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色家风故事心得体会钟善辅,原名钟世铭,涪陵罗云人,1900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钟相池,早年就读于成都蚕丝学校,崇拜康梁维新,向往实业救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色家风故事心得体会3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红色家风故事心得体会篇1
钟善辅,原名钟世铭,涪陵罗云人,1900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钟相池,早年就读于成都蚕丝学校,崇拜康梁维新,向往实业救国。钟善辅自幼勤奋,聪颖好学,童年在私塾念书,1917年他在大哥钟伯良的帮助下, 同大妹钟亚弦一起到成都求学,入读成都警监专门学校。
钟善辅在成都求学期间,“十月革命”的消息传来, 使他受到很大震动。1919年“五四”运动蓬勃开展, 传播了新文化、新思想, 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席卷全国。受此影响,他开始参加革命活动。
1920年,钟善辅加入王右木创办的“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后来,在王右木的组织领导下,正式在成都成立了四川第一个团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四川支部,钟善辅被选为候补委员,他的妹妹钟亚弦作为成都最早的女团员,被大会安排负责妇女工作。1923年11月,钟善辅由王右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钟善辅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更加活跃在成都市工人运动的政治舞台上,他与刘亚雄受党组织委托挑起领导成都地区工人运动的重担,组织罢工斗争,组建了成都市工会,建立起了42个基层工会,会员达4万多人。在重庆“三·三一”惨案,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钟善辅面对极端险恶环境,在成都市工会印盒上镌刻下“生做坚强仕,死为精忠魂”誓言。
关于红色家风故事心得体会篇2
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眼中,焦门家风是这样的——
要热爱劳动,不能不劳而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焦裕禄一有时间就领着孩子们去劳动,参加小秋收,参加拾麦穗,把收到的这些东西全部让它颗粒归仓。那时候生活艰难,焦裕禄就领着孩子们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在吃不上肉的年代,到处都是草,就领着孩子们养了一群小兔子,既增添了生活乐趣,又体会了劳动的艰辛。
要艰苦朴素,不能跟别人比吃比穿,要比就比学习比进步。那个时候,焦裕禄孩子们的衣服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小的穿了再小的穿,一直到它不能穿。毛主席接见的时候,焦守云穿的是一件姐姐穿小了的衣服,而且袖子上补丁摞补丁。焦裕禄平时对孩子们的要求很严,笔记本要换的话,一定要让他看,非得正面、反面都写了,才给换一本。铅笔一直用到捏不住了,焦裕禄再做一个铁皮的小圆筒,套在铅笔上,就这样一直把它用到最后,实在是不能用了再扔掉。
领导干部的家属孩子不搞特殊化。焦裕禄对妻子要求很严,不能收受任何东西,公家的东西,一分也不能占。当年就因为妻子到食堂提了一壶开水,他就说了她一顿:“人家大老远把水拉回来,你去提了用,你可是方便了。你知道嘛,你是县委书记的老婆,你不能带头破坏了办公的秩序。”因为这一壶水,他做了一个决定,所有住在县委大院的家属全部搬出去。焦家的第二代、第三代,谁也没有搞特殊化。
关于红色家风故事心得体会篇3
杨善洲:不让子女沾光,也不给亲戚开“绿灯”
一天,一位亲戚到地委机关找杨善洲:“大哥,你现在说话办事都管用,把我爱人、小孩从乡下调进城里吧!只求你这么一次。”杨善洲笑了:“唉,我这个共产党的干部可真不好当,办私事的都把我包围了……”他对这位亲戚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多少年来,杨善洲把后门关得紧紧的,从没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没打过一个“后门”电话。杨善洲锁紧了权力的“阀门”,关闭欲望“禁区”,在平凡与简单中,赢得了百姓的敬仰。
杨善洲在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曾多次谢绝组织好意,没有将家人转为城镇户口。如今,大女儿仍在家务农,二女儿、三女儿分别是小学教师和烟草公司的普通员工。“现在,只要我想起爸爸,浮现在眼前的,就是矗立在他埋骨之地的那棵参天大树,他没有弯下腰,把妈妈和我们姐妹护卫在怀抱里,而是张开双臂,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了一辈子。”女儿杨惠兰说。
老一辈革命家的家教、家风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它们告诫党员干部:只有廉洁公正、摒弃私心,才能把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变成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我们要把这些优良传统继承好、发扬好,让它们成为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
推荐访问:家风 心得体会 红色 关于红色家风故事心得体会怎么写 关于红色家风故事心得体会作文 关于红色家风故事心得体会范文 红色家风故事感受 红色家风有感 红色家风的心得体会 红色家风故事征文1000字 学党史·红色家风故事分享会 红色家风故事1500字左右 红色家风故事感悟