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警察和赞美诗4篇

小新秘书网 发表于2023-07-07 12:30:09 来源:网友投稿

警察和赞美诗《警察和赞美诗》教案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胡伟辛秀丽【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主题。2.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警察和赞美诗4篇,供大家参考。

警察和赞美诗4篇

警察和赞美诗篇1

《警察和赞美诗》教案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胡伟 辛秀丽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主题。

2.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了解作家欧·亨利小说的“含泪的笑”的艺术讽刺效果。

3.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即从小说中体味到作者并未直接言明的事实和并未直接表达的情感。

4.通过鉴赏分析,了解19世纪美国社会的状况,广大平民生活的无奈及美国自由繁华的表面下蕴藏的罪恶。

【教学重点】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具体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的含义。 2.在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主人公苏比的形象和了解19世纪的美国社会的现实生活状况。

3.注意小说精巧的结构,出乎意料的结局。 4.立足全篇,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

1.苏比的形象对揭示19世纪美国社会状况的重要意义。 2.作品中体现的欧·亨利小说“含泪的笑”的幽默讽刺艺术特点。

3.创造性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即从作品中,我们都看出了哪些作者并未直接言明的故事和并未直接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1.讲授、朗读和讨论。 2.表演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通过自己十几年的生活经验得知,警察这种职业是维持治安的;外国人多数都信奉基督教,他们每个礼拜都要去教堂,也要聆听赞美诗,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但是警察与赞美诗又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品《警察和赞美诗》。

二、预习总结

通过课前预习,整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并能认识其中的生字,解释生词。例:

生字

引亢(hánɡ)高鸣 冬狩(shòu)

游弋(yì)

肇(zhào)事 摇曳(yè)

啁啾(zhōujiū)

生词

啁啾:象声词,形容鸟叫的声音。

不名一钱:一个钱也没有,非常贫穷。名:占有的意思。 怏怏: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三、课文内容归纳

1.通过课堂上部分同学阅读部分段落,具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将主人公苏比的经历分为七个阶段。

背景:冬天即将来临,衣食无着的苏比打算去布莱克威尔岛监狱度过三个月的严冬,不愁食宿,多年如此。

计划结果: 苏比经历:去大饭店白吃──被拒之门外

﹙策划入狱﹚砸玻璃──警察并不认为苏比就是肇事者 去小饭店白吃──被侍者殴打 调戏妇女──差点被妓女缠上

大吵大嚷,扰乱治安──警察给予宽容 明目张胆地偷窃──失主将失物奉送苏比 意外结局:

聆听赞美诗,心灵受到感染,打算重新做人──意外入狱三个月。 2.据此,我们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1)开端部分(1~5自然段),主要是写主人公流浪汉苏比的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

冬天迫在眉睫,苏比面临选择:要么去慈善机构接受布施,混吃混住;要么像往年一样,到布莱克威尔监狱里去服刑三个月。苏比选择了后者,因为他“高傲”的灵魂,不愿“付出精神上的屈辱来回报”。

(2)发展部分(6~38自然段),写苏比为了进监狱,想法设法干违法的勾当。 随着“冬居计划”的实施,苏比的入狱方案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了调整。最初的一套是“最舒服”的,也是最体面的。“美美地”、“悄悄地”、“安安静静地”等词语显示出,在他的想像里,去“冬宫”的旅途是那样轻松、那样惬意,好比是自己给自己进行一次“饯行”,而且是那样排场,那样体面。紧接着的一套也是挺轻便的,对社会的危害不过就是一块“大玻璃”罢了。第三套应该说是比较实在的。虽然“盘盏和气氛都粗里粗气”,但总算是“消受”了一顿。然而这次也砸了。这对他的“自信心”又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第四套方案就是下策的了,但为了实现其“计划”,还是豁了出去。结果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摆脱掉那个妓女的纠缠。这次失败使他感到一阵恐惧──担心计划不能实现。第五次是在公共场所大嚷大叫,这简直是有意无意的一种发泄,这种发泄可以说是对现实的一种诅咒,一种控诉。然而,这种发泄也不起丝毫作用,于是他真的感到他的“仙岛”可望而不可即。最后一套办法是偷东西,这是他最不情愿的。尽管他是那样的胆大妄为,而且能够“敢作敢为”。但这次,苏比对自己的行为的解释并不那么理直气壮。 随着苏比一次又一次地故意为非作歹,故事情节也不断向前发展。苏比的自尊一次又一次地丧失,品行变得越来越恶劣。小说让我们看到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原本有自尊、很“高傲”的青年一步一步推向罪恶的深渊的。

(3)结局部分(39~48自然段),写苏比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准备回麦迪生广场露宿。

他在一座古老的教堂旁边停了下来,那皎洁的月光、宁静的街道、柔和的灯光、教堂里传出的赞美诗悠扬的乐声,使周围的一切显得古朴、肃穆、亲切。此情此景,使他受到感染。他幡然悔悟,决定重新做人。可是正在这个时候,警察却突然逮捕了他,并判他三个月监禁。小说到此也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

3.请几名同学分别表演苏比的七次经历,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四、作家介绍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短篇小说家。他做过多种工作,饱受歧视,遍尝艰辛。1898年,他在银行做职员,因银行的钱被盗,被指控挪用银行公款,判刑5年。他在狱中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因而有机会听到犯人讲的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故事,这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在狱中以欧·亨利为笔名开始写作短篇小说,1901年提前获释,移居纽约专事写作。

欧·亨利是一位多产小说家。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他的《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片叶子》、《没有完的故事》、《黄雀在后》等代表作,列入了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近百年来一直拥有广大的读者。

欧·亨利以其卓越独特的艺术手法,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品《警察和赞美诗》,看似矛盾的标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使我们在笑声中多少体会到了美国社会下层小人物的辛酸和无奈。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题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环境。此外,还有创造性阅读给我们的启示。

二、概述苏比的经历,分析人物的形象

从苏比的经历和警察的一系列反应,我们可以看出苏比的性格具有这样的特点: 苏比是一个流浪汉,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苏比一方面在穷困潦倒之际,曾经落入泥潭,有过“堕落的时光”,有过“低俗的愿望”,以至于“心灰意懒,才能衰退,动机不良”;另一方面,他的堕落行为,诸如骗吃骗喝、小偷小摸、调戏妇女、扰乱治安等等,又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为了实施他的“冬居计划”,在一种反常心理的驱使下,他想方设法去“作恶”,一心一意想让警察把他抓了去。然而,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苏比还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苏比的性格有一个变化过程。课文开头部分着重表现了苏比性格的高傲,说明他是被“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决定去当“法律的客人”。与此相呼应,课文的结尾部分交代了他早年的品德和操行。原来苏比本是一个纯洁无瑕的少年。只是后来他才沦落为一个浑浑噩噩、游手好闲的流浪汉的。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赞美诗乐音的感化下,唤起对于纯洁生活的回忆,唤起心灵深处从善的愿望,从而产生弃旧图新的想法。作者这样刻画他的心理状态是合情合理的,是符合他的性格发展的逻辑的。

三、环境描写对揭示作品主题的作用

具体的环境描写集中体现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两处(请同学们找出来,教师加以归纳和总结)。

小说开始就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这种凄清、寒冷的环境与苏比那条广场上的长凳,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这种强烈的反差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又暗示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原由。这段环境描写表面上是自然环境的描写,但从另一个角度又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因而,它又是社会环境的描写。 通过学生对苏比聆听赞美诗这一部分(第38~41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的阅读,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

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可谓是匠心独运,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地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境,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它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的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四、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小说的主题。

通过两节课我们对作品的研读、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作品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想方设法打通去监狱之路,以谋得食宿,度过即将来临的严冬。他多次作恶,屡犯律条,可警察并不理会,而当他在教堂赞美诗音乐感召下决心重新做人之际,却莫名其妙地被捕入狱了。作者以辛辣讽刺的笔调,从一个流浪汉的悲惨遭遇提出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的问题──何谓幸福和苦难,什么是恶行和善良?课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客观现实。

五、从苏比的经历中,我们获得了对美国社会哪些问题的认识(即创造性阅读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看到了哪些作者没有直说的现象和没有直接表达的情感)?

1.从苏比的经历中,我们看到苏比一次次地想通过违法遭到逮捕而去监狱度过冬季,结果都没有引起警察的注意,这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社会的一个事实:在美国的警察和法律面前,许多罪恶,许多恶行,他们是允许的,不予过问的,是可以任其蔓延滋长的。甚至有些他们认为还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如衣衫破旧者不能走进豪华饭店、普通饭店对吃白食者犯不着惊动警察等等。再如,街头游荡着的妓女,年轻人在马路上像酒鬼似的乱嚷嚷,这些都是纽约闹市区司空见惯的现象。

2.戏剧性的出人意料的结局,使人感到无奈,可见美国社会是一个是非不明的社会。

3.作者对于主人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六、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体现了欧·亨利小说怎样的艺术特色 1.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 2.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 3.含泪的笑。

七、作业

课后阅读欧·亨利的作品,如《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片叶子》等,谈谈你对欧·亨利笔法的看法,写一篇评论文章,不少于300字。

八、课堂总结 已知条件:

背景:19世纪的美国社会

警察:维护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

赞美诗:宗教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 问:

警察+赞美诗=? 讨论明确:

一个国家在社会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很完美的,甚至应该是“人间天堂”。

出人意料的结局告诉我们美国社会并非“天堂”,而是“地狱”。

警察和赞美诗篇2

警察和赞美诗

学习目标:

1、 讨论戏剧性的情节,学习欧亨利笔法。

2、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把握文章深刻的主题。

3、引导学生认识美国社会表面繁荣后面的贫富悬殊和黑暗的现实, 体味”含泪的微笑”,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祖国的真挚感情

学习重点:

1、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2、情节陡转的艺术效果。

导读过程

一、导入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复习旧知识:在一所贫民窟,一位女子因病对失去了生存的信心,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去然后随它而去。她的好友苏艾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有一位邋遢、酗酒,很不起眼,甚至让人讨厌的邻居老贝尔曼。她每天望着那片树叶,等待它的凋落,但它就是不落。后来,这位女子从这片不落的树叶得到了生存的信心,终于战胜了病魔。而老贝尔曼却因此染上肺炎死去。从好友的口中得知,那片不落的树叶是老贝尔曼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画在墙上的邻居画家老贝尔曼。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情节陡转、欧亨利笔法。

二、资料链接:

1、作者

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南部的一个乡镇医师家庭,从小受教育少,一生经历曲折而丰富,是个多产的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共300篇,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为著名,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家”。他的小说常常通过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收到“含泪的笑”的艺术效果。被人称为“欧•亨利笔法”。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白菜与皇帝》《最后一片叶子》等。

2、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爆发了三次经济危机,大量中小

1企业破产,广大劳动人民失业,流离失所。垄断造就了一小撮亿万富翁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广大劳动人民。

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垄断资产阶级残酷的本性,控诉了统治者对人民的迫害。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概述小说故事情节

流浪汉苏贝在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六次为非作歹,却没有如愿。而正当他听到赞美诗受感化想重新做人时,却莫名其妙的被捕。

2、区分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看看情节在何处出现陡转

开端(苏贝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长凳上——自有一个知趣的地方法官来料理),苏贝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发展(苏贝离开长凳——他们却把他当做一贯正确的帝王),苏贝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高潮(最后,苏贝走到一条通向东区的路上——“那么跟我来。”警察说)。苏贝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结局(最后一自然段),苏贝被判入狱三个月。

3、小说主人公想进监狱过冬,就不断地为非作歹。试为苏比整理一个犯罪记录。(犯罪动机、作案经过、结果)

①走进豪华饭店想饱餐一顿,想白吃让侍者把他交到警察手里, 因裤子破被推倒行人道上连门都没进去。

②用石块砸窗玻璃 想让巡警抓住,警察追赶搭车的人,连旁证都算不上。 ③想进普通餐馆白吃一顿,想让店侍者叫警察挨顿揍,被“叉”在行人道上。 ④装流氓调戏女子, 想让女子找警察,被妓女纠缠,结果撒腿就走。

⑤扮醉鬼大吵大闹, 想以“扰乱治安”罪被捕,被误以为是大学生,警察不管。

⑥偷雨伞,想让主人叫警察,被误以为是伞的主人

四、再度文本,合作探究

1、苏贝六次犯罪,揭示了美国社会的哪些特点?

归纳小结。

2、听到赞美诗时,苏贝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后二)

3、小说在结局安排上突转有什么作用?

4、开头德尔心理描写和听赞美诗时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5、总结人物形象

五、内容拓展

本专题标题“后来发生了什么”,试给小说添加一个合理的结尾。

警察和赞美诗篇3

介绍“小说”知识

警察和赞美诗

一、教学目标

(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二)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三)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你知道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欧·亨利的代表作品《警察与赞美诗》。(板书:课题、作者)

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有一系列我们所熟知的形象,如有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生活如猪狗的芦柴棒,被人愚弄、精神麻木的阿Q,沦为“木偶人”的闰土等,他们生活在最底层,都有悲惨命运,为了生存,在生命线上苦苦挣扎,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那么在外国文学中欧·享利笔下的小人物反映了美国怎样的社会现实呢?

二、作者以及背景介绍

1、学生介绍作者

2、教师明确:

欧·亨利(1862~1910),美国优秀短篇小说作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

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医生。

15岁在叔父的药房当学徒,后又去了一牧场放牧。1884年后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和银行出纳员。1896年,银行发现少了一小笔款子,他因涉嫌被传讯,他取道新奥尔良去美洲避难。1897年,回国探望生病的妻子,因而被捕,判处五年徒刑。后在狱中为帮女儿买礼物以欧·亨利(原为狱中用过的一部法国药典的作者的名字)为笔名写作短篇小说。1901年因“行为良好”提前释放,来到纽约专事创作。正当他的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候,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于1910年病逝。

他创作的短篇小说共300篇,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为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代表作品:名篇有描写小市民朝不保夕、捉襟见肘的可怜处境《麦琪的礼物》,也表现他们互相关心、互助友爱的高贵品质,但是仍然逃不出厄运的魔掌的《最后一片叶子》;或表现穷困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生活的《警察和赞美诗》、《爱的牺牲》、《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

欧•亨利的小说情节生动,笔调诙谐,语言幽默俏皮,与美国的马克·吐温共享幽默作家的美名。他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小说构思巧妙,结局出人意 1 料,耐人寻味,故有“欧•亨利式的结尾”之说。这些作品为他获得了世界声誉,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3、背景提要

十九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垄断阶段,竞争残酷,经济危机日趋严重。1873、1884、1893,连续三次发生经济危机,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一方面是一小撮亿万富翁,一方面是广大饥寒交迫的劳动者。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明确:这是一个令人觉得可笑的故事,主人公苏比在冬天即将到来的时候,开始为进入他的冬季寓所——监狱而努力,使尽各种方法想让警察逮捕他,钧为获得成功。正当他受到教堂中赞美诗音乐的感化,决定放弃过去的生活,重新开始时,却被警察抓了起来。“如愿”被送到监狱里。

2、小说的结构,一般按故事的几个阶段安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请同学分析本小说的结构: 明确:

故事开端(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 故事发展(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 故事高潮(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你因为闲荡的罪名被捕了”)。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 故事结局(小说最后一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四、分析课文

(一)、开端

1、朗读课文的第1、2节,思考这两节是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两段是环境描写。 “每当雁群在夜空引亢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为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这里的环境描写点明了小说发生的季节是哪一个季节?

明确:句中写到了“雁群”“高鸣”南飞,暗示了季节——冬天将近。

3、马上要进入冬季了,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 明确:监狱。

(二)、发展

1、苏比为了进监狱做过哪些努力?每次的结果如何?

2 明确:第一次:进高档酒店 被拒之门外

第二次:砸商店橱窗 被认为连个旁证都算不上 第三次:取消饭馆饱餐一顿不给钱 被摔在人行道上

第四次: 调戏年轻女子 反被女子缠住要他请喝啤酒 第五次: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 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 第六次:偷伞 反被认为是伞的主人-

2、苏比的每次惹是生非,照理都应足以让他如愿以偿,况且大部分情况下都有警察的旁观,为什么他进入监狱的计划会泡汤呢? 明确:两家饭店都是直接用拳头教训吃白食的苏比,“恰好”没有去报告警察,

苏比用石头砸商店的橱窗,反而没被逮捕,原因仅仅是他“留下来了”,而“半条街外有个人跑着去赶搭车子”;

他在街上醉鬼似的大吵大闹,“刚好”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在庆祝胜利”。 他作恶的对象,“正巧”也是些心术不正的人:在街上见机缠住男人的女子,捡了别人的雨伞就据为己有的买烟者。

3、这一连串可笑的失败是不是一种巧合呢?请你谈谈你的看法。这些巧合能揭示某些社会问题吗?

明确: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在可笑的背后,蕴含着一个大大的问号。故事带给人的只是一种苦涩的笑,是一种“含泪的微笑”。“可笑的东西只是浮在他的表面,沉淀在他更深处的是一种悲哀。”

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每一次都隐藏着对美国社会黑暗的揭露。 第一次:揭露了美国贫富悬殊,等级森严。 第二次:揭露美国警察武断愚蠢,是非不分。 第三次:揭露美国一般人怕警察给自己招麻烦。 第四次:揭露美国妇女卖身求生的现实。 第五次:揭露“扰乱治安罪”如同虚设。 第六次:揭露了美国盗贼遍地。

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偶然”,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作者就此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正是美国的社会现状。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看似偶然,实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都具有必然性、普遍性的事件,充分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反动、腐朽的本质。

(三)、高潮

1、一心打算进入监狱度过冬日生活的苏比,彻底的被“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打破计划。看来去监狱的打算恐怕很难实现了。是什么改变了苏比的初衷?他打算怎么做? 明确:苏比听了教堂的音乐之后,强烈的新生愿望激励着他,想要改变自己,“时间还不晚,他还年轻,他要把自己拔出泥沼,他要重振当年的雄心壮志„„他要做个烜赫一时的人,他要——当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咏叹调”还没唱完的时候,一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2、发生了什么?

3 明确:他因为闲荡的罪名被捕了!

(四)、结局

1、小说写苏比屡次肇事未能被捕之后,出现了有心向善反遭拘捕的“意外”,这是不是有点难以理解?

明确:从现象上看是不好理解,但从本质上看又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从根本上是维护上层社会富人的法律。衣服褴褛的穷人在街头闹事,只要不触犯富人,警察可以“让他们只管闹去”;但是这样一个流浪汉站在富人云集的庄严教堂之外,警察就要怀疑到他的动机了,是骚扰,还是行窃?一方面是非不分,一方面戒律森严,这正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阶级本质。

2、小说的结尾,笔峰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起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变化,苏比进了监狱!既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体现了作者擅长的欧·亨利手法。

欧·亨利就是这样,往往在我们看到津津有味的时候来一个急刹车,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在我们张大了嘴巴还没来得及闭上的时候就结束了,使我们不由得静下心来要回味一番,最后才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3、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一个“罪恶累累”的人竟一次次地被认定为无罪,这出人意料的结局,使读者的心情由紧张而化为轻松,进而会发出微笑(康德说过,笑产生于忽然化为乌有的期待);而一个决定改过向善的人却遭逮捕入狱。两种荒谬的现象构成强烈的喜剧冲突,让人们不得不收起笑容,来思索这种荒谬背后的深刻内容,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表现,主人公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这样的。巧妙的情节安排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五、品味小说的语言风格。

1.小说的语言风格,体现在整篇小说的遣词造句之中。总的特点是“幽默”,即“语调轻松却又包含丰富意义的讽刺”。若细作分析,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明确:一是夸张。例如:苏比明白,为了抵御寒冬,由他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候到了。“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意为“靠自己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这里夸大其辞,强调事情“迫在眉睫”。反过来也说明过冬问题在苏比眼里何等棘手严重。庄重严肃的语句中饱含着辛酸。

二是调侃。也就是说笑,讲“风凉话”。例如:吃完后他向侍者坦白:他无缘结识钱大爷,钱大爷也与他素昧平生。后二句本可说“他身无分文”,但却以说笑的方式表达这层意思:钱大爷无缘和他相识。语调看似轻松,实际上充满着贫困的无奈。

三是反语。也就是说反话。例如:杰克(霜冻)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霜冻对穷人是“无情”的,这里却说成“很客气”;霜冻到来之前先刮北风,这是对穷人的“警告”,这里却说成“打招呼”。反语更强调了穷汉苏比面临着即刻到来的严冬威胁。

2、小说的幽默语言和作品题材、主题有什么关系?

明确:作者写的是一个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从一个侧面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荒唐现状。这样的题材、主题决定了作品的讽刺色彩,相宜的也就必然采用幽默的语言。文学作品中类似的 4 情况很多,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等。语言是幽默的,但小说的思想内涵仍然是严肃的。

六、布置作业:

文章采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的空间。听到宣判三个月后,苏比的心理会怎样呢?可怜的苏比他最后怎样了呢? 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警察和赞美诗篇4

《警察和赞美诗》

课堂教学设计 Ⅰ

一、教学目标

(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二)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三)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一个“罪恶累累”的人竟一次次地被认定为无罪,这出人意料的结局,使读者的心情由紧张而化为轻松,进而会发出微笑(康德说过,笑产生于忽然化为乌有的期待);而一个决定改过向善的人却遭逮捕入狱。两种荒谬的现象构成强烈的喜剧冲突,让人们不得不收起笑容,来思索这种荒谬背后的深刻内容,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表现,主人公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这样的。巧妙的情节安排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二)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出现了许多巧合,如何理解这种巧合?

分析:小说情节上安排了许多巧合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苏比一次次地努力都因一次次的巧合而没有能实现“理想”,为了最终实现到布克来威尔岛过冬的愿望,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犯罪”,作者正是通过巧合为苏比多次“犯罪”提供了可能,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宽恕”了,而这一次次的反常的结局,则更充分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本质。

其次,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偶然”,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他作恶的对象,“正巧”也是些心术不正的人:在街上见机缠住男人的女子,捡了别人的雨伞就据为己有的买烟者。作者就此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两家饭店都是直接用拳头教训吃白食的苏比,“恰好”没有去报告警察,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势力至上,没有严格的法治可言。苏比用石头砸商店的橱窗,反而没被逮捕,原因仅仅是他“留下来了”,而“半条街外有个人跑着去赶搭车子”;他在街上醉鬼似的大吵大闹,“刚好”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在庆祝胜利”,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正是美国的社会现状。

再次,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看似偶然,实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都具有必然性、普遍性的事件,充分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反动、腐朽的本质。

(三)苏比的反常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如何理解他的这种反常心理及苏比这个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的主人公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生活无着,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季,他竟然“衷心企求的仅仅是去岛上度过三个月”,并认为“人生的乐趣莫过于此”。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监狱在苏比看来竟是“小安乐窝”、“安乐岛”,“他想象中已经感到了巡捕房的舒适和温暖”。于是,为了如愿以偿,他一次次地故意做出触犯法律的事,但却一次次地被“宽恕”了,“警察的那双可爱的手”却“没有很快地落到他身上”,使“那岛已成为可望不可及的仙岛”。主人公的这种心理是十分反常的。那么,这种反常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苏比之所以想进监狱。是因为他在冬季生活无着,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残酷剥削的结果,是最下层劳动大众无奈的选择。作者正是借助于人物的这种反常心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酷剥削人民的反动本质。其次,像苏比这种人并没有失去劳动能力,同时也不是没有劳动就业的机会(小说结尾写到“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但他平日却游手好闲,面临冬天威胁,认为最佳的选择是进监狱,那里既无挨冻之苦,又可免费食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择手段,做出种种恶行,丑化自己的人格。由此可见,这种反常的行为还植根于资本主义好逸恶劳的社会心态,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一个侧面。再次,他的反常心理的形成,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产物。苏比一次次地触犯法律,却一次次地被认为无罪,而当他受到赞美诗的感化,决心向善,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时,竟然无端被捕了;一个拿石头砸商店橱窗的人却被视为无罪的人,而一个跑过去赶车的人竟被当做罪犯;耶鲁的小伙子为庆祝胜利,就可以“让他们只管闹去”。在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社会里又有谁愿意做一个正直的好人呢?难怪有见机缠住男人的女人,有拿了别人的雨伞就占为己有的买烟者。总之,他的反常的心理和行为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反常、畸形的社会心态,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和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反动本质。 对于苏比这个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和坏来评价。他为了过冬,不是去积极寻找工作,而是想到了不用付出劳动却不愁吃住的监狱,好逸恶劳的思想在他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丑化自己的人格,做出种种坏事,这不能说是对现实反抗的正确行动。当然,作者也特意指出,他“性格高傲”,瞧不起那些以慈善为名的、替地方上的寄食者准备的布施,反映出他堕落行为的背后有一种不可欺侮的傲骨。特别是小说的最后,苏比被教堂里传来的赞美诗所吸引,回忆起生活中的美好时刻,决心重新做人。总之,他是一个不幸的流浪汉,他不幸的生活和反常的心理、行为是社会带给他的,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无论就其遭遇或心理而言,都是为了讽刺揭露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对这个人的态度应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四)小说在语言运用上有怎样的特点?这种语言特点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篇小说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幽默”,幽默是一种语调轻松但却包含深刻意义的讽刺,它不同于一般的俏皮话,而是为内容服务的,它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倾向和事件的态度。小说中通过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来使语言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有些幽默语言看似轻松,实则沉重。例如“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冬季的寓所。”这里用反语“好客”、“冬季寓所”,说得幽默轻松,实际上揭示了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蕴含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的无限的辛酸。类似的例子在上文谈苏比的反常心理时已举过很多。有些幽默的语言直接讽刺社会现实,看似风趣,实则辛辣尖刻。如“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作者不直接说出人物的身份,而用反语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辛辣地讽刺了达官富豪们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与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也揭示了苏比等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社会根源,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社会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对小说作者作简要介绍。

欧·亨利(1862~1910),美国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常以“含泪的微笑”来抚慰生活失意的小人物的心灵创伤,善用夸张、嘲讽、双关等幽默手段。尤其体现欧、亨利小说特色的,是他的小说常在故事末尾笔锋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突然起意想不到的变化,在看似荒唐的结局中给读者以深层的思索和启迪。这一巧妙的构思方法被誉为“欧·亨利手法”。对当时及后人的短篇小说创作有较大影响。《警察和赞美诗》,正是这一手法的代表作品。 (二)学生阅读小说全文。

阅读小说前,应先提醒学生认真阅读《自读提示》,领会提示的要点(编者的《阅读提示》分别从内容、语言、情节三个角度对小说作了介绍)。 (三)学生分析小说结构。 教师提示:小说的结构,一般按故事的几个阶段安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这个规律,这篇小说的四个部分分别为哪些内容?怎样用简要的话作出归纳? 学生议论、思考并回答:

1.故事开端(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故事发展(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小说最后一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四)领会小说思想涵义。

1.小说从哪个角度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 (下层人民的代表人物——失业流浪汉苏比为了“抵御寒冬”,只能违心地触犯“法律”,将入狱过冬作为自己最迫切的生活目的。) 2.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的虚伪本质?

(①触犯法律与乞求救济的对比:触犯法律——进监狱,不愁食宿,避免纠缠;乞求救济——进慈善机构,得付出精神上的屈辱。②为非作歹与虔诚向善的对比:为非作歹——被认为司空见惯,难进监狱;虔诚向善——被认为有碍风化,立即入狱。归纳:是非颠倒,善恶混淆。以上分析让学生思索、归纳并试作简明的板书。) (五)学习小说的叙述技巧。

1.小说写了几次苏比的故意惹是生非?结果如何?

(教材“提示”说是7次,实际上是6次:①进高级餐馆,②砸玻璃橱窗,③在低档饭馆吃白食,④调戏街头女子,⑤扮醉鬼扰乱治安,⑥强拿别人的伞。结果:或是被撵被打,或是不被理睬——总之不能被捕。) 2.苏比6次惹是生非前后连贯,但写得有详有略,富有变化。请试加分析。 (1)详写与略写的变化。

(事①②⑤写得较简略,因为肇事手段较简单,过程短;事情③④⑥写得较详细,因为肇事手段较复杂,过程较长。从人物塑造角度看,反映苏比为实现入狱目的,迫不及待寻机闹事,且越演越烈的心态;从阅读角度看,避免了叙述的单调重复。) (2)事情结果的变化。

(6次肇事总的结果一样,未能被捕入狱;但具体表现又各不相同,粗分作两类。或受惩罚,或未受惩罚。受惩罚的两次,即事①和事③不同:前者被撵出餐馆,较轻。后者被“叉”出饭馆,“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较重。未受惩罚的4次也不同:事②,警察对苏比毫不理睬,却去追赶不相干的别人;事④,警察盯住了苏比,但苏比未想到会弄假成真,不敢再扮演流氓角色;事⑤,警察对苏比视若罔闻,听之任之;事⑥,苏比要伞“成功”,未能引起警察注意。相同结果的不同表现形式,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产生了曲折跌宕,引人入胜的阅读效果)。 (3)描写手法的变化。

(各次肇事因情节各异,描写手法各有侧重。有的侧重心理描写,如事①;有的侧重行为描写,如事③;有的侧重语言描写,如事⑥。各种描写手法各有侧重地综合运用,使人物形象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3.欣赏小说末尾的艺术特色。

(1)小说写苏比屡次肇事未能被捕之后,出现了有心向善反遭拘捕的“意外”,这是不是有点难以理解? (从现象上看是不好理解,但从本质上看又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从根本上是维护上层社会富人的法律。衣服褴褛的穷人在街头闹事,只要不触犯富人,警察可以“让他们只管闹去”;但是这样一个流浪汉站在富人云集的庄严教堂之外,警察就要怀疑到他的动机了,是骚扰,还是行窃?一方面是非不分,一方面戒律森严,这正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阶级本质。) (2)小说中多次写到“巧合”。“意外”和“巧合”有什么关系?

(“巧合”是小说的常用手法。小说写苏比闹事,有多次巧合。如事②中,苏比砸了玻璃橱窗后,正好“有个人跑着去搭车子”,警察按常理就去追赶那个人;事④中,苏比当着警察的面去轻薄街头女子,不料那女子倒真的是个想寻人搭腔的调情老手,吓得苏比“撒腿就走”;事⑤中,苏比在街头醉鬼般的吵闹,谁知道正碰上“耶鲁的小伙子”庆祝赛球胜利的时候,警察因此不以为然;事⑥就更巧了,苏比强要的伞,没想到“伞主人”也是捡来的,苏比的戏就没法演下去了。如果上面几例巧合不存在的话,苏比也许早有被捕的希望。作者为了渲染苏比为入狱而作的煞费心机的努力,有意安排这一次次巧合,以显示入狱的不易;其实,穷人入狱是很常见的事,否则,监狱里就不会有那么多穷人了。巧合是事情的偶然,偶然有的反映事情的必然,有的则并不反映必然,上面几例巧合应属于后者。苏比在教堂旁忏悔反遭拘捕也是一种巧合,巧就巧在他若有所思的忏悔神态正好出现在教堂旁。如果是在“街心公园长凳上”,就不可能被捕了。但这一偶然却反映了事情的必然,因为看见教堂,听见赞美诗乐声才会引发忏悔之意,而教堂周围又是不允许衣冠不整的流浪汉凝神注目的。因此可以说,意外也就是巧合,而小说中的巧合只有在反映事物必然性时,才是成功的巧合。小说如果完全靠人为安排的,不能反映事物必然的偶然巧合来发展情节,就会有“硬编故事”之嫌。) (3)小说渲染了宗教的感化作用,对此你作如何评价?

(对宗教的感化作用,作者作了过分的夸大,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宗教从本质上说,是剥削阶级从精神上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它既不可能让剥削阶级放弃对劳动人民的压迫,改恶从善,也不可能使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坎坷的命运”。信仰宗教而反遭拘捕,本身也说明了宗教的虚假。作者渲染宗教能使人顿悟反省,心灵突然起“奇妙的变化”,这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 (六)品味小说的语言风格。

1.小说的语言风格,体现在整篇小说的遣词造句之中。总的特点是“幽默”,即“语调轻松却又包含丰富意义的讽刺”。若细作分析,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夸张。例如:苏比明白,为了抵御寒冬,由他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候到了。“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意为“靠自己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这里夸大其辞,强调事情“迫在眉睫”。反过来也说明过冬问题在苏比眼里何等棘手严重。庄重严肃的语句中饱含着辛酸。

二是调侃。也就是说笑,讲“风凉话”。例如:吃完后他向侍者坦白:他无缘结识钱大爷,钱大爷也与他素昧平生。后二句本可说“他身无分文”,但却以说笑的方式表达这层意思:钱大爷无缘和他相识。语调看似轻松,实际上充满着贫困的无奈。

三是反语。也就是说反话。例如:杰克(霜冻)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霜冻对穷人是“无情”的,这里却说成“很客气”;霜冻到来之前先刮北风,这是对穷人的“警告”,这里却说成“打招呼”。反语更强调了穷汉苏比面临着即刻到来的严冬威胁。

2.小说的幽默语言和作品题材、主题有什么关系?

(作者写的是一个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从一个侧面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荒唐现状。这样的题材、主题决定了作品的讽刺色彩,相宜的也就必然采用幽默的语言。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情况很多,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等。语言是幽默的,但小说的思想内涵仍然是严肃的。)

课堂教学设计 Ⅱ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作者______是美国世纪初期短篇小说作家。他和______是美国共享盛名的幽默作家。

(2)他擅长以______的笔调,______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所以他被誉为______。

(3)从小说通过流浪汉______的一段“奇特”遭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____________。

(4)小说从结构上,可分为几个部分______,写出段意。

(5)苏比在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后,做出了______次恶行,以求落入法网,每次的结果如何?

(6)苏比六次进监不成,每次描写都是尖锐揭露,讨论分析一下揭露了什么?

(7)这篇小说在结尾的安排上,出人意料,新颖别致,有如奇峰突起,和我们学过的哪篇外国短篇小说的结尾方式相似?

(8)苏比由堕落转向新生,重新做个好人的催化剂是______。他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你有什么看法?

(9)苏比为什么被捕,判了______月的刑,罪名是什么?

(10)分析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①“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

②“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钮扣直笑。”

③“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打个招呼。”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苏比为什么不请求慈善机关的布施,而愿意进监狱?

(2)小说在结局安排上的特色?

(3)题目的两个概念,风马牛不相及,放在一起有什么含意?

(4)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主要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有人说苏比是个好人,有说苏比原来不是一个好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人物?

(三)精读导引。

(1)第一个问题,要求学生细读文章的开头部分。划出重点语句,进一步深入体会

(2)第二个问题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找出苏比的六次违法活动,深刻体会这六次活动各从不同角度说明什么?

3.结局的安排是本文的绝妙之所在,可令人回味无穷。

(四)疑难讨论。

1.苏比宁愿住监狱,也不愿向慈善机关乞求布施,说明了监狱之外是一个悲惨世界,因为那儿没有北风,免于冻死,他才宁愿去住监狱。美国政府设立了慈善机关,正说明美国社会,确实有许多像苏比一样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而慈善机关的一点点施舍,却要以穷人的精神上的屈辱为代价,要折磨灵魂,践踏人格,可见美国慈善机关的伪善面目。作者尖锐的揭露了美国穷人的悲惨命运,以及美国的自由、民主的虚伪性,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合理性。

2.这样的结局安排新颖别致,给人以奇峰突起之感。从故事的结局和情节的发展,显然是相矛盾的,苏比干了许多破坏的勾当,希望落入法网,而警察不理他;在他愿意改邪归正时,反倒被警察逮捕,判刑三个月,这“不合常情”的精妙构思,正是作者的成功之笔。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下,美国现实生活里就是这样的颠倒黑白。美国的法律极其虚伪,深刻地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黑暗。

3.在语言运用上,欧·亨利以幽默著称。他善于用风趣而俏皮的语言。他熟练地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双关等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幽默感。

这种讽刺幽默的语言,不仅具有强烈的刺讽作用,也使读者感到主人公遭遇的辛酸,体现了“含泪的微笑”的特色。 4.“警察”和“赞美诗”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不相干的概念,但读过全文后,就不难发现它们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它们在对待苏比时是多么和谐一致。它们在有效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的安宁。它们一个从肉体上摧残、镇压;一个从精神上毒害、麻醉。它们残害穷人的本质是完全一致的,它们是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人民的得力工具。

5.对苏比这个人物,不能简单的用“好人”或“坏人”的绝对概念来概括他。像苏比这样的人物,他有劳动力,也有就业的机会,但他游手好闲。为了免于挨冻、免费食宿,就不择手段丑化自己的人格。他是一个心理和行为反常的流浪汉。作者塑造这个人物,通过他的思想和行为,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畸形的社会心理,讽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黑暗现实。我们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应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欧·亨利,马克.吐温(4分)

2.诙谐,幽默俏皮。“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10分)

3.苏比。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的精神痛苦。(10分)

4.三部分。

①冬天来临,苏比想进监狱,取得免费食宿。

②为了进监狱,他一再故意犯罪,但无法落入法网。

③苏比被感化,决心靠劳动生活,反而被捕。(13分)

5.6次恶行。 苏比的行为 愿望或打算 结果

1.走进豪华饭店 想白吃之后被关监狱 因裤子破被推到人行道上 2.用石头砸橱窗 想借此被捕

警察认为他不是肇事者

3.饱餐一顿不给钱

想借此被捕

侍者没喊警察把他推到人行道上。 4.扮演一个小流氓

调戏年轻女子

反被女子纠缠,他撒腿走开

5.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

想以“扰乱罪”被捕

警察没有理睬

6.苏比跨进烟店拿伞

要被偷者喊警察

捡者把伞让给了他

(15分) 6.

第一次:揭露了美国贫富悬殊,等级森严。

第二次:揭露美国警察武断愚蠢,是非不分。

第三次:揭露美国一般人怕警察给自己招麻烦。

第四次:揭露美国妇女卖身求生的现实。

第五次:揭露“扰乱治安罪”如同虚设。

第六次:揭露了美国盗贼遍地。(15分) 7.《项链》(3分)

8.环境柔和的灯光和音乐。极力宣扬宗教对人的感化力量,作者世界观的局限。(15分)

9.因为“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的人”。

三个月。“莫须有”的罪名。(6分)

10.①比喻 ②双关

③拟人。(9分)

〖小资料〗

作者介绍: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作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医生。15岁在叔父的药房当学徒,后又去了一牧场放牧。1884年后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和银行出纳员。1896年,银行发现少了一小笔款子,他因涉嫌被传讯,他却取道新奥尔良去美洲避难。1897年,回国探望妻子,因而被捕,判处五年徒刑。在狱中以欧·亨利(原为狱中用过的一部法国药典的作者的名字)为笔名写作短篇小说。1901年因“行为良好”提前释放,来到纽约专事创作。他虽也与上层社会来往,但经常到贫民公寓、小酒馆、下等剧场,他认为自己是400万小市民中的一员,而不是400个富翁之一。

他创作的短篇小说共300篇,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为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由于他在纽约《星期天世界报》这类通俗报纸上发表作品,读者大都是小市民,这就影响了他创作的格调。他对社会与人生的观察和分析并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较浅薄,但他一生困顿,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现他们复杂的思想感情,因此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说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列,代表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没有完的故事》、《黄雀在后》等,他和莫泊桑、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从艺术手法上看,区·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的情节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妙趣横生。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和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使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但由于作品写得太多太快,手法不免雷同,特别是受当时社会上庸俗趣味的影响,往往为悲惨的故事硬添上一个圆满的结局,因而有时冲淡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推荐访问:赞美诗 警察 警察和赞美诗原文 警察和赞美诗故事梗概 警察和赞美诗主题思想 警察和赞美诗结尾别出心裁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警察和赞美诗作者 警察和赞美诗题目含义 警察和赞美诗题目的理解 警察和赞美诗读后感 警察和赞美诗含泪的微笑 警察和赞美诗苏比人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