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共同富裕> 正文

有关共同富裕研究综述

小新秘书网 发表于2022-10-29 16:4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共同富裕研究综述,供大家参考。

有关共同富裕研究综述

 同富裕作为最终目的意味着所有的人都享受着产品极为丰富的生活是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原则的实有的学者认为共同富裕是一个包括多层次含义的动态范畴其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基部分先富与平均主义共同富裕与两极分化是这条道路上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的分界线

 关于共同富裕研究综述 李军 共同富裕问题是邓小平理论中十分具有特色的问题。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0 周 年的今天,通过对理论界共同富裕问题广泛研究成果的概述,使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认识这一 理论问题的丰富内涵,科学性、现实性的理论特色,以及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 重大发展。

 一、共同富裕质的分析 理论界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角度愈加宽泛,研究深度愈加深刻。

 归 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认为共同富裕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在具备基本生存条件之后,社会所 有成员在物质及精神生活方面,都得到整体性提高的社会现象。

 (二)认为共同富裕是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

 共同富裕中的“富裕”反映了社会对物质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 现;共同富裕中的“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共同占有方式,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 质的集中体现。这就从质的方面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目标。

 (三)认为共同富裕是一种改革思路。

 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在重新审视传统的观念形态和体制模式,探寻和揭示社会 主义本质的核心命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全新的改革思路。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 (1)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美好理想和愿望,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者奋斗和追求的目标。

 (2)共同富裕是作为两极分化的对立物产生的,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

 (3)共同富裕只有在生产力不断发展、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占主体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

 (四)认为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

 一种观点认为,共同富裕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或生活“指标”,它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紧密联系,是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结果,是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一种观点认为,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不能仅从经济 上理解。理由:(1)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联系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是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的五个阶段的划分本身就是以生产关系为标准的,社 会主义本质也只能体现在生产关系中。另外,马克思主义不是从纯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社会 主义与资本主义,而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探索人类社会 发展的规律。(2)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逻辑结构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主要 是解放人、发展人,它的实现是通过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它不仅仅指经济的发展,而是经济与 政治互动的演进。

 两极分化从来不是一个纯经济的等同于 “贫富分化” 的概念,而是指阶级、 阶层的分化,不涉及贫和富的绝对标准问题。邓小平一直是把两极分化与阶级联系起来看的, 因此,他并不是简单从经济学角度去论述社会主义本质的。(3)共同富裕作为对两极分化的否 定,同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指由经济、政治互动而产生的平等,是指经济关系的平等 和其所决定的政治、社会关系平等的总和。(五)认为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一种观点认为, 共同富裕是一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过程。

 共同富裕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它必须包括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内容于其中。共 同富裕不仅是对贫穷的否定,同时也是对愚昧和无序的彻底否定。这就决定了单靠经济的发 展,仅有物质的涌流还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必须依靠经济、 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

 一种观点认为,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共同富裕作为人类追求富 裕生活的最新阶段,它所指的乃是全体社会成员生活上的全面富裕:一方面表现在社会成员对

  生活资料占有量的极大丰富,更为重要的方面则是表现为社会成员生活质量上的极大提高。

 而决定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关键则是其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裕程度。

 离开了富裕的精神生活, 就很难谈得上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就是说,共同富裕必然包含着精神生活上的富裕 ,共同富裕 乃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富裕。

 (六)认为共同富裕思想的演化表明,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 的综合范畴。不论是从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过程,还是从共同富裕思想的完善,都可以看出共 同富裕是一个随着实践发展的、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范畴的、动态的综合范畴。

 毛泽东初步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同富裕的基本框架,按照基本框架和历史发展 的线索,邓小平加以充实和完善,使共同富裕成为成熟的科学理论。

 二、共同富裕内涵理论界对共同富裕内涵的研究也是多视角的、丰富的,扩展到言外之 意,归纳起来有这样一些分析: (一)有的学者认为,共同富裕包括以下几层含义:共同富裕概念是历史的、发展的;共同富 裕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共同富裕以整个社会都具备基本生存条件为前提 ;一定历史条件下 , 一定范围内的共同富裕,必须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准都能从整体上不断得到提高,而不存 在仍有部分社会成员没有提高或相对贫困的现象。

 (二)有的学者认为,(1)共同富裕首先意味着 消灭贫穷,没有两极分化。(2)共同富裕不等于同等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3)低水平的共同富 裕意味着全体劳动者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目的。高水平的 共同富裕意味着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端富裕,不存在收入差别和富裕与贫穷的不同 , 这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三)有的学者认为,共同富裕的思想内容包括:实现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是让 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再通过示范影响帮助后富;贫富差距的问题要在 适当的时候,条件成熟的基础上,用正确的方式解决;社会主义能够避免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 同富裕。(四)有的学者认为:(1)共同富裕意味着共同的繁荣富裕,而不是共同的落后贫穷。(2) 共同富裕意味着人民共同的富裕,而不仅仅是少数人或阶层的富裕。(3)共同富裕不是在同一 时间内,一起达到完全相同的富裕,不是齐步走,齐步到终点的齐一性富裕。

 而是有先有后,一浪 接一浪、有时差和顺序的、有程度差别的富裕。(4)共同富裕作为一个过程,意味着在实现富 裕的进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始终没有出现两极分化,而是共同一致地走向富裕。(5)共同富裕 作为最终目的,意味着所有的人都享受着产品极为丰富的生活,是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原则的实 现。(五)有的学者认为,共同富裕是一个包括多层次含义的动态范畴,其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是基础;“部分先富”与平均主义,共同富裕与两极分化是这条道路上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 的分界线;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共同富裕的经济保障;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富 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共同富裕的归宿;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共同富裕的最后落脚点。

 三、共同富裕特征关于共同富裕特征的研究,可谓更加广阔和更加深入,概括起来 有以下几种研究结果:(一)有的学者认为,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其特征:(1)共同富裕 在实现过程中始终以存在事实上的收入差距为重要特征,具有差异伴随性。(2)共同富裕具有 本质性和原则性的统一性。共同富裕既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必然伴随着社会主义的始 终,尽管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形式,但社会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 贯彻其基本精神。(3)共同富裕具有目标性和过程性内在统一的特点。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 同阶段,共同富裕有着不同的内在规定和要求。这个要求可视为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无 数个阶段性目标的相互衔接和延伸,展现出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 的过程,反映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规律。(4)共同富裕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都具有量的限 定性。在一定时期,社会的生产水平总是既定的,因而,共同富裕的程序也必须与既定的生产水 平相适应。

 (二)有的学者认为,(1)共同富裕具有严格的制度规定性。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应 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的特有之义。它同资本主义的福利制度和收入均等化是有区别的,表现 为,共同富裕是以废除私有制,消灭剥削为前提的。而当前任何西方“福利制度”都不具备也

  不会接受这个前提 ;共同富裕拒绝两极分化 ,而这正是资本主义固有之弊病;我们把共同富裕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而西方国家的 “福利制度” 、 “收入均等化” 仅仅是缓和阶级矛盾。

 (2)共同富裕体现独特的国情制约性。由于任何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经济、文化、历 史等方面的差异,共同富裕的目标必然具有本国的特点,受本国国情的制约。这绝不仅仅是理 论的逻辑推演,而是有很强的实践性。共同富裕目标的可操作性盖出于此。(3)共同富裕具有 动态性和相对性。自私有财产出现以后,富裕与贫困就成了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它们的内涵 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私有财产,因此,共同富裕便意味着随着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全体成员的生活水准,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缩小社会各阶层生活水 准的相对差距。这正是共同富裕目标的动态性、相对性之所在。(三)有的学者认为,共同富裕 具有内在的特殊规定性,表现为:(1)广泛性或全民性。共同富裕是作为两极分化的对立物提出 来的,它的对象不是个别人,而是社会全体成员。(2)目标和原则的统一性。共同富裕不仅仅是 目标,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目标性是从将来实现更高层次共同富裕的角度提出来 的,它告诉人们不要满足于已有的富裕水平。原则性是从现实经济运行过程的角度提出来的, 它要求社会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制定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并通过宏观调控和其他有效 措施促其实现。(3)差异伴随性。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绝非是同步富 裕或平均富裕,而是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不断提高富裕水平的富裕。

 因此,合法又合理的收入差 距将伴随共同富裕的全过程。(4)无限发展性。共同富裕的无限发展性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无 限性决定的。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共同富裕的水平会越来越高,社会的进步也越来越 大。(5)量的限定性。一定时期的共同富裕程度必然受既定的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任何超越 生产力水平的共同富裕的要求,或者离开对社会的实际贡献,使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的倾 向,只能损伤和破坏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的机制。(6)与效率的相互转化性。共同富裕必须以 经济效率不断提高为基础,一旦经济效率不断增长的机制遭到破坏,共同富裕就会失去进一步 发展的物质基础,将变成静态的或退化的过程。

 (四)有的学者是这样表述共同富裕构想的本质 特征:(1)共富构想是一个过程,作为一个过程性构想,不仅应从时序上把握,也应从空间上体现。

 只能是一部分一部分地区 ,由小部分地区到大部分地区 ,再到全国范围 ,逐步扩大和有重点的 发展。(2)共富构想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有条件选择的发展过程。主张竞争发展,勤劳 致富,这就为优先效益好的地区提供了先行发展的机遇和根据。(3)共富构想不仅是一个有条 件选择的发展过程,而且是一种具有共同前提条件的发展过程。这种前提就是共富,使先后富 差异有调控制,从而为先富后富规定共同目标,确定依存共进关系。(五)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 共同富裕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这个前提。(1)共同富裕思想与社会主 义本质论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力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的阶段,邓小平提出通过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是将 共同富裕问题置于我国主要矛盾的辩证运动之中进行思考,使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联 系。(2)共同富裕思想与社会主义条件论的关系。社会主义条件论包括社会主义建立、发展、 建设等条件的形成与完善等。共同富裕思想与社会主义条件论的关系表现在:首先,从本国客 观条件出发,通过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正确政策引导,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其次,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避免两极分化。再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人民生 活永远改善不了,积极性永远调动不起来。邓小平把共同富裕建立在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条 件的基础上,表明实现共同富裕是切实可行的现实目标。(3)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发展论的关 系。共同富裕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协调发展,它包括三方面的要求,一 是共同富裕要与·79·1998 年增刊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相联系。二是共同富裕要与发展动力 相联系。三是共同富裕要与社会主义协调发展相联系。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 条件论、 社会主义发展论的立论基础出发,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 “目的” 、 “特点” 、 “本质” 、 “道路”和“优越性”,正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作为一种理论的鲜明特色。(六)

  有的学者认为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独特性的理论特色和开拓性的发展思路集中表现 在:(1)根本目的与实现手段的统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两个突出点,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 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是“部分先富”,两者的辩证统一既坚持了社 会主义方向又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既调动了地方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又有效地将社会致富问题纳入了有序管理的轨道。(2)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的统一。

 邓小平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确定了共同富裕在社会发展中的坐标,既使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源 于并指导社会实践,又使具体内容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并受其制约。(3)消灭差别与差别合 理的统一。把经济收入差别问题置于经济发展与现实国力基础上加以分析,是邓小平共同富 裕思想的又一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应该是有差别的分配,这种差别存在合理性,是为最终消灭 差别准备条件,这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思想。四、共同富裕——一个科学体系随着邓小平理 论更加广泛和深入研究,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部分的研究,许多学者认 为,共同富裕问题可称得上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 发展。(一)认为共同富裕理论是一个从中国实际出发,从追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后形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 ,具有历史与逻辑高度完美的统一。表现 为:(1)共同富裕构想的前提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以工人农民为代表的全国老百姓的根本 利益,充分体现了共同富裕构想是建筑在对国情的分析和关心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基础之上 的。(2)共同富裕构想严格地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认为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步富裕, 共同富裕是一个“波浪式推进”的过程,体现了共同富裕构想是建立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摒 弃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基础上的。

 (3)共同富裕构想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否定吃 “大锅饭” 平均主义的旧体制弊端,充分体现了共同富裕构想是建筑在认真总结历史上超越社会发展阶 段,实行产品经济,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教训上的。(4)共同富裕构想要求“辛勤劳动” 、提 倡“勤劳致富” 、鼓励先富帮后富,充分发挥先富的“示范”作用,充分体现了共同富裕构想是 建筑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逐步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遵循商品等价交换原则的基础之 上的。

 (二)认为共同富裕的成熟表明共同富裕是一个多层次的科学理论。

 表现为:(1)邓小平关 于共同富裕的论述是从这样几层意思上阐述的 ,即: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 共同富裕是同国家的富强相结合的;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结合的富裕,是同贫穷 相对的一个范畴;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 的个人和地区,以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同两极分化相对的一个范畴,在实现共同富裕中, 必须避免两极分化 “部分先富” ; 是平均主义相对的一个范畴,实现共同富裕绝不是同等速度、 同等程度的富裕。这样,共同富裕就成了一个多层次的范畴。(2)从共同富裕的含义看,共同富 裕是一个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富裕,是人民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统一,是国家利益、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3)从共同富裕的主体看,共同富裕的主体本身有地区—企业— 个人这样三个层次。这三个主体先富的前提是合法勤劳致富,而不是别的方式致富。富裕的 主体范围是绝大多数人的富裕,而不是极少数人的富裕,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4)从共同富 裕的过程看,也是多层次的。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工 作能力、家庭负担、体力强弱、智力高低、所处工作岗位、所处地理位置等各不相同,这就 导致了共同富裕只能是通过部分地区、 部分企业、 部分个人较快地富裕起来,通过先富地区、 企业、个人的示范,影响、辐射、带动和帮助等的作用,逐步达到共同富裕。(5)从富裕的标准 看,共同富裕起码要经过“温饱—小康—富裕—中等富裕—高等富裕”这样几个阶段。富裕 的标准是一个相对静止而又绝对变化的范畴,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总之,无论是从共同富 裕的哪个角度看,都可以说共同富裕是一个多层次的科学理论。

 (三)认为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中,·80·北京党史研究其中心起纲领和统帅作用的并不是某一篇文章或某一部 分理论内容,而是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融化到各个理论部分中的共同富裕思想。

 它体现在:(1)共同富裕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目的 ,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的核心。仔细分析邓小平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阐述的内在联系,我们就会发现,它的 内核是新提炼出来的思想:共同富裕。邓小平是把共同富裕贯穿于社会主义目的、特点和本 质之中,用共同富裕规定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因为共同富裕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最基本问题作 出了正确回答,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科学规定 ,因而,成为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的核心。(2)共同富裕是贯穿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条红线,使各个部 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科学体系。实现共同富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富起来,二是如何 共同富裕。这就需要把共同富裕两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党的基本路线,并且根据 共同富裕发展的阶段性,按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制定由温饱到小康,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 展战略,等等。共同富裕不仅规定着社会主义本质,而且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的方方面面,是联络各个理论部分的轴心和红线,使这些理论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科学体系。

 (3)共同富裕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成为当代的马克思主 义。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对马克思 主义作出了重大发展,而这种发展又集中表现在共同富裕的思想之中。马克思讲的“按劳分 配”是一种理论抽象,是整个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科学规定,它在各个发展阶段上还必须通过 具体的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邓小平用共同富裕来概括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以公有制为 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中、在市场经济中存在和发展,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向前发 展了一大步。另外,邓小平用共同富裕概括社会主义,纠正和防止了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存在的 错误倾向,使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成熟的实践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春阳:《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高校理论战线》1993 年第 4 期。

 2.吴广良、吴国柱:《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社会主义研究》1994 年第 5 期。

 3.金喜在、孙启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高校理论参考》1994 年第 10 期。

 4.赵星军、赵惠:《消灭贫穷落后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战略构想——学习邓小平“先富带 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思想体会》,《社会主义研究》1994 年第 12 期 5.蒋南平:《 “共同富裕”新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

 6.杨云龙:《共同富裕: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过程》,《社会主义研究》1995 年第 4 期。

 7.金喜在、齐晓安:《关于共同富裕》,《高校理论战线》1995 年第 5 期。

 8.杨云龙、 李燕燕: 《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过程》 《社会主义研究》 , 1995 年第 9 期。

 9.石冀平:《也谈共同富裕》,《高校理论战线》1995 年第 9 期。

 10.简新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内部文稿》1995 年第 22 期。

 11.王元俊《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实现途径》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 1996 年第 2 期。

 12.李挺 《论共同富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 《社会主义研究》 1996 年第 5 期。

 13.高新民、 甄永锋《 : 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研究》1996 年第 6 期。14.辛向阳:《关于共同富裕的几个理论问题》,《社 会主义研究》 1996 年第 7 期。

 15.周品昆 《论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研究》 , ,1996 年第 11 期。

 16.李安义、 李英田: 《 “共同富裕” 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再谈 “共同富裕” 内涵及实现形式)》,《社会主义研究》1997 年第 1 期。

 17.温强洲:《邓小平的共富空间布局思想与江泽实践》,《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 年第 2 期。

 常州工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ehnologyVol.15.No.3SeP.2002 共同富裕

  理论研究综述 彭凌(常州工学院社科部,江苏常州 213()02) 摘要:综述了 80 年代特别是 90 年代以来学界关于共同富裕理论的研究成果,包括 共同富裕的涵义、特色、理论体系、实现方式等,指出了在研究方向和研究深度土的不 足。这对于共同富裕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具有积机意义。

 关键词:共同富裕;理论研究;邓小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 码:A 文章编号:1671 一 0436(2002)03 一 0010 一 04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 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共同富裕思想自然也是学术界、 理论界、 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

 80 年代特别是 90 年代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 究,无论是篇幅、 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文章颇多,成果颇丰。

 在众多研究文章中,学者主要对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涵义、特色、理论体系和实现方式等,进行了较为精辟的论述。

 一、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含义和内涵理论界分析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形成了以下几 种观点:1.社会现象说:这种观点认为 ,共同富裕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 期、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在具备基本生存条件之后,社会所有成员在物质和精神生 活方面,都得到整体性提高的社会现象。它包括共同富裕的标准、表现形式、程度状态 等内容。

 ¹2.集中体现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共同富裕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 的集中体现,其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物质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而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共同占有方式,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º3. 协调发展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 , 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生活上的全面富裕,既表现为社会成员对生活资料占有量的极大丰 富,更表现为社会成员生活质量上的极大提高,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富裕。

 »4.道德原则说:这种观点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道德原则,共同强调平等, 富裕强调效率,共同富裕是平等与效率相统一的道德原则。

 ¼5.价值取向说:一些学者认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和体现,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价值取向: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的社会财富属于人民;而以公有制为 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基础;共同富裕实现的具体途径则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发展规律体现出来。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价值,是价值创造 与价值实现的统一 ,是检验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价值 ,是实 现民主、文明价值的基础,是实现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前提条件。½6.多层含义说:许多学 者认为,共同富裕是一个包括多层次含义的范畴。

 它意味着消灭贫穷,没有两极分化;意味 着共同的繁荣富裕,而不是共同的贫穷落后;意味着人民的共同富裕 ,而不仅仅是少数人 的富裕;它意味着有先有后、有程度差异的富裕,而不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它意味着全 体劳动者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意味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意味着 精神产品的极大丰富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¾7.四新认识说:这种观点认为,共同富裕是 对社会主义目的的新认识,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新认识, 是对社会主义特点的新认识。还有人认为,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社会主义的 特点,是社收稿日期:2()02 一 03 一 291O 第 3 期彭凌共同富裕理论研究综述会主义的本 质,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8.系统目标说:一些学者是从共同富裕 与社会主义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共同富裕的涵义的。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的总目 标是共同富裕 ,而共同富裕的子目标则包括两个内容 ,一为消除贫困 ,二为缩小收入和财 产差距。À9.本质要求说:更多的人则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社会主 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条件;部分先富带动、帮助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

  略步骤;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保障;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 活的富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则是共同富裕的归宿。Á 二、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特征和特 色理论界也分析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特征和特色,其观点如下:1.特殊规定性观:持这 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共同富裕 ,具有广泛性或全民性 ,是社会全 体成员的共同富裕;具有差异伴随性,是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不断提高富裕水平的共同富 裕;具有无限发展性和量的限定性;具有与效率的相互转化性等内在的特殊规定性。

 。

 2. 相互统一观:这种观点认为,共同富裕思想具有的独特理论特色和开拓性的发展思路集中 表现在:根本目的与实现手段的统一 ,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的统一,消灭差别与差别合理 的统一,目标性和过程性的统一,科学性、人民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3.社会主义前提观: 一些学者认为,共同富裕思想的鲜明特点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这个前提,并从共同富裕 与社会本质论、与社会主义条件论、与社会主义发展论的关系入手,强调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目的,是社会主义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 优越性。以上诸点相结合,成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特色。

 。4.理论特色观:一些学 者认为,共同富裕的理论特点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 ,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是目的和手段 的统一。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共同富裕的理论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为科学性,表现 在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切合中国实际,内容全面,是实践的总结;二为人民性,表 现在它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目标上 ,也表现在它为人民造福的职责责任上 ;三为阶段性, 表现在其目标的阶段性和实现的过程性上;四为理论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其途径、方法和 立足点的独特创造上。

 。三、关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内容和体系理论界还分析和论 证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基本观点如下:1.手段条件说:许多学者 认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内容丰富 ,包括四个部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达到共同富裕 的手段;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的先、后顺序性, 反映了共同富裕实现的渐进性、规律性;共同富裕是精神动力。

 。2.措施保障说:一些学者 认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目的 ;坚 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共同富裕的保证;允许一部人先富,着力于效率优先 和发展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也是推动生产力更快发展和加速实现共同富裕的途 径;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增加国家调节分配的经济能力,反对铺张浪费,防止两极分化是实 现共同富裕的措施保障。

 03.三个构成说:有的学者从三个构成部分入手,分析了邓小平共 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内容: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 ,它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两个方面;第二,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均富,而是有先有后的过程,只能逐步实现;第三,必须 妥善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

 4.四个要点说: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体 系包括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原则;第二、发展生产 力是共同富裕的前提;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原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 保证;第四、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还有学者则认 为,共同富裕的内容包括物质文明的共同富裕 ,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以及相对富裕和有差别的富裕等四个内容。

 。

 5.主要支点说:持这 种观点的学者则是从邓小平构建共同富裕理论的主要支点来论述其主要内容的:第一、 共同富裕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内容的范畴;第二、共同富裕是一个 与共同贫穷、共同落后相对的范畴,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第三、共同富裕是一个与两 极分化相对的范畴,必须避免和防止两极分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作基本保障 作为实践基础和实现前提;第四、共同富裕是一个与平均富裕、同步富裕相区别的范畴, 其实现方式在时间上先富带后富 ,空间上点、线、面结合,由部分富裕到全民共同富裕 , 是过程论与阶段论的统一,过程论与目的论的统一。所以,他们认为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 的多层次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

 6.基本内容说: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

  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和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共同富裕观的基本内容。

 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共同富裕观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是富裕的,社会主义的 富裕是人民共同富裕;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共同富裕观的政策起点,先富—后 富—共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新政策的探索方法;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共同 富裕观的理想起点,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一 11 一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2 年民共 同富裕,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中国人民最终将实现社会主义共同 富裕。总之,三个层面依次递进,环环相扣,有机统一,不可分割。0 四、关于共同富裕思想 的实现方式和途径理论界也研究讨论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实现方式和途径,主要观 点如下:1.两条件论: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物质条件 即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雄厚的经济基础,丰富的物质产品 ;制度条件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和 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

 02.三措施论: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坚持三 个措施:第一,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必须坚持勤劳致富、依法 致富的原则;第三,必须坚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分配机制的原则。

 。

 3.四要素论:一些学者从 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 裕的根本途径;第二,鼓励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措施;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 主体、坚持按劳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第四,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机制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法律保障。

 。

 4.五方面论:一些学者是以五方面论述这个问题的:坚持以 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其物质基础;健全法制、 消除腐败是其根本途径;必须正确处理公平 与效率的关系;必须依靠国家、发挥社会作用,积极扶贫,脱贫致富。还有一些学者则是从 五个实现途径上论述的;第一,推翻剥削制度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第二,建立以公有制、 按劳 分配为主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三,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物质基础;第四,先富帮后富,实 现共同富裕;第五,建立社会保障机制。05.社会系统工程论: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共同 富裕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共同 富裕只有贯穿于经济建设中才有生命力;其次,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和操作策略包括: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是物质基础,培养人才、选好班子是组织保证,增强信心、坚定信 念以提供精神动力,热心服务、 开辟渠道以提供机遇和条件。

 。

 此外,理论界还就邓小平共 同富裕理论与效率公平,与社会公正,与贫富差距,与收入分配制度等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五、研究现状述评综上所述,80 年代尤其是 90 年代以来,理论界对共同富裕理论的研究 成果十分丰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 12 一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邓小平共同富 裕理论的涵义、特征、理论体系和实现方式上,存在着就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研究共 同富裕的情况。对共同富裕涵义和概念的理解,显得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缺乏系统性和整 体性;对共同富裕特征的分析,虽表述不一,但内容雷同,显得理论分析不够;对共同富裕理 论体系的概括,虽完整准确,但对其历史继承性的挖掘不够;对共同富裕实现方式的总结, 各抒己见,显得现实针对性不强。同时,对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共同富裕 思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研究不足。

 理论界没有把邓小平共同富 裕思想的研究,置放在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加以研究,没有放置到科 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加以研究,也没有放置到中国近百年历史发展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加以研究,更没有放置到国际社会风云变幻、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实践风景独好的历史大背景下去深刻发掘,同时也没有对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实践 对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和互动作用方面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考察。因而 , 关于共同富裕理论的研究 ,显得理论视野不够开阔,研究程度不够深刻,微观研究多于宏 观研究,理论概括多于理论分析,具体研究多于系统和整体研究,静态研究多于动态研究。

 因此,在研究共同富裕理论时,应该从社会整体出发,从历史发展的轨迹出发,从共同富裕

  思想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历史地分析共同富 裕思想的内涵,揭示共同富裕的概念 ,揭示共同富裕思想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发展过程 , 揭示共同富裕思想从理想到现实的实践发展过程,并揭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对社会制度 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揭示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作用,揭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互动作用和相互影响,力求使共同富裕理论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 践相统一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使共同富裕思想特有的强烈的理论品格和实践 品格更加凸现,使共同富裕思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更加凸现。注释:¹蒋南平:“共同富裕”新探,理论与改革,1994 年 12 月,第 31 一 32 页。

 º吴广良等: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社会主义研究(人大复印资料),1994 年 5 月,第 68 一 71 页。

 »杨云龙: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过程,社会主义研究,1995 年 9 月。¼金太军:共同富裕:效率与公平的内在统一,真理的追求,1998 年 9 月。½张民:共同富 裕一社会主义的最大价值,社会主义研究(人大复印资料),1999 年 3 月,第 105 一 106 页。

 ¾辛向阳:关于共同富裕的几个理论问题,社会主义研究,1996 年 7 月。¿李广坤:简论邓小 平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观的基本内涵,经济与第 3 期彭凌共同富裕理论研究综述管理,1999 年 3 月。

 À 石翼平:也谈共同富裕.高校理论战线,1995 年 9 月。

 Á 袁金祥: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共同富裕.安徽师大学报,1994 年 4 月,第 371 一 375 页。金在喜等:关于共同富裕,高校 理论战线,1995 年 5 月,第 26 一 28 页。00 王元俊: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特色与 实现途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6 年 2 月。

 0 唐春元: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理论特 色,湖湘论坛,1997 年 3 月。0 梅宽宾:论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平顶山师专学报,1997 年 3 月。0 李建新:邓小平共同富裕的理论体系,求实(南昌),1997 年 11 月,第 3 一 5 页。À 孙 迎光: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及意义,江苏社会科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特刊.1998 年,第 66 一 69 页。¾周伟光: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体系,社会科学界,1999 年 3 月,第 26 一 27 页。O 徐成发等:浅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构建,郧阳高专学报.1999 年 2 月。O 王政: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逻辑体系,江汉论坛,2000 年 2 月,第 63 一 64 页。¼毛英:关 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几点认识,阿坝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年 1 月,第 50 一 54 页。À 刘小燕:论共同富裕与分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 年 3 月,第 21 一 24 页。

 À刘 继让: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理论学习与参考,1994 年 6 月,第 23 一 24 页。O 周伟光:论共同富裕,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年 6 月,第 16 一 18 页。勿童中贤: 论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 年 l 月。责任编拼:张秀兰 132012 年第 24 期总第 326 期前沿 ForwardPositionNo.242012SumNo.326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 富裕思想研究综述王琳 1 唐子茜 2(1.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44;2.安徽财 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蚌埠 233000)[摘要]共同富裕作为人类的美 好愿望,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 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后,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研究, 形成一脉相承的共同富裕思想体系同时, 我国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富裕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提出许多新见解, 取 得丰硕成果,为后人借鉴[关键词]共同富裕;学术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邓小平[中图 分类号] D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267(2012)24-0034-02 [作者简介] 王琳(1982),女,山东潍坊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唐子茜(1980),女,四川广元人,博士,安徽财经大学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讲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富裕作为人类的美好愿望, 是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 30 多年,在几 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 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截至 2010 年,我国 GDP 已跃居世界第二,成 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和地区,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正日益体现改

  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的研究, 形成一脉相承的共同富裕思 想当代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思想, 就是指改革开放以来,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 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 导集体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言论和观点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具体实际, 对共同富 裕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创新, 成功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以邓小平为核 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继承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中的正确部分, 不断发展创新, 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应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倡 导效率优先, 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先富带动后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 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 幅提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实现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出效率 优先,兼顾公平,不断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要让广大人民 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提高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完善了共同富 裕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社会公 平,重视民生,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在现阶段的创 新提升同时, 我国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富裕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提出许 多新见解,取得丰硕成果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学术界关于不同时期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的政策途径方面达成的共识关于不同时期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而实施的政策途径, 学术 界一致认为建国之初,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出一条平均中求 富裕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毛泽东共 同富裕思想进行了辩证分析, 在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方面, 继承了毛泽东提出的共同富 裕实现必须要防止两极分化, 更加要注重保证社会公平的思想, 同时提出要先富带动后 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途径,为共同富裕思想的不断完善奠定基础 20 世纪 90 年代,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通过该战略的 实施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 提出全国范围内的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扶贫计划等重大措施 进入本世纪,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通过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有效调节 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措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二)学术界关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思想研究存在的分歧 1.学术界关于研究共 同富裕思想的方法存在的分歧学术界在关于应当如何研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 43 裕思想的方法上,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研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共 同富裕思想只能以当前现有的相关资料为依据, 不能依靠任何逻辑推导, 或者根据现实 需要附加任何主观成分这样就会具有一定的不客观性, 会把当前研究者个人的主观理解 和推断外加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之上, 扭曲了共同富裕思想本身提出的初衷, 最终可能 会导致对共同富裕思想的泛化另一种观点认为, 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思想的研 究必须要与时俱进研究的目的不是还原其本来面目, 而是要创新和发展对已经总结出的 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思想要认真研究, 被实践证明是片面的错误的理论观点, 当前也 可以研究, 但却不能概括到共同富裕思想中去, 学术界必须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 新思想,才能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2.学术界关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思想的比较 存在的分歧学术界在关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思想的共同点比较方面, 主要存在 以下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共同富裕思想是一脉相承 不可分割的毛泽东最早提出共同富裕思想后,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在此基础上对毛 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正是继承了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 才使得邓小 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了顺应时代的内涵同时, 江泽民共同富裕思想也是对邓小平相关思

  想的继承, 胡锦涛新时期共同富裕思想是既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 又是对江 泽民共同富裕思想的创新三代领导集体都把实现中国人民的富裕作为终身的追求和奋 斗目标, 都把社会主义作为实现人民富裕的制度保证, 都把避免两极分化看作是实现共 同富裕的题中必要之义, 都认为共同富裕的过程也是社会全面发展协调进步的过程第二 种观点认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共同富裕思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有三个共同点: 一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保持生产力 的迅速发展,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三是都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把共同富裕目标 的实现看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发展的过程第三种观点认为,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共同富 裕思想从文化底蕴理论根基忧患焦点价值指向制度保证等五个方面保持了共同富裕思 想的一致性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均贫富思想重 视人民物质生活的民本思想, 这些都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共同富裕思想奠定了厚重的 文化底蕴;在继承和发展马恩列斯毛关于共同富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特色的共同 富裕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在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都始终非常警惕 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术界关于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成因存 在的分歧导致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成因,学术界存在许多分歧,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 种观点认为, 我国的贫富差距扩大主要是由社会不公平导致的经济快速发展, 导致一部 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使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由此引发社会不公平因素增加, 使得我国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第二种观点认为,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 当前我国贫富差 距问题已经固化为一种社会结构, 使得贫富差距问题的扩大出现失控趋势, 这些根源都 在于当前收入和分配制度不健全,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势在必行第三种观点认为, 社会各阶层的转型是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基本因素经济领域中的社会转型因素, 决定了 贫富差距形成的必然性, 非经济的社会性因素, 对贫富差距形成也十分重要第四种观点 认为, 经济领域当中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竞争, 是导致我国贫富差距问题出现的原因尤其 是对高收入群体缺乏合理的必要的限制, 对基础阶层缺乏必要的保障都成为导致问题的 原因二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共同 富裕思想不同点的比较研究改革开放以来,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 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共同富 裕方面的思想有很多, 很多文献中要么对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人中的某一位的共同富 裕思想进行分析, 要么把他们三人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两两比较对于三位领导人共同富裕 思想的比较很少,尤其是不同点的比较更是没有(二)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江泽民共同富 裕思想的基本内容和胡锦涛共同富裕思想基本内容的总结归纳学术界对于以邓小平为 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很多归纳总结, 但是对于以江 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共同富裕思 想的基本内容却没有人归纳过, 尤其是涉及胡锦涛共同富裕思想基本内容的条理性分析 更是没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思想是一个整体, 不同时期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内 容也是一脉相承的只有把不同时期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内容予以归纳提炼, 才更加有助 于对我国当代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三)目前学术界对贫富差距问题形成的根 源性分析比较少当前学术界对于贫富差距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研究, 但究其实质的根 源性分析却比较少,大多数学者或是认为政策性原因,或是认为制度性原因,而最实质 的根源却没有分析研究, 这对于解决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非常 不利只有明确找出贫富差距问题存在的根源, 才能更好的研究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年谱(上下)[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 邓小平思想年谱 [M]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5] 江泽民文选(第 2. 3 卷[ ) M] . 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6.53

  

推荐访问:关于共同富裕的论文 综述 共同富裕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