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2023年度高中政治教学设计4篇

小新秘书网 发表于2023-06-28 18:25:06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国家财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国家财政》这一框承接了上一课个人收入分配这部分内容,是对国民收入的延展和深入。同时又引出了下框税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教学设计4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4篇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篇1

国家财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国家财政》这一框承接了上一课个人收入分配这部分内容,是对国民收入的延展和深入。同时又引出了下框税收,因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本框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可以为学生积极参与经济生活注入新的动力。

(二)学情分析

有关财政领域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较陌生的,平常生活中是较少关注的。另外,财政知识是较为宏观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也较难。这需要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在情境中构建知识、情感升华,以达到知情融合。

本人根据以上新课标、本课的地位及学情,结合高一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生活,确定本课时需达成三个目标: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的含义,理解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及财政的巨大作用。

能力目标:联系国家财政政策的材料,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事物内部联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这点,才能理解和掌握财政及为以后《税收》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财政的作用

难点的依据:对于财政为什么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理论性比较强,牵涉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二、教法、学法分析:

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本节课我打算:在教法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运用了直观演示法、学生辩论、分组讨论、事例分析、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在学法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自体验、由理论到实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

通过让学生回忆不平凡的2008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国家都投入了巨大资金,引导学生得出这些投资都是来源于国家财政的结论,从而引入新课。

回首过去的2008年,它带给了人们无限的感伤和无限的快乐,在这一年中,真的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让人难以忘怀,不知在咱们同学的心目中,08年的哪些事情让你至今仍记忆犹新呢?(学生发言)

多媒体展示:

①08年雨雪冰冻灾害,国家投入抗灾重建资金360亿元

②国家抗震救灾总投资644.1亿元,09年在投入1000亿进行灾后重建恢复工作

③神七研制总投资300多亿元

④奥运场馆总造价为205亿元人民币,奥运会总投资4500多亿元

⑤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计划总投资达40000亿元

问题:国家投入的大量的资金从哪里来的?从而引入国家财政的话题。(板书)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回答问题)

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64页的内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什么是国家财政?

②财政的目的是什么?

③财政的本质是什么?(板书)

在学生对财政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后,我通过一段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财政汇报材料引出本课的第二部分理论,国家预算、国家决算、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含义便呼之欲出。

活动二:(阅读材料,小组讨论)

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61316.9亿元,完成预算的104.8%。全国财政支出62427.03%亿元,完成预算的101.7%。预计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65720亿,比2008年增长8%,财政支出预算总额将达到7.6万亿元。

提出问题分组讨论:①在材料中出现的数字61316.9与数字62427.03说明的是我国的什么情况?而数字65720和数字7.6万亿又说明我国的什么情况?

②材料中数字61316.9和数字65720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而数字62427.03和数字7.6万亿共同代表的是什么?

通过第一个问题,得出结论:说明的分别是国家决算和国家预算,并由学生找出含义

通过第二个问题,得出结论:共同代表的分别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然后指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它们的含义,完成定义的教学。通过具体的数字,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形象直观,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板书)

在定义教学完成后,我会继续引导学生分析08年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情况,从而引入财政收支关系的教学。

活动三:(对比分析,展开辩论)

通过小组讨论,正确得出财政收支关系:①支出>收入→财政赤字②收入>支出→财政盈余③财政收支平衡

然后把学生分成正反两组进行辩论:论题为:财政出现赤字好不好?辩论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发言,指出如何正确的看待财政赤字。(板书)

在学生充分了解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后,引导学生分析财政收入的来源和财政支出的分类

活动四:(分组讨论,角色扮演)

情境分析: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获得收入?你又如何分配这些收入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派出代表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上台进行自我演讲。得出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分类,然后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最后的总结,得出结论。(板书)

随后引导学生通过观看08年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构成结构图片加深学生印象。

在对财政的来源和支出分类做到详细的了解后,我会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财政的作用

活动五:(材料展示,分组讨论)

在这个板块中我会用多媒体展示三段材料,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财政的三个主要的作用。

材料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2006年:全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是536亿元,全国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

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

2008年:我国从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这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的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家电下乡,种粮补贴等惠民活动火热进行中。

探究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财政有什么作用?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板书)

材料二:南水北调总投资343多亿元,青藏铁路总投资339多亿元

西电东送总投资700多亿元,西气东输总投资940多亿元

这些都属于基础建设行业,利国利民,但是却存在着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利润不高的特点

探究问题:这类项目个人愿不愿意去投资?没人投资行不行?国家的投资说明财

政有什么作用?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板书)

材料三: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逐步显现,为此国家拿出4万亿的财政支出,目的是为了刺激国内的需求,保持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探究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板书)

四、课堂小结和反馈练习:

在课堂小结中我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做到自我的反思和总结,这样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反馈练习:

1、在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中(B)

A、利润收入是所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交给国家的部分

B、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稳定可靠的形式

C、债务收入是国家财政通过借贷的形式从国外取得的。

D、利润收入是财政收入中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形式。

2、影响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因素是(D)

A、税、利、债、费B、国家政治权力

C、国家的分配政策D、经济发展水平

3、财政赤字意味着(C)

A、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B、财政收入大于支出

C、财政支出主要依靠借债来维持,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D、国家财政收入计划未能完成。

五、板书设计

含义目的本质

国家财政财政的作用

实现形式分类

国家预算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国家决算财政支出支出分类

支出>收入财政收支关系收入>支出

财政赤字收支平衡财政盈余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的两种划分方式;恩格尔系数。

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收入的高低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分配状况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物价变动对人们消费的影响;钱货两清、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的异同点。

联系的实际问题: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动,并初步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本框的重难点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环节一:生活导入,设疑引思。

教师活动: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消费,再以设问方式导入该节课的内容,带出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人,同学们的日常消费活动包括哪些项目?

学生活动:就日常生活的体验得出相应的回应,例如:买文具、食堂吃饭、买零食、买衣服、电话费等日常消费活动。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于学生可能并有实际经验的消费内容。

教师:同时导出课堂主体内容:日常消费多种多样,家庭作为消费的主体单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内容,那影响它消费的因素有哪些?这些消费活动有什么区别?我们消费活动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的类型做相关讨论

★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列举自己及家庭的消费行为,拉近了学生与课程的距离。为讲影响消费的因素和消费的类型做好铺垫。

★ 环节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一) 情景分析:

探究活动一第一部:小刘的纠结

小刘在滕州一家私营企业工作,月收入3000元。他的妻子是银座超市的营业员,月收入1500元。看着许多同事都成了“有车一族”,小刘的心也热了。但数数口袋里的钱,小刘又有些犹豫了。

小刘为什么纠结?

学生活动: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收入。

教师讲解:1、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少,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小。

探究活动一第二部:小刘的忐忑

面对现实,小刘有些忐忑,“现在把钱都花在车上,企业发展又不稳定,父母年龄增大,孩子马上要上学,将来花钱的地方多,还是暂时别买吧。”

小刘忐忑又为哪般?

学生活动:2、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教师讲解:当前收入直接影响消费,预期消费则影响消费信心,当预期消费乐观时,消费信心就强;预期消费较低时,消费信心就弱。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探究活动一第三部:小刘的困惑

假如小刘所在的滕州市大多家庭的月收入在5000到6000元之间;而B市只有少数家庭月收入上万元,其它家庭月收入都还只有1000-2000元。

如果小刘是汽车销售商,会选择到哪个城市开店?为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活动和下面一组比较,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教师讲解: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小,会使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在讲完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后播放视频

学生讨论:面对小刘的纠结,忐忑,困惑,我们能给小刘提出哪些建议呢?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小刘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及结合图片和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对这一重点的认识。

探究活动二:考查自己家里的消费水平与恩格尔系数的关系

教师活动:每个家庭的消费活动各不相同,那如何衡量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书本阅读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并讨论得出结论家庭消费的不同内容体现了不同的消费水平

要了解家庭消费水平先要知道一个概念就是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教师提出:恩格尔系数和消费水平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用公式表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费用/各项消费总支出费用×100%。一般恩格尔系数越大,越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因此生活水平就越低,相反恩格尔系数减小,生活水平就提高,消费结构会逐步改善。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了解恩格尔系数,以及恩格尔系数高低的含义。

教师:虽然我们是用同学们的消费活动做的说明,但要明白家庭消费的影响因素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考察了总体消费状况的前提下,接着来讨论一个具体的消费案例:

探究活动三:赵老师的家庭账单

自主探究:对该家庭的消费支出,可从哪些方面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1、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教师活动:钱货两清的消费,是人们最常用的交易方式。交易一旦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发生了转移,商品如何使用一般由买主自己支配,不再受卖者的限制;

租赁消费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费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使商品的所有权不发生变更,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贷款消费是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主要用于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服务。因为这些消费品超出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因而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满足当前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明天的钱,园今天的梦”。贷款消费的交易方式,其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没有完全转移。在消费者按照约定按时还贷的前提下,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逐渐发生转移,直至还完贷款为止,其所有权与使用权才彻底转移到消费者手里。

贷款消费的作用

1、对消费者个人来讲,它能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_

2、对社会来讲,贷款消费能促进生产,推动经济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对提高社会的信用意识、法制观念有积极的作用。

3、对银行来讲,贷款可以增加银行的贷款利息,增加银行的收益。

贷款消费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转变传统消费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贷款消费,在理智消费的指导下,通过贷款消费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2、选择贷款消费时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应该把贷款的数额控制在自己的还贷能力之内。

3、要讲究信用、按时还贷。

学生活动:2、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怎样理解消费类型的转变?

教师活动: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满足较低层次的衣食住用行的需要;发展资料消费主要指满足人们发展德育、智育等方面需要的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满足人们享受的需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收入越高,就会越来越追求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这时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将逐渐增加,对生存资料的消费比重将大大减少,食品支出比重应该越低。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明确消费类型的两种划分引导学生,并引导把自己的家庭消费内容按两种划分标准归类。在贷款消费的问题上再设置情景,引发学生探究,以突破难点。

课后小结

本课分为两目,知识点较多,课堂容量大,但理论难度不大,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为了讲清每个知识点,往往创设多个教学情景,学生思维在多个教学情景中进行转化,教学过程稍显庞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精心设计了“小刘三步曲活动”这一教学情景,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消费为背景案例贯穿全课,把知识点有机联系在一起,逐层深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化知识。

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身边的经济现象。在讲解“恩格尔系数”这一目时,采用了非常直观的我国近几年恩格尔系数变化图,使抽象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在课的难点部分对贷款消费进行讨论,通过图片、探究、表格更好理解贷款消费和其它消费的不同。在更好理解重难点的基础上加强德育教育。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篇3

【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异彩纷呈,交相辉映”、“透视文化的多样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三个小标题。

其中“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是导引内容,主要是启发学生感受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世界文化产生兴趣。

“透视文化的多样性”重点是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论分析和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主要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树立不同民族相互尊重,发展本民族文化同时,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明确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知道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明确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2、能力目标: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样。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教学难点尊重文化多样性必要性。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需要”是本课时教学内容中的难点。

【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有一定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能力。能自主搜集材料、加工,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趣,使他们有浓厚的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

谈话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

20xx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已经有2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定参加,到时世博会将会成为一场世界文化的盛宴,充分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这节课学习

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探究:看课本28—29页三个镜头。三个镜头共同说明了什么?

提示:同样是体育运动项目,欧美国家流行击剑,韩国盛行跆拳道,中国人爱好武术,说明了什么?

提示:同样是建筑,中国的故宫、印度的泰姬陵、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说明了什么?

学生: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不一样的,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老师: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课本上举了两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节日

老师: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民族节日是不一样的。

问题: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西方欧美国家的节日有哪些?

学生: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学生:圣诞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等。

问题: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西方最重要的节日是圣诞节,这两个节日有什么不同?(由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从时间、由来、习俗三方面比较)

学生:时间:春节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圣诞节从阳历12月24日开始到第二年1月6日。

起源: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了一个全民性的节日。

风俗:春节:办年货、贴春联、放鞭炮、放烟花、吃水饺、除夕守岁、拜年磕头、压岁钱、上坟拜祖宗、逛庙会、赶年集等。圣诞节:装饰圣诞树,点燃圣诞蜡烛,唱圣诞歌,吃圣诞大餐,送圣诞礼物。

老师: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的哪些文化因素?

学生: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形成)

老师:中秋节就要到了,我们为什么要过民族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有什么意义?

学生: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遗产

探究:看课本30页虚线框材料。

问题: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各有什么特点?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丽江古城:古朴的风貌、淳朴的民风;复活节岛巨石人像:奇特、神秘;阿布辛拜勒神庙:雄伟、神奇。

老师: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问题: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学生:长城、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布达拉宫等

老师:国家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思考:为什么要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它们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学生:(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意义)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老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遗产名录》的方式保护世界的文化遗产。学生阅读课本30页“相关链接”。了解世界遗产分哪三类。

透视文化多样性

过渡:上面我们列举了很多事例,了解了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下面大家阅读课本31页,思考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文化多样性?

2、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学生:含义: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意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老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共同点,世界文化是相通的。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举例,美国电影带有美利坚民族的文化特征,但我们中国人能够看懂,并且看的津津有味。(文化是相通的)中国的民歌《茉莉花》带有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外国人也能听懂,听的时候也感觉非常优美动听。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所特有的,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老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尊重文化多样性

探究:课本32页虚线框,思考以下问题。

(1)三届奥运会会徽是不同的,你能解释一下它们的象征意义吗?(会徽中的图案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27届奥运会会徽采用了大海的蓝色、澳洲大陆的红色、阳光的黄色和空气的白色作为基调。运动员手中燃烧的圣火,由悉尼歌剧院经典的屋顶造型演化而成。澳洲土著人文化在会徽设计上得到了空前的尊重,三支土著人狩猎用的回力标组成了一个奔跑的运动员形象,土著人的图腾“蛇”则装饰在构成运动员双腿的回力标上。

学生:28届,在古代奥运会上,橄榄花环是颁发给冠军的奖品。橄榄树还是雅典市的市树。而会徽所使用的蓝、白两种颜色在拥有蓝色大海,白色建筑在希腊是最常见的颜色。

学生:29届,印章和书法的组合体现了中国特色。主体图案基准颜色选择红色,代表了中国文化喜庆、热烈的气氛。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2)三届奥运会会徽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世界文化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和宣传,北京奥运会会徽被世界各国人民认识、理解和接受,这有什么意义?(对发展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

学生:有利于弘扬本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丰富了世界文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学生阅读课本32-33页,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2、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学生:(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国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学生:(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老师:解释费孝通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板书设计】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1、民族节日

2、文化遗产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

1、含义

2、意义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

2、怎样

备课资料

比较熟悉和应当知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民间文学: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刘三姐歌谣、阿诗玛、江格尔、格萨尔等;

2、民间音乐:兴国山歌、花儿、聊斋俚曲、川江号子、古琴艺术、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唢呐艺术、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江南丝竹、五台山佛乐、武当山宫观道乐等;

3、民间舞蹈:京西太平鼓、秧歌、龙舞、狮舞、高跷、安塞腰鼓、苗族芦笙舞、彝族葫芦笙舞、傣族孔雀舞等;

4、传统戏剧:昆曲、川剧、湘剧、秦腔、晋剧、上党梆子、河北梆子、豫剧、越调、京剧、徽剧、汉剧、粤剧、桂剧、石家庄丝弦、闽剧、评剧、武安平调落子、越剧、沪剧、苏剧、扬剧、楚剧、黄梅戏、曲剧、藏戏、壮剧、皮影戏、木偶戏等;

5、曲艺: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京东大鼓、陕北说书、河南坠子、绍兴莲花落、东北二人转、凤阳花鼓、山东快书等;

6、杂技与竞技:吴桥杂技、聊城杂技、天桥中幡、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邢台梅花拳、蒙古族搏克、蹴鞠等;

7、民间美术:杨柳青木版年画、武强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衡水内画、剪纸、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象牙雕刻、夜光杯雕、金石篆刻、曲阳石雕、乐清黄杨木雕、泥塑、塔尔寺酥油花等;

8、传统手工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磁州窑烧制技艺、蜀锦织造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壮族织锦技艺、苗族蜡染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茅台酒酿制技艺、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宣纸制作技艺、湖笔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端砚制作技艺、木版水印技艺、雕版印刷技艺、浏阳花炮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等;

9、传统医药: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藏医药。

xx、民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都江堰放水节、黄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成吉思汗祭典、祭孔大典、妈祖祭典、太昊伏羲祭典、女娲祭典、大禹祭典、祭敖包、那达慕、秦淮灯会、泰山石敢当习俗、民间社火、安国药市、楹联习俗、惠安女服饰、苗族服饰、回族服饰、瑶族服饰、农历二十四节气等。

社会学家费孝通针对文化的多样性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观点说明的是什么道理?

(1)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间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3)“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老师:刚才提到长城,长城这个文化遗产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还是属于世界的?

学生:长城既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世界。

探究:

辨析: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世界各国文化应该趋向统一,而不应再保留什么多样性。

问题: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不对。因为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所以世界文化必然呈现多样性。世界因不同而精彩。

老师:保持文化多样性有什么意义?

学生:

问题:你能否再举个例子说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学生:语言文字、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流行歌曲、民族舞蹈、风俗习惯等。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篇4

高中政治导学案例——《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高中政治导学案例---李月奎

(一)导入(2分钟)

教材分析

本框是高一《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内容,本课内容由三目构成,第一目: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第二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三目: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通过对三项政治制度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程度,本课时内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是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学好本课时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并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

学情分析

这届高一的学生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有很好的合作意识,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社会中发生的重大问题比较敏感并且比较感兴趣,。但是政治生活模块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点远,高一的学生政治生活的知识还比较欠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理论问题较难解释他们所接触的实践问题,很多学生往往产生困惑。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做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当前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来设计和展开课堂教学,将生活主题和学科知识较好地结合。

(二)自学与讨论结合(15分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三)议(6分钟)

小组充分讨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四)讲(10分钟)

(一)学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展示目标

(二)精讲点拨。

1、我国民族概况和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板书)

新中国成立后,铲除了民族压迫和剥削的阶级根源,逐步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板书)

(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板书)

一、民族平等----含义、地位

二、民族团结----含义、重要性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因、作用

(2)三大原则之间的关系(板书)

深入分析:民族不平等→民族不团结→民族冲突→战争→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经济社会停滞甚至衰退。 三项原则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五)练(10分钟)

题型:易-中--难,兼顾好-中--差

一、选择题 2010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或延边)成立60周年。据此回答1~2题。 1.为帮助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快速发展,吉林省在项目建设和财政支出上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国家“兴边富民”政策,重视发展朝鲜族的民族文化教育,延边州呈现出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这说明 ①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②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我国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推动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民族平

等和民族团结提供了物质保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以来,延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几年,延边州gdp年均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4.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6%,全州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制度依据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 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④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0年7月9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召开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视频会,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要求,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我国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因为民族团结是 ①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③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国家统一的基础 ④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问答题 7.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对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决定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并由上海、广东、山东等省市对口支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议上强调,“要举全国之力,把新疆这块伟大祖国的宝地建设得更加美好”。 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推动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六)反思总结(2分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我国坚持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来处理民族关系。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把巩固和发展新型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本节课在学习方式上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分析、自己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平等者的首席”身份出现,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节课较好地把握了重点知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抓住了本课的核心知识,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本节课所设案例有的来自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有的来自高中学生的实际,极易引起学生共鸣。本课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得以落实,课堂氛围较为轻松。本节课也暴露出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知识目标淡化的“度”该如何操作,心中无数。探究无限,时间有限;本节课虽然在多处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在调动学生学习情趣、营造互动式课堂氛围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有些探究仅停留在表面上,且学生的参与面不是很广。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一等奖 新版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表格式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模板最新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万能案例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反思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