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正文

中学生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7篇(全文)

小新秘书网 发表于2022-12-16 08:50: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7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中学生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7篇(全文)

中学生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7篇

道德经中讲述了,一切皆在起心动念间。在圣人眼中是没有好人坏人,没有是非对错之分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学生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7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道德经》共分81章,其中第一章《道经》,37章,第二章《德经》,44章。它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二)所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魅力的《道德经》,这本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起源、万物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律的认识。它博大精深,说话极有正义感,是“万经之王”。

“世人皆知美是美,恶已是;
大家都知道好的就是好的,但是不好。所以有没有相互存在,难度和难度相辅相成,长短和高低对比,音和音和谐。就是圣人无为而教无字。一切工作都毫不犹豫,生而无之,不靠之,生而有之。一个人住就不去了。”

本章主要阐述了世间万物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存在与消亡,困难与简单,细长与短少,高贵与低微,先进与落后,都是通过相互对立与比较体现出来的。

世界上所有的概念和价值观都是人为设定的,价值观的判断是相对产生的,所以对立关系是可变的。所以对价值的判断也是变化的。世间万物都是两两对立产生的。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言,一件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之亦然。善恶美丑,都要泰然处之,不要打扰别人。

后半部分,根据“道是自然”的原则,对老子“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进行了准确的论述,表明了老子顺应自然,反对善恶无为的基本态度,使万物自然生长发展,师法自然,顺应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经典作品——《道德经》中的一句话。《道德经》像一束阳光,把万事万物的奥秘和为人处事的规律照得明明白白,让我心中豁然开朗。

《道德经》告诉我,要尊重事物的发展变化,并注意之间的转化,并难得可贵地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人生,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过好自己的生活。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告诉我们:过分私爱必然要有重大的耗费,太多收藏必然会有厚重的损失。以前,我从不知道知足,嫌自己的衣服不够名牌,用的笔不够漂亮,嫌妈妈不够优雅,嫌爸爸不是老板……读了这一章后,我明白了要知道知足。衣服虽比不上一些同学的名牌,但是是新的,而且很好看,我每次穿着到农村,农村的孩子们总是围着我看不够。而我用的笔从不妨碍我做作业,考出好成绩。爸爸妈妈用他们的劳动所得让我丰衣足食,周末陪我爬山捞鱼,还能根据我的意愿,出钱让我学钢琴、唱歌,打乒乓球……可见,我生活是多么幸福,我早就该知足了,于是,我放下了心里的包袱,开始知道满足了,突然发现,我原来可以生活得这么快乐。

“轻则失根,燥则失君”告诉我,办事不能轻率浮躁,否则就无法办成事情。就如去年我准备参加钢琴考级,刚刚开始,我还没有一个音符一个音符仔细弹清楚,我就急着用考级所要求的速度去弹快速的旋律,快是快了,可惜一弹快音符就像被揉成团,乱成了一锅粥。当我看到这一章《道德经》后,发现我弹琴过于草率,我原来的意图是希望自己能快些达到考级所要求的速度,可是因为轻率,急于求成,把曲子的旋律都搞乱了。我静下心来,重新谨慎地把这些音符慢慢“整理”好,很快,曲子就像样了,慢慢地速度也上去了。终于,我通过了考级。我从心里感谢《道德经》,它教会了我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按照规律,踏踏实实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无为而无不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均是《道德经》告诉我的道理,让我渐渐明白了我该怎样对待我的人生,该怎样对待我身边的事物。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它是由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所著作。在读道德经之前,就已经阅读及听闻许多从此书中所流传出的脍炙人口的箴言精句。而不久前的深入拜读与用心体会,更是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我也由衷地感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博大与精湛。《道德经》顾名思义以“道德”为其纲宗,论述治国、用兵、养生、修身之道。它简略深刻的辞藻、广博细致的内涵,被华夏先辈们美誉为“万经之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德经的首篇。我的理解,或书或文放在开头和结尾的一定是其精华所在,而这被广为流传的一句,也自然流进我的心中,令我思迅良久。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而同在一条人生路上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种是圣人之道,它所追求的是淡泊名利、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之道,活的豁达而无私。而另外一种是走大多数人选择的常人之道,追求的是身外的名利,或是大富大贵,或是泯然众人矣。不同的道路走法自然不同,但都不能判定其本质的对与错。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劳。同样,“名”也不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许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们留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自然能为我们的心灵与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净化与感受,但在生活或工作中还是应抓住自身的根本,做一个能够仰望星空,也能做到脚踏实地的真人,诗和远方固然美好,按部就班的生活常态也尤为重要。所以在我们虔心拜读名作之时,也要结合我们自身,不断完善进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一名于社会,于他人的奉献之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信者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信,真实不虚假。真实的话不一定好听,好听的话不一定真实。言语用来表达对事物的真实认知,它的根本在于表达意,在于是否语意清晰、表达准确。言语必自于诚,诚者,发自于心,不欺人,不欺己。如果刻意追求言语的动听,必然会忽略言语的实质,歪曲言语所表达的内涵。说出没有实质内容的话,即便再说得动听,无非是取悦他人、有所企图罢了。孔子说“巧言令色鲜于仁。”说话要以事实为根本,简约清楚,如果只是为了让别人喜欢听,从而对言语多重包装,那话语的真实性就值得质疑。

善,做事合乎道就是善。辩,争论是非或真假,指有口才,善言辞。同辨。做事合乎道的人不会总倚仗着自己的口才,说服别人,和人争执高低,更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相反,那些总喜欢和人辩论是非真假的人,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固执己见,不能接受别人的观点,他们看不到事物的整体统一性,总想在话语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人反而不会因循着道做事。

把万物割裂看待,就像盲人摸象,每个人的位置不同,摸到的大象部位不同,如果不从整体上来把握大象,大家七嘴八舌来争辩,永远不知道真正的大象是什么样子。还有一点,“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道不是说给别人听,更不是用来和别人争辩的,而是要实践,要因循着道把事情做好。

知,是“智”的本字,明智,指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不刻意追求博学多才,刻意表现自己学问广博的人一定不是智者。“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做事因循着道,不刻意妄为就是无为,摒弃个人的意志和私欲,遵从道的法则去做事就是为道日损,把握道,一以贯之,就是知。也就是说判断是不是真正的知,标准并不是博学与否,而是认知道,把握道去做事。博指现象层面,道是本质层面,对现象世界懂得再多,而不知道背后的规律和法则,终究成不了智者。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积藏任何东西,尽己所能帮助别人达成目标,反而更觉充实、富有;
尽己所有给予别人,反而自己的东西会日益增多。这正是圣人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孰能奉有余而利天下?唯道者。”这句话重在说明圣人对”损有余而利不足”这一道的法则的践行。

《庄子.天道》中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
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
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大白话就是:天道运行不止,正是因为不积藏任何东西,所以能成就万物;
帝王之道就在于不为个人私欲而私藏智慧和财物,所以能使天下归心,人心所向。用圣人之道治理天下,不为自己积蓄财物,四海之内,万民归心。

圣人无私,成就天下百姓为己任,所以才能受到天下人的拥戴,这就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的道理。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道创生化育万物,利于万物,却“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所以不会对万物有任何妨害。圣人因循着道的法则去做事,超越于名利和私欲,从不会居功自傲、逐名追利。

16日——20日,我参加了在杭州万松书院正谊学堂举办的《道德经》妙解公益夏令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以水为师,观水悟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水的品质。你可能会说:水有什么品质?有什么好学的?现在就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向高处流还是低处?你一定会说:向低处流。是的,我们要学习水的谦虚和谦让,假如在向下流的路上遇见一块大石头,水有撞上去吗?没有。如果撞上去,岂不是以卵击石吗?水是绕开了它。你可以去好好体会。

人体也需要水,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如果地球上没有水,我们人类能活过一星期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还会有生命存在吗?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会枯死。水还可以帮我们清理厕所,清理我们不喜欢的污垢。但水并没有要求我们给它回报。这种舍已为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比如:做环保酵素。那怎么做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我们用一斤糖,3斤果皮垃圾(要选择新鲜的),10斤水,比例1:3:10,放入瓶罐内混合在一起,放在阴凉的空气流通处,要记得每天都要放气,不然发酵过程中瓶罐内产生的气体会把瓶罐顶开,发酵3个月后就可以使用了,当然6个月以上最好。你试试吧!可以用来清洁家具,浇花等等。

通过学习《道德经》,让我懂得了水的品质,我们离不开水,我们就是水,因为我们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这些年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我的灵魂都已经浮躁起来了…那些理想、抱负之类的高尚,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

虽然知道这是奋斗路上的必经过程,但我还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让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经》我已读过数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详,但以前太浮躁,总不能细品其中之韵味…这些天来终于静下心来真正的沉浸下去,才发现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满载宝藏,放下成见,唾手可得!但其广博与深奥,却让你发现自己的浅薄与不足!

这是哲学的力量,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高于一切之上!因为它能让你的心灵真正的强大!不为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直达事物本质!正如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尽力使心灵达到极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通过观察万物往复,透过其纷纷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质,心灵便会宁静,这种宁静不是静止不是消极,更不是终止。而是在认识根本规律后的等待!等待万物并做的时机,这样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

《道德经》有如黄钟大吕,一下下的将我心头蒙尘震落…

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骄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导。因循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奉献力量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的更轻松更自在,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反复学习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

推荐访问:道德经 读后感 心得体会 中学生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7篇 中学生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7篇 中学生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7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