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原文及翻译朗诵断句1、文中表现陋室环境优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表现陋室主人交往儒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表现陋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陋室铭原文及翻译朗诵断句4篇,供大家参考。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朗诵断句篇1
1、文中表现陋室环境优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表现陋室主人交往儒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______________。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文中能提挈全文大意的词是: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
5、试分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中的作用。
6、试作者分析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7、《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8、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10、本文对偶句有哪些?
陋室铭阅读参考答案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调素琴,阅金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德馨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5、起兴开头,以虚衬实。
6、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7、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8、不同意。本文中作者追求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是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以古代的贤士自况,更说明了作者是有远大的志向的,所以本文并没有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
9、物质生活丰富了,我们更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物质追求和精神需求要和谐地统一起来。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朗诵断句篇2
陋室:作者给自己的居室起的名字,意为简陋的屋子。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铭体文。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铭文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文辞精炼,在语言上多用四或六字的对偶句。
在:在于。
名:出名,有名。
则:就是。
灵: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生长到。
阶:台阶。
入:映入。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此处泛指不学无术的小人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阅:看,观览。
金经:泛指佛经
乱:使。.。.。.。扰乱。
劳:使。.。.。.。劳累。
形:身体。
鸿儒:指学识渊博的人。
案牍:官府 m..net 的公文
何:什么。
陋:简陋。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朗诵断句篇3
《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开篇几句从《世说新语·排调》“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翻出新意,运用诗歌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兴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则比兴陋室之德。“这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颇有哲理诗的精警和含蕴。作者自远而近,次第写来,以并列句式造成顺流直下的"气势,随后托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便觉妙语如珠,胜意迭出。这两句从《尚书·周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联想得来,强调以德自励,确为一篇之主旨与警策。写陋室之陋是为了衬托室中主人之贤,而写室中主人之贤,正好说明陋室不陋,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以下写室之内外之景、室中人、室中事,句句扣住“陋”字,而又不离“德”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室内外之景,妙在精切地传出陋室的佳处,以诗的语言表现诗的意境。“痕”、“色”二字,变概念化的“苔”、“草”为可感、可视的具体形象。“上阶”、“入帘”,化静为动,写出“苔”、“草”的神态,又将外景引入室内,为陋室增添了勃勃生机,洋溢一片盎然春意。而一“绿”一“青”,色彩鲜明,更映衬出陋室的闲雅、清幽与别致。这两句为叙写陋室中的人和事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侧重写与朋友的交往,借以显示作者身分的高贵和性情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四句写室中事,表现身居陋室的雅趣,足见作者行事不陋。“调素琴,阅金经”,见出陋室生活之清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显出陋室生活之安适。一个超然物外、体静心闲的高人雅士形象呼之欲出。作者写室中之人心闲体静,衬托他的勤于修德;而写他的勤于修德,则揭示陋室不陋、令名远播的原委。从句式上看,前二句散句单行,后二句骈俪偶对,骈散相间,颇具韵律美。从写法上看,一二句从正面说,三四句从反面写,正反结合,且“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又形成呼应和对照,颇见文思之巧。
最后引证古人、古迹、古语作结。把陋室比作诸葛孔明的南阳草庐、扬雄的成都宅第,意在自 慰和自勉;援引孔子“何陋之有”,则说明自身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而省略上句“君子居之”只引下句,既呼应上文“惟吾德馨”,又隐含君子居住其内之意,妙在机趣横生,不露自炫之迹。上下古今,浑然一体,包含着无限的情兴和深长的韵味。
《陋室铭》不足百字,篇幅极短,格局甚大。陋室以矮山、浅水相衬,与诸葛庐、子云亭并提,居住其中,有古之贤人、今之鸿儒相伴,真是陋室不“陋”。全文想象广阔,蕴含深厚,有咫尺藏万里之势。
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高、水深引出陋室,以仙人、神龙比喻室主的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以古代著名的陋室映衬今日之陋室,以古代贤人比喻作者自己。其次,有叙述、描写,有抒情、议论,有染有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叙述描写,是染。最后一句“何陋之有”,是用典,也是抒情、议论,是点,画龙点睛。点染结合,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
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四字句、五字句,有对偶句,有排比句,只有最后一句是散文句式,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文字精练而又清丽,音调和谐,音节铿锵。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朗诵断句篇4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就有灵气了。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有我(住在居室里的人的人)品德好(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闲谈说笑的都是有学问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的小人。可以弹奏素雅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演奏的乐曲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