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区域发展观
党的xx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区域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面临的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畸形的生产力布局,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对创立中国特色区域发展观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20世纪50-70年代,国家按照“区域均衡发展”的思路,向东北和内地重点配置重化工业项目,推进地方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设,力图在较短时间内构筑更为均衡的工业布局,快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家对资源空间配置的经济原则(市场原则、开放原则和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国防原则相互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兴办经济特区、“三沿”开放到普遍设立国家级新区、保税区、高新区等,以“非均衡发展战略”来解决发展不平衡状态,逐渐成为共识。进入新世纪前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优先发展”成为“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 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6大区域重大战略相继推出,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贯彻落实,成为中国特色区域发展观不断发展完善的实践基础。
党的xx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阐述,为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区域发展观指明了方向。中国式的区域发展观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既遵循和体现各国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基于自己的国情和特色。首先,中国特色区域发展观要立足于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国土辽阔、区域城乡发展还很不充分不协调的状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实现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均衡化,进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区域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中国特色区域发展观要努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打通要素空间配置和流动的障碍,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提高区域内外开放的质量和稳定性。最后,中国特色区域发展观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