编一类的竞赛,以达到思维智慧的交流碰撞,这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竞争方面的意识。

(4)增加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率。

使用声音、图象、动画等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创设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吸引到教学内容中来,如在欣赏配乐诗朗诵“春之歌”的时候,便可将多媒体技术发挥到极致,展现出优美的青山、鲜花、草地、流水,展现出和谐的诗朗诵效果,学生们一边看一边听,从而感受到自然的无穷魅力,让学生意识到自然同生活间的密切关联,使学生增强对艺术魅力的体悟与认知能力,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珍惜时间意识熏陶。

4、结语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只有具备强烈为学生负责的意识,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在音乐课堂内外加入德育教育内容,其现实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未来教师应当更加注意德育教育的意义,给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造就素质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张佩茹。初中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9)。

[2] 熊斌。在音乐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J]。湖北中小学实验室,2002(5):25—26。

[3] 赵素珍。音乐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J]。中国音乐教育,2005(12):39。

[4] 文静。浅析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8):98。

[5] 任永红。让孩子在艺术的殿堂中快乐成长―― 校园文化艺术节有感[J]。音乐时空,2011(9):84—85。

推荐访问:德育教育 经验 论文 德育教育经验论文范文 德育教育经验论文题目 德育教育经验论文怎么写 德育经验交流论文 德育经验文章 德育教育经验总结 德育经验论文小学 德育教育的论文 德育工作经验总结论文 德育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