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读后感《十日谈》这部小说创作于14世纪,作者薄伽丘是意大利人,文艺复兴起源的地方,从创作背景结合小说内容来看,这本书具有重大的意义。当时正是十四世纪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日谈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十日谈读后感篇1
《十日谈》这部小说创作于14世纪,作者薄伽丘是意大利人,文艺复兴起源的地方,从创作背景结合小说内容来看,这本书具有重大的意义。当时正是十四世纪中叶,在整个欧洲,以封建教会和世俗封建主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在政治、经济、以至思想领域内,还是占着全面统治的地位。就是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也不过疏稀地出现在它北部的几个城市罢了。封建的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的近代过渡,这一历史过程还只刚刚开始。即使如此,人文主义已经开始蔓延,已经开始批判,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歌颂现实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和美好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对封建贵族的堕落和天主教会的荒淫无耻作了有力的讽刺。
全书的第一个故事可以称为“歹徒升天”,恰泼莱托,一个生前无恶不作的恶棍,死后居然被当做圣人,人们,教会为他的落葬举行隆重的仪式,沿途唱着圣歌,哄动了全城。后来他的圣名越传越广,男女老少对于他的敬仰与日俱增,逢到患难,都赶到教堂向他的神像祈求。这个故事是讽刺的,它的可笑之处在于一向愚弄人民的天主教会,这一回却反而被一个毫无宗教顾忌的坏蛋愚弄了。但对于教会来说,无论圣人或者歹人,只要能煽动群众,达到自身的目的就够了。薄伽丘在其他一些有意思的故事里对封建教会的蒙昧主义继续进行批判。多数寓讥刺于笑谑,作为社会趣闻、社会话剧来谈,但是发人深思,第二天故事第一个,“瘸子求医”的故事一开始就是闹哄哄的场面,只见全城的人都在忙着把那些跛脚的、疯瘫的、瞎眼的,以至各种各样畸形残废的人都找了来,涌向教堂,他们热切地期待着奇迹的降临;原来据说有一位“圣徒”升天去了,只消碰一碰他的圣体,就会百病消除。人人都在热切地盼望着奇迹降临,谁知来了三个卖艺的小丑,说是瘸子求医,于是假戏真做,还居然惟妙惟肖,存心让人上个大当。这可犯了众怒,那个“瘸子”为此挨了一顿好揍,还险些儿送了老命。在人人都成了愚夫愚妇,都迷信奇迹的时候,开这么一个玩笑,需要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的泼皮精神。同样,写这么一个故事,把这宗教狂热还原为一场荒谬可笑的活剧,清楚地摊开到人们的眼前来。嘲笑之余,让人更加感受到教会思想的愚昧与无知。
十日谈读后感篇2
《十日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卜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全书近70万字。其主要内容是抨击14世纪意大利的黑暗先是。主题是揭露教会、僧侣的_和虚伪。还有很多一部分故事提倡人性、人道,反对禁欲主义,同时也有小部分作品赞扬商人、手工业者的才干、智慧和进取精神。这些优美动人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对尘世欢乐的追求和对生活得无比热爱,既鞭挞了禁欲主义,又揭露了教会上层人士的奸诈和虚伪,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彩。
这本书说的是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大瘟疫,从3月到7月的短短几个月内,就死了十万多人。有一个礼拜二的早晨,几个侥幸没有被瘟疫感染的青年男女(7女3男),在圣马利亚诺维拉教堂不期而遇,他们相约去郊区一座别墅居住以躲避这场瘟疫。他们带着7个男女仆人,每天在这座环境幽静、景色宜人的别墅里祈祷、散步、玩耍、唱歌跳舞。为了排忧解闷,在天气最热的时候,他们围坐在荫凉之处开故事会,约定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人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所以这本书取名《十日谈》。
《十日谈》对十六、十七世纪西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例如,纳法尔《七日谈》,贾姆巴蒂斯塔的《五日谈》。莎士比亚的《辛白林》和《善始善终》、莱辛的《指着纳旦》等都受到其写作格局和写作思路的影响。
这本书十天故事中每一天各有一个主旨,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写作手法的巧妙。第一天,作者以讽刺的手法描述了上流社会的丑陋和罪恶。像第一则故事的切帕雷洛,一个靠编造假文书发财的公证人,最后通过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和无耻之心,骗取了神父的信任反而成为了“圣切帕雷洛”。第二天,作者先是了命运对人们的束缚。像第三则故事开始女郎说的“如果要探明运作弄人这个题目,那真是越谈越有话说。第三天,作者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智慧来战胜命运。像第九则故事中,吉莱塔的命运,虽然自己和心爱的男人节了婚,但是丈夫不爱她,而是其他女人,吉莱塔却不屈服命运,利用了_使自己怀孕,从而重新赢得了丈夫的心。第四天和第五天,作者强调了爱情的悲欢。像入狱,情人去世,但是我们看到最后结局都是大团圆。第六天,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像第二则故事奇斯蒂的那句“找阿诺河啊”,第三则故事诺娜夫人的反唇相讥,都是辩论的技巧典范。第七天和第八天,说的是人们之间相互捉弄。第九天没有固定的主题。第十天则宣扬人们的宽容和忍耐等等。像第二则故事中基诺十个臭名昭著的残暴强盗,但是得知院长有胃病时基诺盛情款待并只好了病。院长也非常高兴向教皇说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个故事的开始作者都有通过十个人的话语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哲理和思考。可以说是故事的主题思想的归纳。
十日谈读后感篇3
最近忽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巴金在写“日”的第二天又写了“月”,这是个姊妹篇,巴金是不是要讲更深层次的东西,或者是要寓意人生的另外一个境界。
从表面上看,嫦娥她是为了追求不死的理想,她不知道利害关系,偷吃了后羿带回来的仙药,只带了一只兔子离开人世飞到月亮上面隐居起来了。
传说嫦娥非常美丽,后羿也非常英武,应该是完美的结合。没有人知道嫦娥和后羿是否幸福?李商隐有诗叹到:“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苏东坡叹道:“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都是在说,嫦娥太傻了,她原本是幸福的,她放弃了原有的幸福家庭,自己却也没有落得好的结果,可悲可叹!以我们今天来看,嫦娥和后羿应该很幸福,但是嫦娥迷信飞天,想红杏出墙一次,酿成了苦果。更深层次地来讲,嫦娥奔月象征了要学会放弃,去追求自由独立的愿望,这也是难能可贵得的。
巴金问自己:为什么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千古流传呢?其实人生是很困惑的,“月”和“日”象征人生的不同阶段,“飞蛾扑火”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夸父逐日”是一个阶段;“嫦娥奔月”是人生另一个境界。
用来寓意爱情,年少时很容易感情用事,一般容易“飞蛾扑火”,因为太年轻,并且错了可以从头再来,有首歌叫《死了都要爱》就是说的如此;另一阶段的人应该学“嫦娥奔月”,学会放弃,有首歌叫《有一种爱叫放手》,就是说,爱不能成为牵绊,选择放手,从容的让彼此走出彼此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