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调查报告> 正文

茶文化学习心得报告

小新秘书网 发表于2022-08-01 13:0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茶文化学习心得报告,供大家参考。

茶文化学习心得报告

 

  《茶 文化》 课程论文

  茶文化学习心得报告 上课时间 星期三(四或五)

 晚上 学生姓名

 **** 上课序号 **** 学

  号 201011911123 所在院系 理学院电科 1101 班 联系邮箱 **** 联系电话 **** 提交时间 2011 年 11 月

 25 日

 成绩

 茶文化学习心得报告 理学院 电科 1101 班 潘金全 序号:

 74 号 学号:

 201011911123 下面先对《茶文化》 这门课程所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总结和归纳。

 第一章:

 茶文化的绪论:

 主要讲了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及中华茶文化包括茶文化课程简介和茶文化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发乎神农, 闻于鲁周公, 兴于唐朝, 盛在宋代。

 茶的起源与发展从茶树的自 然分布、 地质变迁、 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的起源是在中国。

 但是也有印度说、 无名高地说与二元说。

 茶在最初神农时期是以药用的。

 到来先秦时期, 茶作为宫廷贡品, 开始了茶的日常饮用。

 到了汉魏时期,茶开始走向市场, 成为商品。

 到了 西晋, 茶就已经发展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饮料了。

 如今, 茶更是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 咖啡和可可)

 之一, 并将成为 21 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全世界已有 50 余个国家种茶, 寻根溯源, 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 引种的茶种, 以及饮茶方法、 栽培技术、 加工工艺、 茶事礼俗等, 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 被誉为“茶的祖国”。

 茶, 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三章:

 茶叶的分类与加工 分类:

 欧洲把茶叶按商品特性分为红茶、 乌龙茶、 绿茶三大类。

 日本则按茶叶发酵程度不同分为不发酵茶、 半发酵茶、 全发酵茶。

 我国茶叶分类是比较理想的分类方法, 它是按照初加工时茶树鲜叶是否经过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分为绿茶、 黄茶、 黑茶、 白茶、 乌龙茶(青茶)、 红茶。

 加工:

 绿茶的加工工艺:

 鲜叶处理(摊放)

 ——杀青——揉捻——干燥。

 杀青的温度一般要大于 80 摄氏度。

 红茶的加工工艺:

 鲜叶处理(萎凋)

 ——揉捻——发酵——干燥。

 乌龙茶的加工工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

 普洱茶的加工工艺:

 摊放——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普洱茶陈化 10—20 年味道更佳(存放条件适合的情况下)。

 第四章:

 茶与健康 《神农本草》:“茶苦味, 饮之使人溢思, 少卧, 轻身, 名目。” 现代科学也证明了 茶的药用价值,检验出茶中具有多种成分, 如茶多酚、 维生素、 氨基酸、 生物碱等物质, 其功能有延缓衰老, 延缓香烟毒害, 醒脑提神, 美容护肤, 抑制和抵抗病毒菌, 预防和抗癌等功效。

 饮茶一般是有益无害的。(注:

 医生指定不能饮茶者或服药者不能饮茶)

 第五章:

 茶叶品质评定基础知识 茶叶审评是一项专业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

 其对审评的内外环境要求特别严格, 一般有专门

 的审评室。

 所借助的工具虽然普通但是要求也不能随便, 一般也有专门的工具。“器为茶之父, 水为茶之母。” 一杯好喝的茶不但取决于茶叶的品质, 所选用的泡茶器材和水也同样重要。

 泡茶用的水有多样, 有泉水、 自 来水、 蒸馏水、 湖水等。

 不同的茶冲泡时其茶水比和泡茶时间也不尽相同, 如红茶的茶水比是 1: 50, 乌龙茶的茶水比是 1: 22。

 泡茶时间为 2—10 分钟不等, 一般为 5 分钟。

 无论是审评茶叶还是审评茶水都离不开人的嗅觉、 味觉、 视觉与触觉等来审评茶的色、 香、 味、 形而对茶进行评价。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法, 因而也有不同的特点, 如绿茶是清汤绿叶, 而红茶则是红汤红叶。

 茶的审评一定要人出自真心需要人的定力和道德。

 第六章 茶的品饮艺术:

 茶的品饮艺术包括泡茶用水选择、 茶的冲泡艺术和茶艺表演欣赏三大方面。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泡茶用水, 宋代王安石认为:

 “水甘茶串香” , 故有“器为茶之父, 水为茶之母” 之说, 清代袁枚总结得出:

 “欲治好茶, 先藏好水” 。

 选择水质和水味的标准是“清、 轻、 甘、 活、 冽” 。泡茶技术, 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茶类、 加工方法、 茶的特性, 掌握好茶的用量、 开水的温度、 冲泡的时间。因此, 我们将茶用量(茶水比)、 冲泡(开水)

 温度、 冲泡时间归纳为泡茶三要素. 。:

 茶艺表演欣赏总原则要求表演者对人、 对茶、 对物品出自内心的恭敬心。

 第七章:

 中国各民族茶俗文化 客来敬茶, 一直是中国人对待客人的一种基本礼仪。

 然而, 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饮茶方式。如汉族的清饮, 闽台婚俗的“茶礼”, 北京的大碗茶, 蒙古族的奶茶, 白族的三道茶, 藏族的酥油茶等。

 而无我茶会则更能体现中国人喝茶与待客之道无尊卑之心的饮茶方式与精神。

 第八章:

 茶文化的核心——茶艺与茶道 茶道是茶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茶文化贯穿于儒、 佛、 道等传统文化之中。首先,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教是中华文化的根源。

 儒家思想主要讲的是伦理教育, 强调人与人的关系。

 如孔子思想:

 仁、 礼、 中庸。

 礼(伦理规范)

 包括五伦、 五常(仁义礼智信)、 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中庸更是为人的最高原则。

 而茶文化则直接或间接地射出儒家思想的仁、 礼、 中庸等核心内容。

 第二,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道家思想是以老子与庄子为代表, 其根本思想是“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强调“天人合一”。

 而茶道也强调“道法自然”, 茶道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

 第三,茶文化与佛家思想的关系。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

 真正的佛教诸恶不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目前也有几种非正宗的佛教存在。

 如宗教佛教, 旅游佛教, 企业佛教, 甚至有以佛教为名而无恶不作的邪教。

 茶道与真正佛教的禅道合成“茶禅一味”。

 总的来说儒、 佛、 道是一体的, 都包括伦理、 道德、 因果、 哲学、 科学、 智慧的教育。

 唐朝少

 林寺的一块碑——混元三教九流图赞更是体现了 三教九流是一家。

 茶文化心得体会 小的时候, 在家, 每逢客人到来, 父母总是要我泡上一杯热腾腾的茶, 然后双手敬给这些客人……虽然年幼无知并不懂这样敬茶为了 个什么, 但我还是依着大人的意思, 因为这样做总是能得到亲朋好友的赞许, 他们总会在我父母前夸我这么小就懂礼貌、 知礼数、 有家教。

 直至读书以后, 大概在二年级时, 老师给我们讲一些关于日常生活中的礼貌问题, 我才意识到父母让我这样做其实很有道理, 而这也是我们晚辈应该做的。

 而真正让我感知敬茶的重要性, 是在高一的一次家长会上, 那时我担任班长一职, 上前给这些家长敬茶也是我的责任, 然后这种小事却让我面对着尴尬的局面, 也许是我多心了, 以为这些家长远道而来想必口渴了 , 所以我泡了 一杯满满的热茶给一位家长, 可是就是因为我泡的太满了, 而且又是热的, 当我双手奉上时, 不小心倾倒, 热茶水烫到了 家长的手, 也弄脏了家长的衣服和桌面的书……事后, 我才明白, 原来给客人敬茶时, 泡茶是不应该泡的太满的, 否则可能会烫伤客人。“茶半酒满” 这个道理也许就是古人为了避免这样的意外发生, 才总结出来的, 所幸的是事后班主任并没有责怪我,

 然而这是意外的确给我上了 一堂课…… 进入大学后, 大一第二个学期后, 我听到学校有开设《茶文化》 这门选修课, 于是就与舍友选了这门课, 起初仅仅是想了解一下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但听了老师讲了 这门课, 才真正感受到“茶” 的文化, 在我国真的是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不愧是一门讲学问、 讲道理的课程。

 悠悠五千年多年, 中国茶文化从神农时代开始延续至今已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茶从开始的药用到宫廷的贡品再到今天, 茶已经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了。

 中国一直有礼仪之邦之称, 而茶则是中国人待客必不可少的物品。

 中国的茶与中国的瓷器在世界具有同等的声誉。

 茶同样也融入了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

 所以学习茶文化也必须要了解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化。

 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目 的是弘扬中华文化, 用传统文化来熏陶自己。

 而在茶文化的课堂主要是学习中华文化的做人理念。《中庸》 中说“君臣、 父子、 夫妇、 兄弟、 朋友交往是五项天下通行的大道理。智、 仁、 勇这三条是天下通行的大德。”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我们也都在强调君臣有义, 父子有亲,夫妇有别, 兄弟有序, 朋友有信。

 倘若这个社会君臣无义, 那么君臣之间就可能陷入对权力的争夺而搞得民不聊生; 如果父子不相亲, 那么父子就可能反目 成仇; 夫妇无别, 家庭也就不再安宁; 兄弟无序也就容易手足相残; 朋友交往没有信用, 那么人与人就无法再交往。

 这时天下人将会陷入永无休止的战争、 孤独黑暗的世界。

 这样的人类社会也就难

推荐访问:茶文化学习心得报告 学习心得 茶文化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